宋真宗一朝,在中国历史上不算显赫,既不是历史转折的跌宕之世,也没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然而,在历史学家、旅日学者王瑞来教授看来,这短短的二十几年,却是研究中国政治史最值得深爬细梳的典型年代。
从秦始皇开始,历经千年,王朝的管理系统至宋已臻成熟。从第二代君主宋太宗开始的大规模开科取士,累积出能量巨大的士大夫阶层。在真宗一朝,新的官僚政治——士大夫政治正式全面登台。皇帝的行政实权趋于虚化,皇权在中国政治权力结构中的角色,自此被重新定位。真宗朝的五位宰相,几乎囊括了传统中国政治中宰相的基本类型,揭示了相权与皇权互相挤压、彼此支撑的纠结形态。
王瑞来先生在此一领域的突破,颠覆了之前的君主独裁制说。更难得的是,《君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一书深入历史细部,刻画生动,评断精正,文辞摇曳,酣畅淋漓。既有同情之理解,也有冷峻之分析。
《君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是一部中国权力结构的微观考察著作,君主为了形成强大的皇权,而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有趣的是,这一集权制度的发展,又制造出皇权的“克星”。宋真宗一朝奠定的制度基础和权力结构,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而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精神基因,也一直影响着世代的中国知识人。
##同学赠书,有幸也上过作者的文献课。还是本专业更为博大精深,只言片语,意于无穷。日后应该多多回归历史,回归原典。
评分罗辑思维推荐也再版过,很早就想读,无奈二手市场炒到百块。作者和(我崇敬的)秦汉史大家李开元老师一样是旅日学者,学问和文笔都没得说,哈哈,真的比吴钩那样的无脑宋吹强多了……
评分##真宗朝五相
评分##首先,原文的材料处理考证做得是真不怎么样;其次,原文中的一些观点经不起推敲;再次,书中内容重复,略显冗。从次,关于皇权象征化,我不赞同,但是可算一家之言。总之是泥沙俱下,好坏参半。
评分##作者的理论读下来觉得非常奇怪,感觉为了说明自己的理论有随意剪裁史料之嫌。作者关于皇权与相权关系的一些观点,祝总斌先生其实也论述过,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新鲜的地方。而且文中史料重复引用之处颇多,有凑字数之嫌。
评分##皇权趋向象征化之核心观点不能令人信服,一短也。材料使用重复,各章论证之间时有互见,二短也。涉及政治学与物理学之类比时,可谓毫无常识,三短也。唯文字流畅,可读性佳,是其一快。然而行文亦时有瑕疵,如“有失偏颇”“戴上‘紧箍咒’”之类表述,每如饭中沙砾,使人不乐。
评分##皇权趋向象征化之核心观点不能令人信服,一短也。材料使用重复,各章论证之间时有互见,二短也。涉及政治学与物理学之类比时,可谓毫无常识,三短也。唯文字流畅,可读性佳,是其一快。然而行文亦时有瑕疵,如“有失偏颇”“戴上‘紧箍咒’”之类表述,每如饭中沙砾,使人不乐。
评分##三星半,写得比较生动,可作为了解真宗朝高层政治史的读物,同时作者运用各种史料叙述五位宰相的仕宦履历,较为丰富。作者的开篇批评目前存在只引用对自己有利的史料的风气,同时制度史研究重缺乏人,因此书文章成于90年代,集结于01年,10年有中文本,与早前“活的制度史”不无呼应,在第六章研究翰林学士时更为明显。因以人物为中心,作者特重传记文本,指出寇准的《宋史》本传叙述较《长编》丰富,《三朝国史》应未影响《隆平集》的写作。作者稍微修正80年代论宋代君相权,然皇权象征化立论未变,但补充说宰辅专政与君主密切程度有关,但将君主视为党争的棋子未免忽视皇帝本人的意愿。作者“宰辅专政”说视皇帝为宰执集团的一员,与王化雨“皇帝的士大夫化”、周佳“君相一体”有勾连,然而后两者都认为皇帝起着决定性作用。
评分##两宋以来对近世中国影响最大的士大夫政治,这种君臣共治的政治格局肇始于北宋真宗,奠定了两宋的祖宗之法。本书撷取真宗一朝宰执浮沉,将历史人物还原至当时政治背景之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