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无论在帝国时期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大的地区文化差异,并且经过了很多繁复的兴衰周期。它是怎样维系着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中国宋至清代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出发,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兼顾经济开发与文化及身份认同,描述了贵州西北部地区整合进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这一过程在学理方面所蕴含着的启示。
##好像还差了一口气
评分##记述了元明清时代黔西北政治制度的变迁,历时近千年从点至线到面,最终成功“同化”化外之地。中央政府自元设土司,逐步笼络贵州诸蛮。(尤以黔西北地通三省,位置更显突出)明始设卫所并随后设行政机关,掌控了交通要道,形成了有效统治网络。卫所不仅仅负责军政,更是宣扬教化,部分代替布政司的据点。清一代随着全国大规模动乱开始洗牌,政府鼓励开矿吸引大量人员流入,反过来又需要政府有必要控制地方本身。一个有趣的观点是这千年虽经历数次动乱(地方/全国),但每次改朝换代的新皇朝都携军威比前朝的控制度更上一层台阶,地方土司则日益衰微并依附中央。中央军事实力本身强弱与否才是决定控制程度的基本指标?而这种长时间,点线面式的策略是否对当朝控制另一个”新疆“有所启发?
评分##从问题的选定、材料的搜集使用、议论的展开到叙事的结构,都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边疆历史学研究著作。比较感兴趣的有四点,一,中央王朝的开疆拓土,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边疆社群内部的一些力量有意「引狼入室」而促成的;二,改土归流,即便单看经济效益,对朝廷来说,也不一定是亏本买卖;三,明末清初的有关吴三桂的一些历史记忆,直到1980年代,还能在黔西北的彝族社群中,引起恐慌;四,石星在兵部尚书任上真是慷慨,不光在东北是,在贵州的事情上也是。
评分##明清中央政权对黔西北边疆的渗透和娄素濮认同及同化过程,整体很精彩,然作者导论所持的共同体及和平融合的观点与内容结果实有差异。宋史西南政权林立及罗殿,君长国的笃慕俄,自杞和水西等异域;勾政权的祖摩布,宗亲则溪;元代武力归附乌撒和水西设宣慰司,明代朝贡和朱元璋政策,水西霭翠和乌撒实卜世袭土官;土司的里甲和赋役制的地方表达,奢香故事建构,水西驿站及卫所设置与卫学等文化渗透,土官高层的汉学规制;嫡长子继承制对的输入,对镇雄安尧臣此绝彼际坐大的干涉及杨应龙前后的利用反复,汉人受聘勾政权;彝威和汉威的矛盾;贵州程番设府众建,奢安之乱水西新疆,吴三桂借故灭安坤和康熙废除宣慰司;改流后的土目遗威和佃奴利用汉制及彝制崩溃,布摩阶层优势丧失;清末矿业与移民涌入及汉口商业,畜牧转农耕和精耕;鲁旺与族别观念变化等
评分##传统中国的大一统结构根据形势为地方预留出一定的表达自我的空间,促进王朝意识形态的渗入,以及地方对中央的认同。
评分##宋至清跨度讲黔,宋元史料为点,明清史料打底。梳理甚佳,关于政府向边地扩展的手法尤佳。但,内部原因探讨尚欠深入。
评分##异域,羁縻,新疆,旧疆。古代的天下观与当代的国家观。
评分##本来也是要写书评的,但估计还是搞不定。没法,只能简单说一说:第一,作者在前言里给自己挖了个坑,没填上。第二,凡是结合了政治人类学的分析都很给力,比如亲属关系,比如解构勾的血亲神权,族群边界等等;第三,对社会经济的分析有硬伤(盐),特别是对市场的分析部分。第四,后面的附录十分精彩。
评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上让我缝合后殖民的史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