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一口气看完。「曾经的登山目标梅里雪山,已经变成了心中的圣山卡瓦格博。」 PS:我曾经对雪山毫无概念,在乐府文化的「雪山书系」里渐渐爱上了雪山和那里的植物。如果纸张能改一下会更好,现在的纸在灯泡下面看会有点反光。
评分##一口气看完。「曾经的登山目标梅里雪山,已经变成了心中的圣山卡瓦格博。」 PS:我曾经对雪山毫无概念,在乐府文化的「雪山书系」里渐渐爱上了雪山和那里的植物。如果纸张能改一下会更好,现在的纸在灯泡下面看会有点反光。
评分##这书太好了,边看边哭。以为是调查报告,原来是游记;以为是游记,原来是自然文学;以为是自然文学,原来是人类学观察。
评分##在登山途中凝望峰顶的感觉,比登顶后,感受更强烈。想去看看卡瓦博格。
评分##关于藏族人的信仰,这些年通过一些影像记录,阅读和旅行,几乎已经变成一种溶于血脉的情愫。小林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位神选之子。在队友们无视大自然的威力而全军覆没之后,只有小林一人似乎被神圣的慈悲之心所垂怜,变成山难以后的“通灵人”,得到机会重返现场,通过一段珍贵的实际生活经历,去亲身体会藏族人的神山信仰,重新认识这座当年不顾一切企图征服的高山,究竟如何能从心智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慑服。小林在山难之后经过多年与当地人的共同生活与内省,方能真正贴近卡瓦格博,看到她的真容。其中细致入微的记录令人感叹唏嘘。如果人能真正带着谦卑之心去体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实原本可以不必付出如此巨大的生命代价。遗憾的是,更多的人只有在经历大自然的威慑并付出代价之后,才能真正放下自不量力的狂妄,变得谦卑,升起敬畏之心。
评分##关于藏族人的信仰,这些年通过一些影像记录,阅读和旅行,几乎已经变成一种溶于血脉的情愫。小林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位神选之子。在队友们无视大自然的威力而全军覆没之后,只有小林一人似乎被神圣的慈悲之心所垂怜,变成山难以后的“通灵人”,得到机会重返现场,通过一段珍贵的实际生活经历,去亲身体会藏族人的神山信仰,重新认识这座当年不顾一切企图征服的高山,究竟如何能从心智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慑服。小林在山难之后经过多年与当地人的共同生活与内省,方能真正贴近卡瓦格博,看到她的真容。其中细致入微的记录令人感叹唏嘘。如果人能真正带着谦卑之心去体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实原本可以不必付出如此巨大的生命代价。遗憾的是,更多的人只有在经历大自然的威慑并付出代价之后,才能真正放下自不量力的狂妄,变得谦卑,升起敬畏之心。
评分##卡瓦格博既是一座生杀予夺的魔山,也是庇佑生命的丰饶之山,同时还是人们寄托心灵的圣山。 四方胜地并不是为了让信徒们去巡礼,而是想要告诉人们这里是人和神的分界,从这再往里就是人类的禁区了。
评分##从横断山脉,向东俯瞰,跨过盆地,平原,迈向太平洋。从藏民,汉族,到日本人。一座山,将无数人的命运牵连,将时间线从分秒无限扩展。人性对未知的向往和挑战是从兽性到神性的横切面,人类对巅峰的渴望和欲望是从爬行到直立的标杆。 小林尚礼朴拙的语言,将刻苦铭心的山难平铺,蔓延为人与自然。 看时我满脑子都在疑窦:卡瓦格博峰尖是否真如当地人所云,存在着我们未知的存在。 看后我又看了几段相关的纪录片,更深地坚信:人类不要再征服这个那个地口出狂言。 从青稞到转山,从虔诚到祭奠,从作者的青葱的记录到逝者白茫茫的遗言,人类终究无法战胜自然。
评分读完非常感慨,一座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让更多人联结在一起。看到后记里说村长扎西的女儿在山岳社资助下去了京都大学读书,然后和京都大学山岳社的同学结婚生子,真是感叹命运的神奇。回过头来看,谁能说这不是山的神性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