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材料充实线索清晰可供发明,代价是不得不品尝具有宝岛特色的「三性三的」,那丰沛动人莫之能御的情感富矿……
评分##可以救亡可以惑众的催眠术
评分##2022068
评分##感觉是一本关于催眠的社科类文献综述,但是读起来很枯燥很死板,很像记流水账。
评分##导论极其精彩,勾勒出与催眠术相关的几个研讨问题,研究综述扎实平稳,羡慕日英手到擒来的顺畅。但正如担忧所在,催眠术所涉及的片段文本,“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比如机构的材料集中于研究会发行的出版物,始终有雾里看花之感。为了解释,作者以STS的框架,社科理论进行阐述,反而失去了传统历史学叙述的厚重质感。现象总归是有趣的,作者收集梳理,功不可没。
评分##补标。很久没读到过令我这么开心的书了。谁能想象这是一本硕论呢?宝岛学术太强了。这是一本带有巴黎学派色彩的STS著作,给出了大量参考资料。第二章追溯催眠术的发生消亡史,勾连了催眠术与群众心理学暗示观念、文学描写和失魂恐惧的关联,提出了电磁化身体观,虽然我对此存疑,觉得倒不如说是活力论的电气化版本。第三章分析催眠学会的建制技术,分析其转译技巧,给出了大众科学参与者的行动者概念。第四章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章,分析了催眠术与灵学、心理学在早期现代中国的分合,但我怀疑催眠学会的灵学主张中有生机论与机械论之别,因为早期现代中国是否有认识论革命是存疑的,即使是机械论,也可以视为一种用科学包裹的活力论,4.4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直接展示了心理学与灵学的孪生性,4.7将该问题与科玄论战联系,不过科玄双方均是一元论
评分##退
评分##干货不多,没啥劲,以后不要买这种很新的书了,谨记!我还年轻,要看老书!
评分##选题真的好有意思看这个标题谁会不想买!!本来以为会很猎奇但好像猎奇的部分已经没有当年的懵懂薄雾遮掩所以拿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视角看来实在未免只剩“嗯嗯的确是这样”的会心颔首 学术的部分写的非常扎实 也能深刻的体会此命题在social science领域的独特与价值并委实能唤起一些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概念的反思回想 不管怎说 张邦彦老师的论文真的逻辑非常清晰行文非常流畅有理有据有抓点很适合作为社会科学范文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