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零三十六天 一个母亲的逃离和回归
玛吉•吉伦哈尔改编同名电影,奥利维亚•科尔曼倾情主演
《暗处的女儿》是我发表的所有小说中,最让我痛苦,也是和我联系最密切的。——埃莱娜·费兰特
黛莉亚、奥尔加、勒达经历了不同形式的爱,在各种变故的冲击之下,她们的爱发生了变形,但还 是保留着强劲的能量,那是经历了考验、痛彻心扉的爱,是活生生的。——埃莱娜·费兰特
————
在两个女儿跟随父亲去了多伦多后,中年离异的勒达一个人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她遇到年轻的母亲尼娜和女儿埃莱娜,勒达和这对幸福的母女产生了一种复杂的依恋。勒达故意拿走了埃莱娜遗忘在沙滩上的布娃娃,让尼娜的生活陷入彻底的混乱。
十五年前,一个叫比兰达的英国女人在勒达无望的生活中出现过几个小时,彻底改变了勒达的命运。十五年后,二十二岁的尼娜似乎也选择勒达来帮助自己出走,但勒达最终的坦白令她陷入恐惧。在这片海滩,勒达真正要面对的,是自己和女儿破碎的过往。
《暗处的女儿》(2006)是埃莱娜•费兰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由玛吉•吉伦哈尔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21年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奥斯卡奖三项提名。
##读的时候似曾相识,非常非常熟悉。后来才发现已经看过电影,二者竟然如此相似。但文字依然更触目惊心。
评分##【2024.32】情感的描摹上,比《被遗弃的日子》更加直白。在父权社会长大的女人,注定会带着一种自我矮化与自我厌恶的情感,而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也因为厌女媚男与深入骨髓般的雌竞心理,注定会充满爱与嫌甚至恨的矛盾。为了照顾女儿,母亲不得不放弃自我,同时,将这种牺牲转化成嫉恨投射在女儿身上;而女儿却不肯朝着母亲所期待的方向成长——母亲的自我被白白剥夺、母亲的牺牲因此变得一文不值。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反省,母亲与女儿会发现她们其实是一体的,她们不必彼此倾轧,母亲与女儿终归会互相谅解。(扣一星在1-4的翻译上,真的不如机翻,看得味同嚼蜡,后面换译者了明显好看很多)
评分##夏日的海滩,过往的一切都向她涌来,在内心木乱的时刻,勒达会做出什么惊人举动。
评分##费兰特笔下,几对母女角色像套娃般层层嵌套重叠,成为她们彼此间令人窒息的生命互文和最焦灼的生活羁绊。要知道成为母亲的另一面,是女性的自我被另一个生命无情地索取、盘剥,是时常处于精疲力竭甚至崩溃的边缘,是在一些时刻忍不住对孩子产生仇恨、使用暴力,甚至后悔生下他们,想要远离家庭中鸡飞狗跳的一切……可是她们往往逃无可逃。“母亲”的身份外衣一直裹挟着她们,如同咒语一般,使她们妄图自我实现时、探索世界或个人欲望时、与“完美母亲”无意间对比时,感到愤怒、愧疚、自责和挫败。于是,这就像一个抓着自己头发离开地面一样的悖论:出走半生才发现——母职牢笼如影随形,而孩子是她此生创造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此真实,又如此可悲。
评分##一份极度令人不安的写作,一场血淋淋的自剖,骇人又动人。
评分##笔是刺向自己的一把手术刀。
评分##“母性”是自我实现的反面。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在于,还没找到自己,就先成为母亲。
评分##费兰特,阴暗系的扎心好手,看完这本,我决心不要再看她的书给自己添堵了。(但貌似也已经全出完了)来标记的时候才发现有电影,还是众星云集的那种,要去补一下。
评分##看到结局的时候好难过,一种绵长的难过,像被短暂强烈的一击后身体上留下的长久疼痛和淤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