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庵上坊》(合著)。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
##最动人的,是对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探寻。从最初的邺城规制到今天,大概至少经历了两次大的学术方向的转向了吧。如果以二十年来看,十年一个台阶,对于一个学者而言,非常难得了。期待更多的作品。
评分##对中古时期墓葬美术的关键问题都有一定的回答。2011年时曾现场听作者宣读过《论半启门》,颇有气势。尽管有些例子引得过于频繁,不过在诠释时会有所不同。
评分##这本书是郑岩关于墓葬美术近二十年的主要文章的一个合集,从汉魏到宋辽金元,基本上把这个时期关于墓葬的图像和装饰涉及到的主要议题都讨论到了,思考很细致,而且分析透彻,一些观点也比较新颖。
评分##郑岩老师从考古转入艺术史,这一背景促使他的美术史研究自带考古与历史的强烈指向性。这本书分为四编,论述的问题迥然不同,但共同点非常鲜明:丧葬美术不能从丧葬文化与制度中剥离,仅作为美术史的一部分。是故,各篇文章的研究逻辑亦均需要站在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制度以及生者如何想象、死者如何观看的角度进行。细节上,每篇都很精彩,个人觉得超精彩的包括霍去病墓石刻与博山炉等的关系,点醒梦中人之感;王阿命刻石的钩沉;很多壁画只是形式并不代表死者的劳绩;邺城规制的范式;半启门命题等。郑老师是我的乡贤,十年前读《庵上坊》时我才第一次知道他,当时一度通过他的学生想去拜访,但一延宕就是十年。他是我的榜样。
评分王阿命那篇真煽情啊!
评分##对中古时期墓葬美术的关键问题都有一定的回答。2011年时曾现场听作者宣读过《论半启门》,颇有气势。尽管有些例子引得过于频繁,不过在诠释时会有所不同。
评分##重读此书,觉得自己之前的短评太浅薄。作者旁征博引,观点新颖,能够于无声处听有声,不失为一本好书,此前的评价太偏僻,深感歉意。
评分##这本书是郑岩关于墓葬美术近二十年的主要文章的一个合集,从汉魏到宋辽金元,基本上把这个时期关于墓葬的图像和装饰涉及到的主要议题都讨论到了,思考很细致,而且分析透彻,一些观点也比较新颖。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