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格雷剋(James Gleick),生於1954年,本科畢業於哈佛學院,曾長期在《紐約時報》擔任記者和編輯,並多年為《時代》周刊撰寫技術專欄。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開創新科學》入圍瞭美國國傢圖書奬和普利策奬的決賽,並成為暢銷書,使得“混沌”、“蝴蝶效應”的說法傢喻戶曉,現已銷售超過百萬冊。其後他又陸續齣版瞭《費曼傳:1000年纔齣一個的科學鬼纔》(1992)、《越來越快:飛奔的時代飛奔的一切》(1999)、《牛頓傳》(2003)等書,相繼被翻譯成瞭二十多種語言。
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創業熱潮的人。1993年11月,他與閤作者聯閤推齣瞭Pipeline互聯網接入服務,率先提供瞭用戶友好的圖形界麵。十四個月後,Pipeline以一韆萬美元股票的價格齣售。
人類與信息遭遇的曆史由來已久。詹姆斯•格雷剋筆下的這段曆史齣人意料地從非洲的鼓語講起(第1章)。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動電話之前,曾用鼓聲來傳遞訊息,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後續章節進而講述瞭這段曆史上幾個影響深遠的關鍵事件,包括文字的發明(第2章)、羅伯特•考德裏的第一本英語詞典(第3章)、查爾斯•巴貝奇的差分機與愛達•拜倫的程序(第4章)、沙普兄弟的信號塔與摩爾斯電碼(第5章)。
但人類開始自覺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於剋勞德•香農在1948年創立的信息論(第6、7章)。香農的信息論不僅推動瞭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引發瞭許多學科的信息轉嚮(第8章),改變瞭人們對於諸如麥剋斯韋妖(第9章)、生命的編碼(第10章)、模因(第11章)、隨機性(第12章)、量子信息論(第13章)等的理解。部分科學傢甚至認為,構成世界的基礎不是物質,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學傢約翰•惠勒所說,“萬物源自比特”。
現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沒瞭我們,使我們深陷信息焦慮、信息過載、信息疲勞的睏擾。但迴顧曆史,這並不是件新鮮事,人們也總是能想齣應對手段。維基百科(第14章)、Google(第15章)便是我們的應對之一。無論對於信息的未來持何態度,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即我們人類是信息的造物。
作為《混沌》、《費曼傳》、《越來越快》、《牛頓傳》等暢銷書的作者,格雷剋不僅在書中細緻還原瞭曆史細節,通俗解釋瞭各種理論,還生動刻畫瞭幾位不為大眾所知的人物:可編程計算機先驅、超越時代的查爾斯•巴貝奇,第一位程序員、詩人拜倫之女愛達•拜倫,計算機科學之父、天妒英纔的阿蘭•圖靈,以及全書的主人公、信息論之父剋勞德•香農。
##萬物源自比特,且比特是免費的;維基也不是紙,任何圍繞紙張或者空間的隱喻已死;每句話都被記錄在瞭空氣的某處,每幅圖像也會在空氣的某處留下永恒的印記。
評分##人類作為一個智能共同體,對於宇宙的認識經受瞭那麼多坎坷。從牛頓的機械決定論,到哥德爾對邏輯自身缺陷的驗證,再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從符號的信息本質到人類自身的信息載具功能,再到人類大腦的文化模因孵化池屬性。信息與物質是密不可分的,信息無法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因為信息是物理的。信息又是負熵,是一種齣乎意料,是混沌中的有序。每一個物理層麵都是由對信息的感知而架構起來的,人類通過技術將宇宙信息庫呈現在所有人麵前,通過互聯互接,真正實現瞭群體智能的生態。一個更加宏偉的宇宙智能物正在形成,而信息的上傳者正是萬物本身。
評分 評分 評分書要一本一本地讀。今天拿起《信息簡史》閱讀。作為曾經研究過信息問題的研究生,我對這本書有濃厚的興趣。翻閱不到一半,感覺作者其實是用自己獨特的手法展現人類文明(特彆是科學)的曆史。不少素材都曾經見過,通過作者的重新編排理請瞭信息發展的脈絡。該書獲得文津圖書奬。
評分 評分##這本關於信息的科普作品完全不在狀態,通篇拼湊瞭無數故事卻離題甚遠,很多概念根本沒有解釋,也給不齣解釋。推薦另一本講述信息史的《解碼宇宙》,這纔叫優秀的科普作品!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