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南華寺中興祖師。大師多纔多藝,通於史書,工於書法,長於詩文。
一生著述頗豐,門人輯為《憨山老人夢遊集》,其中會通儒釋道三教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經解》《莊子內篇注》《中庸直指》《大學綱目決疑》《春鞦左氏心法》等。
憨山大師注《道德經》,始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卒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前後用功十五年,“或經旬而得一語,或經年而得一章”,“每參究透澈,方落筆,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決不輕放”。實為學佛、學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學佛者通達老子,“善自他宗”;學老者破除己見,“得離言之旨”。
##讀完瞭似懂非懂。看來還是不懂。
評分##自虛者實,自虧者盈,自屈者尊,無心而生物,生生者不生。其實理解瞭無限的肯定如何以無限的否定為中介,也就可以理解整部《道德經》,以及各種各樣“無執”的神秘主義。關鍵在於,“自身”乃是全然的“無己”,是自反者,即以自身為中介,而這種以自身為中介的活動也是中介的消隱,故閤內外之彆,即是非之分,真心無心而處處生心。對人而言,天道之自然顯現為必然,人欲受天道所抑止,適得其反,故自上者下,自高者卑,而天道之所以然無根無據,因此“道法自然”。若人效法天道,必然便顯現為自然,所以在道傢看來,自由與必然始終處於直接的統一,自由隻是自在、逍遙。憨山從佛教立場齣發,判老子是墮自然,執於天人相分,“離人而入天”,故“二聖之學,與佛相須而為用”。在曆史上,這種天人相分最終被郭象所揚棄,從而在觀念上為佛教做瞭準備。
評分以佛解道,酣暢淋灕。《楞嚴》為《老子》輔,《莊子》為《老子》注,阡陌縱橫,渾然圓鏡也。
評分以佛解道,酣暢淋灕。《楞嚴》為《老子》輔,《莊子》為《老子》注,阡陌縱橫,渾然圓鏡也。
評分 評分##棒棒噠
評分以佛解道,酣暢淋灕。《楞嚴》為《老子》輔,《莊子》為《老子》注,阡陌縱橫,渾然圓鏡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