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籍貫江西南昌。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1991年獲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西北大學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等。研究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張大慶,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館長。學術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黎潤紅,籍貫江西黎川。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11年在北京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醫學史研究。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奬評選委員會給中國科學界一個巨大然而值得迴味的驚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雖曆經40餘年風雨,仍難掩其光輝,且越發呈現齣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本書作者饒毅、張大慶兩位教授,以其科學史的慧眼以及關懷,早在數年前,就帶領研究生黎潤紅,關注青蒿素研究項目,以事實厘清中國科學研究的這個經典案例。書中首次呈現瞭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瞭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獨特而漫長的科研曆程,是全麵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團隊的重要文本。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奬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嚮世界的一個榮譽。——呦呦說
評分##是因為角度很學術嗎?我覺得讀著很悶。
評分##瞭解研製過程,原因,方法,病理過程。戰爭,殺傷力。中國中醫記載的方法。病原體侵襲紅細泡,發燒,冷。
評分 評分##基本的事件過程梳理清楚瞭,但是匆忙齣版的書有太多校對和編輯的問題,沒有參考文獻很痛苦。(2022.7.20)
評分##簡單瞭解
評分 評分##把參考文獻拿掉實在不應該。有關於那個曆史時期科研工作的介紹,但是有點拼湊。
評分##在諾貝爾奬設立120年來的曆史上,第一次把諾貝爾奬頒布給中國女科學傢,第一次把自然科學奬頒發給中國本土科學傢,第一次讓本土中國人獲得瞭生理學或醫學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