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是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生莫理循,不會說中文,沒有同伴和翻譯,靠著母親寄來的四十英鎊,自上海沿長江到重慶,然後徒步前往緬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記事,寫成此書。
就在莫裏循旅行結束之後不久,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中國慘敗,古老帝國的命運鏇即跌入榖底。在鼎沸的曆史浪潮到來之前的那一刻,莫裏循筆下的中國人——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即將要麵對無數苦難和挑戰而最終獲得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呈現齣怎樣的麵貌呢?
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迴響,時時在莫理循的文字裏復活,在讀者麵前展開瞭一幅沒有裝飾的晚清中國的古老圖景。透過一位來自遙遠異域的蘇格蘭紳士的眼睛,我們重新迴到瞭1894年的中國。
閱讀本書,不僅僅是懷舊。
##1894年的第一手資料
評分 評分##曆史的長河靜靜流淌,但泛起的漣漪卻迷人異常。
評分 評分##雖然時不時流露的帝國主義“上等人”優越感讓人不悅,對英國鴉片輸入和影響責任的卸載擺脫,但這條齣江入山之路的描寫實屬上層,對中國人和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思考也有深意。120年後讀來,一切未變。印象深刻對四川地區經濟的繁榮描寫,銀行,快遞和銷售已有現代性。
評分##盡管對很多人來說本書的語氣和行文讓人不舒服——難為譯者在前言和腳注裏的反復解釋和良苦用心,但我覺得除瞭某些典型的外國人視角和諷刺的風格外,並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作者從東到西的貫穿式旅行給讀者一個機會:看看中國從東部發達諸省到西部的農業社會世界的各種圖景。因為現代的曙光已經照進這些地方使得作者能夠來一次這樣的旅行。但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郵局,海關和電報局,而是遍地的厘金局,鴉片——這還是清朝沒有開煙禁的時候。書裏的幾個細節很有意思:東川銅錢小而劣,東川是滇銅産區,銅錢反而小而劣,讓人驚訝;雲南的貨幣是黃金;各地的銀錢比價。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