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导师为任式楠先生。2004年获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考古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刘莉先生。2004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理论、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2007年至2008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访学。2011年至2012年,为卢斯基金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秘书组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负责人。
本书首先对辽西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描述,以高等级宗教中心、大型仪式建筑和高等级墓葬及精美玉器闻名的红山文化的兴衰是全书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上,将西方关于复杂社会和文明起源的理论与中国资料相结合,涉及家户、社区和区域三级聚落分析,墓葬分析,社会上层领导策略分析,包括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社会上层交流网的建立和宴饮活动、仪式活动。基本结论是该地区自兴隆洼文化时期开始就形成了重视仪式活动的传统,红山文化继承此传统并发扬光大,选择了一条“超自然取向”强烈的社会复杂化道路。本书的真正野心是通过对辽西地区的个案研究对中国史前研究中的三个“怪圈”提出挑战,力图表明由探讨各地区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入手,才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这一宏大过程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前几天听了讲座,然后翻了博士论文。没有强行介绍西方的方法,也没有拘泥于一些类型学的方法。很不错很不错。当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是放到现在,属实是非常好的尝试了。
评分 评分##全书以宗教仪式为切入点,跨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采用过程考古学传统的进化论将仪式区分为家户仪式、社群仪式和圣地仪式三个不同的演进阶段,认为仪式及其外延的意识形态、上层领导策略等,即是红山文化走向繁盛的原因,也是红山复杂化社会最终衰落的内因。本书既采用了大量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也涉及了中国考古学理论的探讨;既包括进化论、酋邦、聚落考古等的理论,也包括全覆盖式田野调查、多种数据模型量化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与之配和的具体研究方法。在考古学理论上的拓建从苏秉琦的“两个怪圈”的讨论启始,最终服膺张光直“相互作用圈”理论,其中关于方法和理论的探讨始终紧扣题旨,绝不过度阐释和生搬硬套,真的难能可贵。
评分##大胆的假设,有趣的视角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