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杜·剋裏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5.12~1986.2.16),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嚮西方全麵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傢。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産生過重大影響。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他一生走訪全球70多個國傢,他的演講被輯錄成超過80本書,並被翻譯成超過50種語言。包括美國、印度,歐洲和澳洲等全球範圍內都設有剋裏希那穆提基金會及學校,緻力於推廣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本書是剋裏希那穆提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布蘭迪斯大學、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及聖剋魯斯分校四所高校所做的精彩演講與討論實錄。剋裏希那穆提針對年輕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親切而循序漸進的啓發方式,與大傢深入探討瞭生與死、愛與恐懼、思想與自由、覺知與改變等重要問題。他指齣,隻有沒有預設、沒有抗拒地觀照自己的真實人生和整個存在,人們纔能發現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為任何權威所束縛,獲得心靈的完全自由。也隻有這樣,纔能使自己獲得徹底的改變。
##挺有意思,據說真正理解剋裏希那穆提思想的人寥寥無幾,這我深信不疑。最近幾年冥想或默禱持續走熱,但我一直保有某種說不上來的懷疑,並非對其本身,而是睏惑於人們對其抱有的執念。從骨子裏我都不太相信被注入瞭過多熱情的東西,但給不齣確切的理由,但這本書給瞭我一點提示,“方法暗示著一種鍛煉”,此外,活在當下是因為有直麵現實的覺悟,抑或覺得未來無望而不得不的縱情?我們美其名曰專注的東西,是勇敢的進軍,還是懦弱的迴避?這些問題真的很犀利,是這個時代“清醒”之外的清醒。不過仍有一點值得警醒,覺悟的途中不可能有領路人。最近想得比較多,這本書很及時。不管多麼深刻的道理,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吧。
評分##這幾個演講稿基本上是把同樣的一組概念翻來覆去的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是有點煩人。但是由於探討的話題玄而又玄,似乎不多重復幾遍也記不住。講者的思想是有大智慧的,起碼不是一般的神棍。並且一再強調聽眾需要自己探索並獲得答案。嘗試記錄一下我印象深刻的幾個點:1. 恐懼和快樂的對立統一性。追求快樂就一定會承受恐懼。2. 需要真誠的認識自己和覺察。當存在妄念多時候,隻要覺察到妄念(而不是嘗試拒絕妄念),妄念就會消失(或者說與自己融為一體)。3. 所謂的道德規範、宗教信仰、國傢和意識形態都在讓社會割裂和失序。4. 上師之類的宗教領袖試圖告訴人們方法,或者人們試圖通過酒精和藥物獲得超脫,但是方法和藥物隻會讓人們的心靈更加遲鈍。5. 美德不同於道德,是超越時間、環境的(但具體是什麼沒有說)。
評分##剋的腦殘粉 要是有每場演講的時間的介紹就好瞭
評分 評分每天, 都將自我埋葬一遍。。。
評分##從童年起我們就受到瞭嚴重的製約,為的隻是在社會裏獲得成就,變成一個徹底平庸的人,而那些比較具有敏感度的知識分子往往會反叛這個存在的模式。在他的反叛之中,可能會做齣好幾種事情來。他或者變成一個反社會、反政治的人,或者去嗑藥或是尋求狹隘的宗教信仰,追隨某個上師、老師或哲學傢,變成一名激進的社會運動者,或者把自己奉獻給佛教或印度教之類的異國宗教。如果他有能力,也許會變成一名社會學傢、科學傢、藝術傢、作傢或哲學傢,並因此而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圈裏。
評分 評分##還不能真正認識。
評分##他的核心想法感受到瞭,但是翻來覆去的錶達容易把人繞暈,有些詞語,觀察 覺察 認識 認知 前後的定義感覺不一樣,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