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戴維·M. 格蘭茨(DAVID M. GLANTZ),1942年1月11日生於M國紐約州,陸軍退役上校,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M國陸軍指揮和總參學院以及國防語言學院等。
譯者:孫渤,1973年生,山東人,1994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工程係。高工職稱,曾從事傢用電器研發、品管和企業管理,1998年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集體二等奬。現居廣東。軍事曆史愛好者,業餘時間長期研究蘇德戰爭史等領域的文章和書籍。
通過介紹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紅軍的建設情況,軍事曆史學傢戴維·格蘭茨在本書中有力地反駁瞭西方近年來齣現的關於蘇德戰爭爆發原因與責任的錯誤說法。
##全景式描繪衛國戰爭前蘇聯紅軍的巨著,立場公允,資料豐富,結閤時局來讀真的感慨萬韆。翻譯十分用心,對原書中的種種錯誤進行瞭細緻的修訂,還加瞭一篇地名對照的附錄,值得一贊。
評分 評分 評分##資料還是能看的——但最讓我不滿的一點在於格蘭茨在P39-40頁引用鐵木辛哥報告上麵實際上是“片麵引用自己所有利的觀點”,而如果翻閱檔案原文的話意思相差甚遠。至於觀點的話跟以前的巨人的碰撞總體差不多,我之前寫的關於巨人的碰撞的評價基本上都能適用。所以說格蘭茨歸根結底還是職業軍人,對蘇東體製的“偏見”還是在紙上還是能反映齣來的
評分 評分 評分##讀過格蘭茨的二戰史著作都熟悉他那種獨一無二的硬核式寫作風格:純技術流,數據多分析多,不太注重可讀性,這本比另一部更赫赫有名的“巨人的碰撞”其實更好,因為這種蘇軍全麵解析著作沒什麼敘事性,都是外科手術式細緻入微的冷靜分析,更適閤格蘭茨的冷硬學術風格,老爺子對蘇聯軍事史的熟稔程度簡直令人驚訝!在第三章“士兵”的相關論述中,甚至明顯看齣格上校對前蘇聯的一片熾熱之情,樸實而真切的描述令人動容。PS:40年代初的蘇聯工業實力和軍事水平確實超過中國百倍,隨便一個集團軍火炮竟有3000門(相當於整個民國火炮總數50%),難怪張學良蔣介石當年都對蘇聯援助翹首以盼
評分##數據翔實、全麵。大雷雨計劃隻是意淫,在蘇軍全麵改革、人員重組以及裝備更新的最脆弱時候,麵對世界第一久經沙場的德軍攻擊,確實也隻能靠人命填瞭。這樣看來後續蘇軍展示的淩厲反擊,更讓人驚嘆蘇聯的學習能力和抗壓能力,無愧偉大二字!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