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台芬·茨威格(181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语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作品之一。本书通过对约瑟夫·富歇一生经历的描写,展示了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到拿破仑时期再到路易十八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政治全景,以及置身其中的传主与各色人等的行动和支配这些行动的心理及思想动机。茨威格是将传记当作基于史料的一小说一来写的,因此,再现于逼真历史场景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都不失《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名篇的风格与技巧,从而使本书成为名著。
约瑟夫·富歇一贯追求权力,而且是最高的权力。但他同大多数人相反,满足于权力感,他不需要身外的奖章勋绶。富歇野心极大,却并不爱好虚荣;他追求权力,但不在乎花架子。他是搞政治阴谋的真正顶尖的行家,眼里只有权力的实实在在的潜能,而把权力的外部标志视若粪土。本书通过对约瑟夫·富歇一生经历的描写,展示了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到拿破仑时期再到路易十八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政治全景,以及置身其中的传主与各色人等的行动和支配这些行动的心理及思想动机。
##还没读过富歇的回忆录,不过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却读了好几本了。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1789-1815年整个时代的缩影。如果说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塔列朗都活跃在前台,这位曾经为了30个埃居的月薪而“兢兢业业的革命家”就是一条暗线。那一时代的天主教教士也确实有意思。
评分##这本书太好看了。翻译得流畅无比。我有幸是译者周正安教授的学生。只是毕业20多年后才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老师。谢谢这本书。在当下看这本书,其实是有感慨的。“英雄人物将以其纯洁的本质,主宰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但仅仅是主宰精神生活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在政治权力范围内,他们实际上很少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优秀人物,不是思想纯洁的人,而是品德低下、诡计多端的幕后策划者。”——茨威格。喜欢这本书!我一定会再看一遍的。
评分 评分##東方有馮道,西方有富歇。 讀完此書,我還想到一個虛構的人物:韋小寶。 他們三個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向任何人、宗教、效忠,他只忠於他自己。 他們擅自修改遊戲規則,然後翻雲覆雨。 他們并非沒有原則,可以屈從于任何人,也可以玩弄任何人。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他們是最缺乏...
评分##张玉书的翻译没那么好。当然,也许是编辑的原因,反正我在读的时候发现了几处错误。比如: P40页第二句话:“但是这些日子也是法国国民公会真正富有英雄气概的日月出于一种阴森可怕的命运攸关的本能”这明显是缺少一个标点……而且翻译的也不太准,如果说英雄气概的日月还勉强...
评分 评分##茨威格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犹太家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自愿服役。战争的残酷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1916年,他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用我的肉体去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去维护和平”。 在题为《匆忙的镜中一瞥》的文章中,他总结了自己在大战中的经历,“失去的:从前的悠闲自在,活泼愉快,创作的轻松惬意…留下来的:对世界的更好认识”。 他只认一个派,忠于这个派,一直忠于到最后,即多数派。
评分##多年前读《尼克松回忆录》,对法国著名政治家塔列朗的一句名言印象至深:人长舌头是为了表达思想;政治家长舌头是为了掩藏思想。 这位走路一瘸一拐,却在拿破仑的法国乃至世界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我常在电影中遇见,尤其《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一片,如果说拿破仑是当仁不让...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