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英國小說之父,英國文學中極具開創性的傳奇大師。
生於倫敦富商傢庭。兄弟姐妹三人,他排行第三。五六歲時就親曆瞭倫敦的三大災難:瘟疫、大火及荷英戰爭。十歲左右,母親逝世。求學期間,即大量閱讀,學習寫作。
成年後從事商業活動,數次破産;關注時局,創作大量政治諷刺詩和政論文章,曾因文獲罪,一度入獄。後創辦《評論》,成為英國報刊業的先驅。
59歲時,發錶第一部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小說首次以令人震驚的真實感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塑造瞭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形象——具有冒險精神、永不妥協、愛好旅行、對大海深情、對信仰虔誠、對經商和實際事務極其精明的“魯濱遜”。
此後12年,笛福陸續發錶多部小說、詩歌、傳記等作品,奠定文學大師地位,備受讀者歡迎。最終卻因躲避債務,逝於寄宿的旅社。
譯者簡介:
周偉馳,知名詩人,學者。中國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員。
代錶譯著《沃倫詩選》、《梅利爾詩選》、《英美十人詩選》、《第二空間》;評論集《旅人的良夜》、《小迴答》;詩集《避雷針讓閃電從身上經過》。
2016年簽約作傢榜,翻譯瞭完整版《魯濱遜漂流記》,獲好評無數。
麵對睏難,我永不妥協,因為我有一顆敢於冒險的心!
年輕的魯濱遜,不安於舒適的生活,嚮往冒險與挑戰,一心齣海闖蕩。航船遭遇風暴,隻有他活瞭下來,漂流到一座無人荒島,陷入進退無路的絕境。這個孤獨的冒險者,獨處時內心卻愈加強大,遭遇食人部落,敢於搏鬥,還齣手解救遇難野人……
在這座荒島,他如何度過漫長的28年?又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將荒島變成自己的獨立王國?
##本文選自《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 孤獨者的恐懼 魯濱遜·剋魯索,在荒島上居住的第十五年,一天中午在沙灘上極度驚訝地發現瞭一個腳印: 我呆站在那裏,像被雷劈瞭,又像是活見瞭鬼;我竪起耳朵聽,我四處看,可是什麼也聽不見,也看不見;我跑上一個高地,嚮...
評分##初代種田文,偶爾再重新拿齣來看看也挺有意思的
評分 評分差不多是我看過最早的種田文,對於我們這個種族天賦是種菜的民族而言,這本必讀書目可能是小時候最受歡迎第一本。直到現在,我還沉迷於各種模擬經營類遊戲,沉迷開荒種田摘果放牧,沉迷於飢荒星露榖等等。很難說這其中沒有魯賓遜漂流記對我的啓濛和影響。小時候看隻享受於物資的豐富和收集的喜悅,現在再看,其實作者更想錶達的可能是宗教對人心靈的指引和命運的難以揣測吧。
評分##原文英文版發錶於1999年的美國理論學刊Critical Inquiry第25期,標題為 “Robinson Crusoe’s Earthenware Pot” ,中文譯文原載《視界》雜誌,2003年第10輯,譯者為叢鬱,楊立華校訂,後經作者本人重新修訂。 不知是齣於直覺,還是齣於某種超常的洞察力,弗吉尼亞 • 伍爾芙...
評分 評分##或許可以說這是一本“布道書”。 整體讀來可以說簡單,也可以說復雜。“簡單”到如若隻看故事情節,一定會有人懷疑它為什麼是經典,會覺得這是一個不斷開金手指的男主角的故事;但也很復雜,這個故事包含的內容極多。從“現代”意義上看,這是一部資本擴張的殖民史;從“父子”來看,這是一個俄狄浦斯式的故事;從“宗教”來看,這是一個教義(新教)與道德的故事。後半段的冒險與戰鬥也許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是魯濱遜的朋友竟然如此恪守承諾,這種情況真的在17世紀存在嗎?可若是理解這是一種布道,笛福堅信新教徒身上擁有這些美德就不難理解瞭。 這裏麵還有文明與野蠻的對抗,作者把魯濱遜標榜為文明,他要去馴化山羊,馴服野人,給星期五教育。可實際上,這些文明人所使用的手段卻是野蠻的。這本書所謂的道德,隻是殖民者所鼓吹的道德罷瞭。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