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A.N.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二十多年,1914—1924年任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1924—1936年任哈佛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科学与现代世界》、《过程与实在》、《教育的目的》等,因其数理逻辑、科学哲学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于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译者简介
傅佩荣,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著有《先秦儒家哲学》、《国学的天空》、《哲学与人生》、《国学与人生》、“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等。
/自笛卡儿方法论以来,探讨科学与哲学关系最重要的著作
人类需要邻人具有足够的相似处,以便互相理解
具有足够的相异处,以便激起注意
具有足够的伟大处,以便引发羡慕/
过去三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对世界的许多方面造成冲击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科学与现代世界的密切关系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本书为20世纪哲学大师怀特海在哈佛大学系列演讲集结而成的一部名著。全书从探讨近代科学的起源开始,横跨三个世纪的思想发展,在他笔下犹如一首高潮迭起的交响乐,奏出曲折而动人的时代流变。本书被誉为“自笛卡儿方法论以来,探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最重要著作”。
##读书然后知道自己果然是无知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前三章是重译,后面是商务59版的修改。踏踏实实地翻译外文和古文是做到理解的功夫。本书发表的1925年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已经建立。延续贝克莱摄受(四章)。事件是自然事素的终极单位(六章)。分子在躯体中受整个模式的影响而改变(九章)。自近代科学发展以来,机械的唯物的所彰显的哲学内部心物二分的断裂。尤其是体现在有机体及对心灵的解释上。形而上学层面便是“外在”与观察者的存在及存在物的关系-牛顿静止时空观与莱布尼茨构建的关系的时空观。认识层面经由存在物的关系指出在becomingless层面发生的便是永恒所对/共相内在规定的联系可能性之一种。(但这种证明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同义反复?)给出了宗教的独特意义。上帝作为形而上的终极限制。唯物-过度专业的教育-机体论倡导的价值-审美的联系的变化的。
评分##《科学与现代世界》 这本书从本质上梳理了一下科学、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首先他直截了当的说明了科学与宗教和哲学的最大区别。科学注重的是实际、是无情而客观的事实,说白了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带任何情感色彩,拿东西说话;而哲学则不一样,它更强调...
评分 评分##以「机体」取代(简单定位的)「物质」作为形而上学的基底,以此「熔接」现代社会各种层面上的「断裂」。很难读,译者翻得倒是古雅。
评分##观点好老了,强调整体、机体机械论是好的,纠正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学术史梳理的还行,可是这方面梳理的著作太多了,就其观点又回到“永恒所对”以及宗教,我还是好好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好好学习辩证法吧,就作者的认识论来说,我还是好好看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前沿的宇宙学的东西吧。70+ 读《科学与近代世界》才知道怀特海自认为自己走的是贝克莱哲学的一个隐线:从一个包容体过度到另一个包容体。从“包容”的角度来理解观察者和物的关系。而非简单的庸俗主观唯心。“如果我们所说的感官对象是绿色,它便不止是存在于A(绿色被感认的地方),也不止是存在于B(绿色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