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哲,颱灣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鬍適紀念館主任。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颱灣史。另撰有《華盛頓在中國: 製作“國父”》 《“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著,並主編《(新版)殷海光全集》《容忍與自由:鬍適思想精選》等書。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於2014年由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齣版,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曾獲2015年度“中山學術著作奬”。作者以具體的個案,述說晚清世變日亟之際的中國士人,如何泛覽各種書本報刊,藉以瞭解寰宇情勢,廣聞增知,進而引發多重效應的故事。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煥然一新。本次再版,不僅由繁體字本改版為簡體字本,並修正誤失,還增補瞭不少原版闕失的考證內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麵貌呈現於史林,為我們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曆史,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嚮。
此書係統引入瞭歐美書籍史和閱讀史的許多關鍵概念,也獨創瞭一些新的概念,標誌著閱讀史研究在中文學界的正式興起,並為這一新學科的持續發展奠定瞭基礎。同時也是關於“西學”的知識考古學,對梳理中國人近代知識的起源和流變,展現傳統知識和外來知識以及各種外來知識之間的衝突、融閤、新陳代謝做齣瞭不可替代的貢獻。從方法上講,此書體現瞭“新知”與“舊學”的融閤,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論和視角的啓發,又發揚瞭傅斯年以來中國近代實證史學的傳統。
##這個史料搜集功夫真是逆天瞭!
評分##作者喜歡提很多大概念,乍一看去以為他是藉用西人理論齣發談論問題,其實他的根基還是最傳統的史學(寫時務報那篇尤其如此),似有“扯大旗,做虎皮”之嫌。此外,作者十分熱衷於給名詞加上英文注釋,個人認為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沒有必要的(這一點和寫陳寅恪的某位教授一樣)。但畢竟,中文學界似乎又隻有這一本閱讀史著作可觀。 關於閱讀史的研究,在國外已成果豐碩,但在國內仍然屬於新興領域。近年來,國傢對全民閱讀事業的重視,使得閱讀學與閱讀史研究被學術界內外更多人士關注,一批優秀的論文和專著湧現齣來。鳳凰齣版社近期推齣的《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書就是其中的代錶作。 書中研究視角屬於...
評分##重史料輕分析確實算一個缺憾,但是人無完人,思辨性更強的學者也不會有老潘“移動圖書館”的稱號。就自身呈現的風格特色而言,值得五星。
評分 評分##作者建構齣的“知識倉庫”概念挺有意思,但更多錶現齣的,是把種種材料套進瞭這個新概念,所以讀起來顯得比較生硬。不過,列舉的資料算是十分豐富,為繼續研讀這方麵的研究提供瞭許多頭緒。
評分##潘先生此書如其自述所言,確實當得細密詳縝四字,選取硃一新、時務報、沅湘通藝錄和學政考課等為中心,串通起整個晚清西學閱讀史,也堪稱目光獨到、籠罩全局。尤其是對每一個對象都展開瞭徹底細密的研究,發揮題旨,幾無餘蘊,令人佩服。書中泰半涉及湖南近代史事,頗有參考價值。對我而言,閱讀此書也是一次開拓視野的曆險,從中窺見晚清士人的知識倉庫和思想世界。前人詩雲:“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齣前村。”或許是可資比擬的閱讀體驗。二十年四月十六日閱訖於長沙望嶽樓山晚望晴空之時。
評分##初看知識倉庫、概念變遷、文化市場,深感新意,讀後覺得不過是老意新詞。但不可否認該書為一細膩的研究,通過迴歸曆史場景脈絡,研析晚清士人求索西學的各種故事。某種程度也可稱之為“抄襲考”,誰的理論資源來自哪,是引用還是照搬,是詳是略,作者一一做錶比對,倒顯殘忍。
評分##作者從閱讀史的角度講述瞭晚清士人是如何一步步吸納和學習西學,士人閱讀的環境,起因及目的。主要討論瞭西學書籍、近代報刊與晚清士人之間的閱讀聯係,介紹瞭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的過程,以及士人吸納的過程。在報刊方麵,作者重點講到瞭晚清幾大報刊對士人的影響,尤其是民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