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风,“50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1年,曾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执教,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并工作至今。
路风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始终坚持为自主创新张目,为本土工业执言。他对汽车、大飞机、通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等产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首次出版、2019年再版的《走向自主创新》一书滋养了国内一代创新研究后学;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与余永定一同撰写)于2014年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年出版的《光变》于2018年获评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奖”。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
##沈记机重组了,感觉路教授对机床行业可能还不熟悉。
评分作者全篇都是在挑政策毛病!自以为是给出更好的建议!那我也挑一下你毛病,明明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非得啰里啰唆整了一章!浪费时间!章句的中心思想表达含混不清,观点真的是不鲜明,文章都是肉,骨头太少!有些观点终于整明白了,但似乎又没必要!不痛不痒!不重要!登山有n条路,总会绕远的,问题是看有没有达到目的!周有光先生的高铁论层次更高!向前辈学习!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市场换技术是个伪命题,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技术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完整做过产品开发,并且商业化运营的前提下。没有这样一支团队,给你再先进的技术,你也理解不了,更别提再创新了。从理论诞生,到实验室产品,再到商业化量产,这中间的路非常长,长到可以杀死无数企业。如果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再不断创新保持市场...
评分##沈记机重组了,感觉路教授对机床行业可能还不熟悉。
评分##就是之前报告合集,大失所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