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沁(Eugenia Lean),中国现代史、科学技术工业史和情感研究领域的学者。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并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硕士(1996年)和博士学位(2001年)。曾执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2002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任哥伦比亚大学魏德海(Weatherhead)东亚研究所所长。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现代东亚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2020年出版《中国本土工业主义:化妆品帝国形成中的本土创新及外来科技,1900-1940》(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
陈湘静,本科、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亚洲研究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亚洲现代性。
本书围绕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由于本书太过好看,以至于我兴趣盎然读完竟不知已到深夜。 《施剑翘复仇案》这本书从介绍施剑翘为父报仇入手,后续又提到同时期的杀死情敌的刘景桂案、郑继成为叔父报仇刺杀张宗昌案以及1945年民国法学家徐道邻为父报仇公诉冯玉祥案这几个引起当时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案子。 我读完下来发现,虽说作者本人并没有主观的下定结论说泛滥的公众情感(无关乎主动还是被动)一定会陷入被操纵的危险境地,但历史事件表明:集体情感的“脆弱性”随着一个更为强大的国家的崛起而变得更为脆弱。 书中说,在消费社会兴起的公众同情一直处于易被媒体操纵的潜在危险中因为这一公众群体本身正是媒体所创造的。
评分 评分##书中竟然把这两首诗当做一首,并认为是七言律诗,还煞有介事介绍起了律诗的体裁, 父仇未敢片时忘,更痛萱堂两鬓霜。 纵怕重伤慈母意,时机不许再延长。 不堪回首十年前,物自依然景自迁。 常到林中非拜佛,剑翘求死不求仙。
评分 评分##“公众同情,特别是当它被自发地表达出来时,经常能成功地唤起对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力批评。然而同时,他们也容易被操纵,并以一种可能导致灾难的方式爆发出来。”虽然讲的是历史,但为看待如今很多热点案件也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施剑翘案中这种由消费社会和媒体炒作所引发的公众同情,在当下仍广泛存在着,其背后所暗藏的政治话语,也复杂如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作者是否夸大了大众媒体的作用?在林郁沁看来,“公众同情”是一种随着大众媒体兴起后产生的“新”的情感体验。可是,“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历史。比如,在没有大众媒介的春秋时期,就有众怒一说。(《左传•襄公十年》就有讲到“众怒难犯”)既然有众怒,是否也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