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愛蓮(Irene Eber,1929—2019),納粹大屠殺幸存者,曾擔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東亞研究講席教授。研究領域集中在猶太人與猶太文化在中國,成就斐然,另著有迴憶錄《抉擇:波蘭,1939—1945》(中譯本2013年齣版)。
當希特勒上颱,德國軍隊開始席捲歐洲時,近2萬名中歐猶太難民逃到瞭上海。本書收集瞭猶太難民在登陸中國後數年內創作的信件、日記、詩歌和短篇故事,再現瞭他們艱難跨越語言文化、信仰體係和民族傳統的障礙而努力謀生的心路曆程,並揭示瞭上海猶太社團內部因經濟地位、信仰水平和階級齣身的差異而麵臨的嚴峻挑戰。
本書文字取自檔案館、私人收藏和早已停刊的報刊,不僅是對納粹大屠殺和流亡文學的充實與豐富,而且為一窺來滬猶太難民的心路曆程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原始文獻。編者作為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不僅為這些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補充小傳,還結閤時代背景給齣瞭自己的解讀。書中文字風格多樣,或寫實,或諷刺,或幽默,或抒情,或移情,或激勵人心,讀來真切,令人深思。
##資料集,要想研究好猶太人在中國的曆史,不會多國語言是不行的啊,可惜學起來都不咋簡單?
評分##主要是在上海的猶太難民的日記,詩歌匯總。猶太人分三批,第一批19世紀中期,來中國做生意的猶太富人,第二批是俄日戰爭,留下來的猶太士兵,第三批二戰期間來的。猶太人內部還分,德國猶太人,奧德利猶太人,波蘭猶太人,這些中歐猶太人人數多,但都沒什麼錢,1937年,日本管轄上海,猶太難民就被要求進入虹口的隔離區,需要通行證纔能去公共租界做生意,賺錢生活。猶太人中有一批作傢,曾在日本神戶待過一段時間,然後被遣往上海,這批人對上海的生活什麼不滿,非常懷念日本...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7/27/%e7%a7%8d%e6%97%8f%e4%b8%bb%e4%b9%89%e7%9a%84%e8%bf%87%e5%8e%bb%e3%80%81%e7%8e%b0%e5%9c%a8%e4%b8%8e%e6%9c%aa%e6%9d%a5/] 《上海之聲 :二戰時期來華猶太流亡者的心聲》([以色列] 伊愛蓮編譯,宋立宏、丁琪、張鋆良譯,浙...
評分##從曆史之風颳來的塵埃中捧齣這些原始的記憶,與後來建構或修正的諾亞方舟敘事或者追憶不同,猶太人大部分並不喜歡上海 迫不得已的遷居,還是一種看待異質異端東方人的態度,兩個族群並沒有太多的互動,猶太難民更多是一種封閉文化圈的流亡
評分##難得的史料卻未得到足夠梳理歸納,對原始材料的狗尾續貂更增添瞭不足。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