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包郵:索達吉堪布 全新套裝 有什麼捨不得+沒什麼放不下

正品包郵:索達吉堪布 全新套裝 有什麼捨不得+沒什麼放不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索達吉堪布 著
圖書標籤:
  • 索達吉堪布
  • 心靈成長
  • 佛教
  • 人生感悟
  • 情緒管理
  • 放下
  • 解脫
  • 幸福
  • 自我提升
  • 正品包郵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南博集天捲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taozhuang
商品編碼:10028214121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佛教大德、《苦纔是人生》作者索達吉堪布與你共同傾聽一代人的執念與齣離!

2.這是一部心靈成長之書。本書中記錄的煩惱與疑惑,或許是你正在經曆或將會經曆的,索達吉堪布以佛法精髓所作齣的迴應,必將使你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少走彎路。

3. “我從哪裏來,會到哪裏去?活著,到底是為瞭什麼?”浮躁世界中,需要靜靜。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當你看到這些曾被輕視的人生,或許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人生。

4.《有什麼捨不得》與《沒什麼放不下》互為姊妹篇。另附贈上師語錄《積微成博——一個齣傢人的365天》。


內容簡介

《索達吉堪布:有什麼捨不得+沒什麼放不下(套裝共2冊)》記錄瞭一個時代的思考。

書中,索達吉堪布傾聽修行人的講述,其間給齣數語點評,這些場景大部分發生在寂靜的山榖、清新的樹林、布榖鳥圍繞的木屋裏。修行人真實的故事,往往伴隨著人生的關鍵轉摺,站在這個節點上,告彆渾渾噩噩的盲從,開始對內心和宇宙的認真求索:“人到底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活法?我的人生及格嗎?怎樣纔能駕馭命運之車?什麼纔是科學的態度?”每個問題,索達吉堪布都以佛法精髓做齣迴應,啓發你和書中人一起,思考人生的意義。


作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大德。

堪布對藏傳佛教的傳統法義學修甚深。為瞭讓更多人瞭悟佛法精髓,他試圖用現代方式嚮人們傳遞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魯、斯坦福、牛津、劍橋、清華、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講颱上留下過身影的佛教心靈導師。

三十多年來,身體力行地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同時,利用空餘時間互譯漢藏經典,從事慈善事業。

近年參與舉辦過多次論壇會議,與海內外學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環保、和平等問題,探討人類的發展方嚮,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傢的。

對於外界的種種贊譽,他說:“我隻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已齣版書籍:《苦纔是人生》《做纔是得到》《殘酷纔是青春》《能斷》《不離》《有求》《你在忙什麼》等。

精彩書評

★索達吉堪布並不是一位否定所有新事物的保守主義者,也不是一位政治傢,同時也沒有為瞭自己的快樂在山洞裏靜坐。堪布是入世的,但絕對以深入理解和闡釋佛教教義為前提。這方麵堪布做得非常齣色。

——範彼德,德國馬普所所長

★索達吉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現齣藏傳佛教的現代性。索甲仁波切、宗薩仁波切、涅頓鞦林仁波切和已圓寂的鞦陽創巴仁波切等,是藏傳佛教在西方的代錶人物。同樣,索達吉堪布在中國等東方國傢,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

——約翰·威特,美國哈佛大學佛教協會負責人

★索達吉堪布是一位有成就的學者,著名的上師,他是偉大的法王晉美彭措之法脈傳承中,寜瑪教法和“大圓滿”法的真實護持者。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作者


目錄

《有什麼捨不得》

壹 苦難是一場加冕

難得明白·002

再絢爛,終歸平淡·009

謝幕,是為瞭開演·016

心若安,何須萬水韆山·026

不褪色的時尚·032

苦難是一場加冕·038

貳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襲

真的勇士,敢於直麵輪迴·046

死,無可救藥·060

苟且,不一定能偷安·066

觀無常是的保單·073

五年之約,恍若重生·079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襲·087

叁 心住何處?物從何生?

緣聚緣散,你都在我心中·096

每一聲,都是絕響·105

曾經滄海難為水·111

在兩條路上,與你同行·118

心住何處?物從何生?·128

活著,不是重點·136

肆 假如生活欺騙瞭你,請接受

假如生活欺騙瞭你,請接受·146

這一生,不過是手術颱到手術颱的距離·154

你隻見他繁華,不見他落盡·160

快樂的陽光下,總有痛苦的陰影·172

彆弄丟瞭你的西瓜·178

完美結局·186

番外:

一個皇帝的齣傢·192


《沒什麼放不下》

壹 人生苦短,及時行善

刀子嘴,不一定是豆腐心·002

彆急著趕路,看一看藍天·010

誰都在海上漂·018

拿不起的教鞭·026

不做機器,做機器的主人·034

人生苦短,及時行善·045

貳 總有一條路,值得你風塵僕僕

有毒的不是理想,是對理想的恐懼·054

越過十萬億佛土,還是在你心裏·061

總有一條路,值得你風塵僕僕·067

不怕打破砂鍋,隻怕問不到底·078

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084

聽你韆遍,總會厭倦·091

放下成見,纔是科學·098

叁 宇宙再大,大不過人心

不要輕易地相信,不要輕易地否定·108

你問“我”,“我”問誰·114

沒有人降生,沒有人死去·123

宇宙再大,大不過人心·133

園丁也需要“澆灌”·141

孝,不在朝朝暮暮·149

再不修行就晚瞭·156

肆 一個人的聖地

信仰不是一句玩笑·164

工具年代的主僕關係·170

可以豐富,不可以盲目·176

我們沒有“居住權”·182

一個人的聖地·188

站得越高,越“恐高”·198

既脆弱,又強大·204

當泥沙變成珍珠,苦難就有瞭價值·209

精彩書摘

每一個人的光鮮背後,可能潛藏著同樣的睏惑——

ID:文藝青年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海明威,竟然都選擇瞭以同樣的方式——自殺來結束生命,盡管他們都已站在瞭世俗人生的處——諾貝爾奬的領奬颱。這樣的歸宿豈能作為我們的樣闆?

四大古典名著中,《紅樓夢》是我後接觸的,但印象卻深: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篷窗上……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甚荒唐,反認他鄉是故鄉,到頭來卻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這是否就是人生?如果人生就是這樣的虛幻多變,又談何生活的意義?

ID:科技迷

上大學期間,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瞭我。與我從小一起玩到大的一個哥們兒,也是科技迷,跟我在同一個係裏讀書,同樣是心靈手巧地搞齣瞭許多小發明的同宿捨捨友,因為戀愛失敗跳樓自殺瞭。

在得到他自殺消息的當晚,我徹夜未眠,翻來覆去都在想,這世上可有人發明過戀愛成功機、痛苦治療器、煩惱永斷儀?為什麼我們可以探索太空,卻無法麵對內心的黑洞?

ID:畫傢

每當放下畫筆,開始思考世界的風雲變幻,那份感覺總是苦澀而失落的。五顔六色的油彩建構起關於世界的紛繁錶象,但油彩的背後隻有一個特徵——盲目。我開始理解古人“五色令人目盲”的深義瞭。是這種盲目,變幻齣那麼多空洞又令人迷亂的色彩。

如今,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整個大地充滿瞭狡詐者。”一個不害怕因果、不承認輪迴的社會,怎麼能說是一個美麗新世界呢?

ID:律師

人們常說律師往往善於言辭,其實也不盡然。我做過十幾年的律師,曾無數次地在大庭廣眾前作法庭辯論,慷慨陳詞時確是針鋒相對、當仁不讓。但每次庭審下來,辯論雙方大多麵紅耳赤、憤憤不平。對方憤怒,我也氣惱。

我們的語言往往為彆人帶來傷害,雖無利刃寒光,卻同樣令聞者心傷。

多年來如彩虹一般的律師生活,隻是給自己和他人留下太多的懊悔和遺憾。

ID:醫生

細思維之,個體生命由一個受精卵開始,其成長過程中有多少的“偶然”。升學、就職、婚姻,以及牽涉到個人、社會的許多事件,也都摻雜著一個機遇問題。“偶然”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重大。有些東西,人們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偶然”卻無法被掌控。

如果可以選擇,誰願降生在貧苦之傢,誰又願自己天生愚笨、相貌醜陋?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決定著這些“偶然”?

ID:小編

我對身邊的同事、親友、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作瞭一次小型的社會調查,讓對方用一句話概括:人活著是為瞭什麼?

深究下去,我發現在所有美好或不美好、高尚或不高尚的言辭背後,都浸透著兩個字:傷害。

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能自由地、隨心所欲地生活。為瞭生活,為瞭活得更好,人一生都要進行永無休止的傷害行動:傷害自己的天性、尊嚴、自由以迎閤社會;傷害彆人的時間、權利、辛勞來成全自己。

ID:……

他們找到答案瞭嗎?

《沒什麼放不下》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啓示。

……

如果你已見過光明,又怎會再退迴黑暗?

ID:迷惘的一代

就像吃迷幻藥,藥性發作時,可以迷糊又興奮地快活一陣子,藥性過後又怎麼辦呢?空虛是可以令人發瘋的,若想不沉醉於過去,便得像一具屍體般活著。

看過米蘭·昆德拉的《笑忘錄》和《玩笑》嗎?它們令你窒息嗎?當我讀到《笑忘錄》中葬禮的那一段時,我竟放聲大哭。因為那一刻我極為清醒,清醒地看到生活原來是場多麼大的笑話;所謂的“美麗與幸福”是如何的具有欺騙性。所以我哭,哭我的沉淪,哭我的麻醉,哭我的無路可逃。

ID:電影人

其實從19世紀中葉波德萊爾寫齣《惡之花》開始,人類的審美經驗就開始遭遇顛覆。光明的理想主義漸漸退去,一個物化的,因而也是異化的世界,隨著工業文明的全球化進程,漸次清晰地呈現在世人眼中。

1994年,基耶洛夫斯基宣布退齣影壇,原因看似很簡單:那就是電影除瞭給他的個人生活添加痛苦外,對於現存的一切絲毫也帶不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觀。我完全理解他的選擇。在一道找不到齣路的迷牆裏麵,除瞭自我安慰,乃至自我欺騙,或者聲嘶力竭的呐喊、頹廢的自我放逐之外,又能以什麼樣的方式宣泄?

ID:富二代

淩晨4點,我正手腳並用“爬行”在山崖上,忽然感覺前方有一個大東西擋住瞭去路。拿齣電筒一照,天哪!是老虎。它正用發亮的眼睛瞪著我。

與老虎照麵時,我的個念頭便是:這下完蛋瞭。但瞬間工夫,平常接受的佛陀教言又讓我漸漸穩住瞭陣腳。什麼叫“人生無常”“生命如風中燭”,我總算有瞭麵對麵的體驗。

“豁齣去瞭。”當我下定這個決心後,整個身心便似卸下瞭韆斤重擔。接下來,我就趴在懸崖上開始念誦觀音聖號……

ID:音樂傢

音階由七個基本音高組成,它們之間相互配閤又相互觀待,任何一個獨立而絕對的音高都是不存在的,每一個音高都必須有賴於彆的音高纔能得以確認。在這觀待的基礎上,基本音高間的升降變化,纔會派生齣美妙動人的音樂。

在這無有自性的極為神奇的音樂空間裏,古往今來的作麯傢們卻插上幻想的翅膀,無中生有地譜寫齣一麯麯天籟之音。

越是深入音樂世界,越會發現那個簡簡單單的事實——緣起無自性。

ID:工程師

經常能見到一些老工程師,原先兢兢業業於本職工作,等退休以後,除瞭少數人有機會繼續發揮餘熱外,大多賦閑在傢、無所事事。除瞭看電視、打門球,剩下的生活內容便是靜等身體一天天衰老直至死亡。

人們都被眼前或夢想中的那些可憐的安樂濛住瞭雙眼。就像鴉片,隻嘗瞭一點點,便能上癮,且使人意識不到自己是在吸毒。所有人生中暫時的安樂都是無常的,如三更夢、瓦上霜,終究會消散得無影無蹤。

ID:高校老師

學校通告欄上頻頻齣現的訃告時時刺激著我那安於現狀的神經,其中有老教授,也有年輕的教師。如是地生活,如是地死,這難道就是我生命的模式?

瞭解那些情執深重的文學傢,介紹那些宣泄情愛的作品,並指導學生們也創作齣如是的作品,窮此一生,對自他能有多少利益?

時間永不停息地流逝,生命一步步走嚮終結,這時,我對那句“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算是稍稍有所理解瞭。

ID:……

讀瞭他們的人生,你這一生打算怎麼過?

《有什麼捨不得》可能會讓你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

前言/序言

“我從哪裏來,會到哪裏去?活著,到底是為瞭什麼?”

這是睏惑瞭無數人的古老問題。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一般人選擇避而不想,悶頭繼續過日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然而,偏偏有這樣一群人,放下世間的名利榮華,來到佛教的智慧海邊,涉水成為弄潮兒,一心隻為求答案。

雖然他們的身份韆差萬彆,在世間的經曆也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曾受過高等教育,並後選擇瞭齣傢。

他們的這一選擇,也許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但他們對人生的深度思考、從佛法中得到的心靈感悟,想必會引起你的深思和共鳴。

十多年前,我在稍微有點空閑時,為瞭與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經曆,用大半年的時間到處采訪,對每個人的故事做瞭詳細的筆錄。書中事跡為尊重個人隱私,所有當事人以化名齣現。

當然,之所以編寫此書,並不是勸你捨俗齣傢,即使是佛陀在世,弟子也多數是在傢人,學佛不一定要與齣傢畫上等號。分享這些,隻因這些人曾經所經曆的煩惱與疑惑,是你也正在經曆,或者也會經曆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願他們的心路體驗,能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索達吉

2015年3月12日


《禪意人生:智慧的拾遺與放下》 內容簡介 在這本《禪意人生:智慧的拾遺與放下》中,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探尋內心平靜與人生智慧的旅程。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或預設的答案,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淺齣的文字,引導讀者審視自身,發現內在的力量,並學會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安頓身心。我們將從多個維度,如觀照自我、理解因果、培養慈悲、放下執著等方麵,層層剖析,力求為讀者帶來一場深刻的心靈洗禮。 第一部分:觀照內心,認識真實的自我 我們常常在生活的洪流中隨波逐流,忙於追逐外在的成就,卻忽略瞭內心最真實的呼喚。本部分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自我”的本質。我們會討論,在種種社會角色、身份認同、過往經曆以及他人評價所構建的“我”之外,是否存在一個更本真的存在?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正念的練習,如靜觀呼吸、身體掃描等,來培養對當下念頭的覺察力,不加評判地觀察它們升起與消散,從而逐漸看清那些不自覺的行為模式和情緒反應。 通過對無常的理解,我們將認識到,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受、思想,乃至周遭的環境,都在不斷變化之中。這種變化並非威脅,而是生命活力的體現。接受無常,能幫助我們減少對既得事物的固守,降低因失去而産生的痛苦。我們會探討如何區分“我”和“我的”,理解“我”的意識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各種因緣和閤的産物。這種認識,是走嚮內心自由的第一步,它能幫助我們擺脫“得失”的牢籠,以更豁達的心態麵對生活的起伏。 此外,我們還會觸及“空性”的智慧。這並非虛無,而是對事物本無自性、依賴他緣而存在的深刻洞察。理解空性,能幫助我們看穿現象背後的本質,減少對虛幻事物的執著,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的智慧。我們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闡釋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讓它們變得易於理解和實踐。 第二部分:理解因果,明晰行為的深遠影響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法則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卻往往被我們忽視。本部分將深入解析因果的奧秘,幫助讀者認識到,我們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在默默地播下未來的種子。我們將區分業力的不同層麵,從微觀的個人行為到宏觀的社會層麵,都展現因果規律的普遍性。 我們會重點講解“意業”的重要性。在許多傳統智慧中,意業被認為是影響最深遠的力量。一個善念,即使尚未付諸行動,也已在心中種下瞭善的種子;一個惡念,也同樣會滋生負麵的能量。因此,學會管理自己的念頭,淨化內心,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關鍵。本書將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指導讀者如何識彆和轉化負麵念頭,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 同時,我們也會探討“果報”的顯現。果報並非神秘的懲罰或奬勵,而是行為自然而然的延伸。它可能即時顯現,也可能經過漫長的積纍纔呈現。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更審慎地對待自己的選擇,並對過往的經曆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通過學習因果,我們能更主動地承擔起生命的責任,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我們會強調,改變命運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始於當下每一個善意的選擇和行動。 第三部分:培養慈悲,鏈接眾生的溫暖 慈悲,是佛教智慧的核心之一,也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梁。在本部分,我們將超越狹隘的自我中心,學習如何將關愛和善意延伸至一切有情眾生。我們會討論,慈悲並非軟弱,而是強大內心的體現,它源於對生命共同體的深刻理解。 我們會從“愛”、“悲”、“喜”、“捨”四無量心入手,層層遞進地引導讀者體驗和培養。愛,是對眾生普遍的、無條件的關懷;悲,是見眾生苦而生起的憐憫之心;喜,是見眾生樂而生起的隨喜之心;捨,是超越得失、不偏不倚的平等心。我們將通過具體的修習方法,如慈心禪、悲心禪等,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品質。 本書還會探討,為何培養慈悲對我們個體的心靈健康至關重要。當我們將注意力從自我中心的煩惱轉嚮對他人福祉的關懷時,我們自身的痛苦往往會減輕,內心會獲得更深的滿足感和意義感。我們會舉例說明,在人際關係、社會互動中,慈悲的力量如何化解衝突,增進和諧,並最終為自己帶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第四部分:放下執著,擁抱自由的生活 “放下”是智慧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並非放棄或妥協,而是對生命真相的領悟和對不必要負擔的卸載。本部分將聚焦於“放下”的藝術,幫助讀者識彆並逐漸解除那些束縛心靈的執著。 我們會深入分析“執著”的根源,包括對財富、名譽、情感、觀念,乃至對“我”本身的執著。這些執著,如同沉重的枷鎖,限製瞭我們的視野,製造瞭無盡的煩惱。我們將探討,執著為何會帶來痛苦,以及如何通過覺察和智慧來削弱它的力量。 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實用的技巧,來幫助讀者實踐“放下”。這包括學會接受事物的本來麵目,不過度期待;放下對過去的悔恨和對未來的焦慮,活在當下;放下對他人評判的在意,活齣真實的自己;放下對“應該”的僵化觀念,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會強調,放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持續的練習。 通過對“無所求”境界的描繪,我們將展現一個不被欲望驅動、不被恐懼束縛的自由人生。這種自由,源於內心的豐盈和對生命的全然接納。當放下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解脫時,我們便能以更輕盈、更喜悅的心態,去體驗生命的每一個瞬間,去擁抱生活帶來的種種可能性。 總結 《禪意人生:智慧的拾遺與放下》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索,一次對內心力量的喚醒。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鑰匙,開啓通往內心寜靜、智慧增長、慈悲具足的道路。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請,邀請您與自己對話,與生命共舞,最終在拾遺珍貴智慧的同時,學會放下不必要的重負,活齣灑脫、自在、充滿意義的人生。願這本書能成為您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方嚮,帶來安詳與喜悅。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快遞的時候就覺得分量很足,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能感受到裝幀的用心。紙張的質感也非常棒,摸上去很舒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感到疲勞。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不僅內容要精妙,它的物理形態也應該是一種享受。這套書的字體大小適中,段落排布疏密得當,讀起來非常流暢。我之前讀過一些類似的探討人生取捨的著作,但總覺得觀點有些過於絕對或者說教性太強,讓人讀起來有些壓力。然而,這套書的語氣卻異常親切和包容,仿佛一位經驗豐富、循循善誘的長者在耳邊低語,沒有絲毫的苛責,隻有無盡的理解和引導。它不是強行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巧妙地引導你去發現“自己可以”如何做得更好。這種尊重讀者的姿態,非常難得。

評分

這套書的封麵設計確實很有格調,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簡潔的排版,一看就讓人覺得內容不一般。我最近在找一些能夠幫助我調整心態、更平和地麵對生活的書籍,剛好看到朋友推薦瞭這套。我得說,光是翻閱裏麵的前言和目錄,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和慈悲心。文字的組織非常有條理,不像有些心靈雞湯那樣空泛,而是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經過時間沉澱的智慧。我尤其喜歡那種用非常日常的例子來闡釋深奧哲理的方式,讓人很容易就能代入自己的生活場景去思考。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真正找到內心的寜靜,不再為那些瑣碎的小事睏擾自己。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每一個章節,去體驗那種被溫柔而堅定地引導的感覺。

評分

說實話,我最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每天都在跟各種截止日期和復雜的人際關係打交道,感覺心力交瘁,很多時候找不到清晰的方嚮。我買這套書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找到一個“錨點”,讓自己在混亂中不至於完全失重。我已經開始閱讀其中關於“放下執念”的部分,作者的論述非常到位。他沒有簡單地否定我們對成功的渴望,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渴望背後隱藏的恐懼和不安全感。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不得不停下來,仔細審視自己過去的行為模式。我感覺自己就像被一雙溫暖的手輕輕地扶正瞭視角,很多曾經糾結萬分的問題,在看瞭作者的分析後,突然變得沒那麼重要瞭。這套書更像是一劑溫和的清熱劑,慢慢地疏導淤積在心中的鬱結。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套書的節奏感掌握得極好。每一篇章的長度都比較適中,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疲勞。我常常是在睡前隨便翻開一頁,結果就被裏麵的某個觀點深深吸引,一不小心就讀到瞭深夜。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詞造句精準而富有力量,但又不會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來掩蓋內容的空洞。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勸慰”的層麵,而是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思維框架。它教你如何去辨彆什麼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什麼是應該放手的負擔。這種清晰的界限感,對於我這樣一個常常陷入“想太多”睏境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幫助。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寶藏書籍。

評分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探討佛理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現代性。他沒有把佛法描述成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玄學,而是將其融入到我們當代人最關心的情緒管理、職業發展和傢庭關係之中。比如,書中涉及到如何處理與他人的矛盾時,引用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場景,而不是晦澀難懂的典故。這使得即便是對佛教哲學完全不瞭解的讀者,也能毫無障礙地接收到其中的精髓。這種跨越文化和信仰鴻溝的溝通能力,是衡量一本優秀心靈讀物的重要標準。我注意到,很多關於“捨得”的討論,都巧妙地避免瞭陷入二元對立的陷阱,展示瞭一種更圓融、更具彈性的生命哲學。我期待著後續章節能帶給我更多關於“如何積極行動”的啓示。

評分

書不錯,有活動買瞭很多,慢慢看。

評分

非常收益的閱讀,感恩感恩。

評分

還沒看,但是書的質量還不錯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頂禮上師三寶

評分

活動購買,不錯,good,價格有參考

評分

印刷質量一般,書,內容很重要!好評!

評分

相信京東的商品,值得購買。

評分

1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