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ISO9001:2008180分钟精解质量体系审核》是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培训教材,是企业按照2008版ISO9001标准建立、实施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机构按照新版标准实施审核的主要参考用书,同时也是审核员在展开审核工作时的一部工具书。
内容简介
《ISO9001:2008180分钟精解质量体系审核》是作者多年从事质量体系审核活动的实践及培训经验的总结,目的是尝试让传统的符合性审核走向关注增值的过程,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具实效性。质量体系审核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认证,更是为了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审核概论
1.1 审核的定义/3
1.2 审核的分类/5
1.3 审核的原则/8
1.4 审核的目的/8
1.5 审核的益处/9
1.6 审核的依据/10
1.7 审核的范围/10
1.8 审核的时机和频率/11
1.9 审核的两阶段/12
1.10 审核的四步骤/15
第2章 初始准备
2.1 相关文件/21
2.2 审核范围和删减/21
2.3 收集信息/22
2.4 文件审核/22
第3章 审核策划
3.1 成立审核小组/35
3.2 编制审核计划/36
3.3 了解审核方法和思路/43
第4章 实施审核
4.1 召开首次会议/57
4.2 审核活动展开/63
4.3 审核技巧应用/64
4.4 不符合项判定/76
4.5 审核小组会议/82
4.6 审核情况通报会/82
4.7 召开末次会议/83
4.8 编制审核总结报告/87
第5章 纠正措施
5.1 审核纠正流程/99
5.2 正确认识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100
5.3 原因分析/101
5.4 制订纠正措施计划/103
5.5 实施纠正措施/105
5.6 验证纠正措施/105
5.7 不符合项的正式终结/106
第6童 跟踪和临督审核
6.1 跟踪审核的目的/113
6.2 跟踪审核的后勤安排/113
6.3 跟踪审核的公正性/114
6.4 监督审核的目的/114
6.5 监督审核的事先通知/115
6.6 监督审核的关注重点/115
第7章 审核中人的因素
7.1 审核员的“上帝情结” /121
7.2 抓住真正的问题/121
7.3 现代的方法/122
7.4 找准合适的人员/122
7.5 如何应对陪同人员/123
7.6 证据的抽样/124
7.7 合格审核员应具备的能力/124
7.8 优秀审核员的特质/128
7.9 差劲审核员的弱点//129
附录A 审核用文件
A1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33
A2 CHNAS——CC01:2007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153
A3 ISO 9001:2008标准审核人/天数标准/183
附录B 审核用表单
表B1 ISO 9001:2008要素职能分配表/187
表B2 管理体系文件审核报告/188
表B3 审核计划/189
表B4 ISO 9001:2008首次/第二阶段审核检查表及审核追踪记录/192
表B5 ISO 9001:2008监督审核核查表及审核追踪记录/200
表B6 现场审核检查记录/208
表B7 不符合项报告/209
表B8 观察项报告/210
表B9 管理体系审核不符合项分布表/211
表B10 审核总结报告/212
精彩书摘
4.5审核小组会议
在每天现场审核结束前,审核组组长应召集审核小组成员召开审核组内部会议。审核组内部会的目的:
a)审核信息交流,要点讨论,统一认识。
b)审核进度控制,人员调整,协调内外关系。
c)确认审核巾所发现的不符合项。
d)对被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论。
e)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确定审核结论。
4.6审核情况通报会
审核情况通报会是审核组向被审核方最高管理者和领导层通报审核结果,听取被审核方意见的一次正式、实质性的沟通会议,是审核组在获得大量客观证据的背景下,面对被审核方的最高管理者和领导层的会议。
如果说高层管理者座谈带有“务虚”的色彩,那么审核情况通报会对最高管理层来说完全是“务实”的。因此,审核情况通报会的主要目的是让被审核方最高管理者和领导层真实地、客观地了解审核组的审核结果.特别是让他们明确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同时,对不符合项及审核结论达成共识。
审核情况通报会双方参加人数应适宜。从审核组方面说,一种情况是由审核组组长参加;另一种情况是由审核组成员全部参加。从实践效果看,审核组成员全部参加的方式好。从被审核方方面来说,一种是由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参加;另一种情况是被审核方领导成员均参加,与高层管理者座谈参加规模相同。从实践效果看,最高管理层成员均参加效果最佳。
审核情况通报会的程序和内容应力求规范。首先,审核组组长应简要致词,说明本次通报会的目的、内容及安排。接着,审核组各位成员逐一报告各自分工审核的观察结果,其主题应是发现的突出问题。
前言/序言
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ISO9000认证后,就代表着质量会立即大幅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就真的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可高枕无忧,对外大肆宣扬企业获取了ISO9000认证,终日等待顾客的到来?
走在大街小巷,看到有些工厂的地方,巨幅看版写着“某某公司通过ISO9000认证”的标语。映入眼帘的这些标语,仿佛在向顾客宣示该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多么的优良。当您看到这些标语时,心中的感想如何?企业引进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之后,产品的质量真的提升了吗?其实,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与落实不是一蹴可及的,取得认证证书的背后,企业必须避免一些实务上的通病。
几年前,当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引进中国时,顿时刮起了一阵旋风,企业纷纷以取得认证为荣。可惜好景不长,事隔不到10年,ISO认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往炙手可热的ISO9000转眼却变成了人见人怕的“碍手”(eyesore)9000。ISO9000的良好制度规范在欧美先进国家实施成绩斐然,为什么在中国推行了好长的一段时间,却见大部分的企业未抓住其精髓要义,反而是取得认证之后,企业的管理系统弄得一团糟?
当ISO9000认证业务在中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时,以外销为导向的企业无不争先恐后取得ISO的认证,认证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成立。因此,ISO的认证业务也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市场趋势的转变,逼得许多认证机构不得不调整营销策略,因而使得ISO证书的公正性、严谨性备受考验。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皆因企业抱着“有钱即是大爷”的心态,只以价格作为选择认证机构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证机构也为了争夺市场,乐意收取固定的保护费。相信这个现象一定还会持续恶化下去。
2008年11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2008版ISO9000标准。新版标准的出现,是否能真的走出既有ISO9000的阴影,使推行的企业真正收益,不再为ISO而ISO?企业建构ISO9000不再是为了取悦审核人员,获取一张虚假的认证证书,而是基于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升过程工作绩效,满足顾客要求,走向永续经营之路。
其实,能够让ISO9000真正发挥管理绩效的关键还是审核人员(包括内审人员和外审人员),作为明显改进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有效性方式的机会,应该是审核人员的职责。同时,质量体系审核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改进机制,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是增值还是在浪费,主要的区别也是在于是否有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审核人员。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质量体系审核活动的实践及培训经验的总结,目的是尝试让传统的符合性审核走向关注增值的过程,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具实效性。质量体系审核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认证,更是为了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本书是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培训教材,是企业按照2008版ISO9001标准建立、实施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机构按照新版标准实施审核的主要参考用书,同时也是审核员在展开审核工作时的一部工具书。
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好和先进批评指正,也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对2008版ISO9001标准的落实,不断提高我国的质量管理水平。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广东经济出版社翟晓侃先生的关心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精益求精:质量体系审核之道》 导论:为何精益审核至关重要? 在当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质量已不再是企业的附加项,而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客户的期望日益提高,市场法规愈发严苛,企业若想在浪潮中稳健前行,必须构建一套 robust、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持续的改进来应对挑战。而质量体系审核,正是保障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识别改进机会、驱动组织卓越的关键机制。 本书《精益求精:质量体系审核之道》并非一本关于特定标准的具体条文解读手册,更不是对某一特定认证(如 ISO9001:2008)的流程化复述。相反,它旨在深入探讨质量体系审核的本质、原则、方法与艺术,帮助读者构建一种“审核思维”,从而能够将审核的能力应用于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估与改进。我们相信,真正的卓越并非来自于机械地遵循一套规则,而是源于对质量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系统性改进的持续追求。 本书将带领您穿越质量审核的迷雾,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与实践智慧。我们将从“为何要审核”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探究审核的战略价值,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项合规性任务。接着,我们会深入分析“如何有效地审核”,涵盖审核策划、实施、报告以及后续的跟踪改进等全过程。最后,我们将聚焦“审核的艺术”,探讨如何将审核转化为一次赋能组织、激发潜能的变革之旅。 第一章:审核的战略定位:超越合规,驱动价值 许多人将质量审核简单地理解为“找茬”,是为了满足外部认证要求而进行的例行公事。然而,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真正的质量审核,其战略价值远不止于此。 风险识别与防范: 审核是发现潜在风险的“侦探”。通过系统性的审视,我们可以提前识别出那些可能导致产品缺陷、服务不满意、甚至法律纠纷的薄弱环节。这比等到问题发生后再去弥补,其成本效益和社会影响要大得多。 过程优化与效率提升: 审核不仅仅是检查“是否符合规定”,更是要探究“过程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浪费”。通过对流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必要的环节、低效的步骤,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能力验证与持续改进: 质量体系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审核是对这些目标达成程度的客观评价。它能帮助我们验证现有能力是否足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为下一步的改进指明方向。这是一种“知己知彼”的过程,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组织学习与知识传承: 每一次成功的审核,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审核人员通过深入了解不同部门、不同流程的运作,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同时,审核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也能在组织内部形成反馈回路,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 归根结底,质量体系的目的是满足甚至超越客户期望。有效的审核能够确保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客户忠诚度,赢得市场口碑,最终转化为持续的商业成功。 本章将深入剖析审核的这些战略维度,帮助读者转变观念,将审核从一项负担视为一项战略投资。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审核结果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连接,如何量化审核带来的价值,以及如何构建一种鼓励透明、开放的审核文化。 第二章:审核的系统方法:从策划到关闭的全景图 一次成功的审核并非偶然,它需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和严谨执行。本章将为您描绘一幅完整的审核流程图,从最初的准备到最后的改进关闭。 审核的准备与策划: 目标设定: 明确审核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体系的符合性?发现潜在风险?评估过程绩效?还是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范围界定: 确定审核将覆盖哪些部门、哪些过程、哪些时间段。 审核准则选择: 根据审核目标,选择适用的标准、法规、客户要求或内部程序。 审核团队组建: 根据审核范围和专业领域,选择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审核员,并明确职责分工。 资源分配: 制定详细的审核计划,包括时间表、所需文件、访谈对象等。 沟通与协调: 提前与被审核方进行沟通,明确审核日程,解释审核的目的与过程,争取合作。 现场审核的实施: 开启会议: 简要介绍审核团队、审核目的、范围、计划与方法,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文件审阅: 检查相关程序文件、记录、报告等,了解体系的规定与运行情况。 现场观察: 观察实际操作,了解过程是否按规定执行。 人员访谈: 与各层级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体系的理解、执行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 证据收集与记录: 客观、准确地记录审核中发现的证据,包括符合项、不符合项、观察性建议等。 信息汇总与分析: 审核员内部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析,形成初步的审核发现。 审核报告与沟通: 审核结论: 对整个审核过程进行总结,评估体系的整体有效性。 审核发现: 清晰、准确地描述不符合项,包括证据、要求、以及可能的后果。同时,也要记录符合项与观察性建议。 报告编制: 按照既定格式,编制客观、公正、详实的审核报告。 结束会议: 向被审核方正式发布审核结果,讨论审核发现,并明确后续的纠正措施要求。 审核的关闭与跟踪: 纠正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被审核方根据审核报告,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的验证: 审核方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持续改进: 将审核结果作为持续改进的输入,推动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 本章将详细阐述每一个环节的关键要素、注意事项和常用技巧,提供实用的工具与模板,帮助读者掌握一套系统化的审核方法论。 第三章:审核的艺术:洞察本质,赋能变革 如果说前两章提供了审核的“骨架”与“流程”,那么本章则将赋予审核以“灵魂”——即审核的艺术。这是一种超越机械操作的智慧,是一种与人沟通、与系统互动的能力。 “问得好”的重要性: 开放式问题、引导性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被审核方说出真实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而非仅仅得到“是”或“否”的答案,是审核员的核心技能之一。 倾听的力量: 积极倾听,理解被审核方的陈述,捕捉言语背后的含义,识别情绪与态度,能够极大地提升沟通效率,建立信任。 观察的敏感性: 不仅仅是看到,更是要“看见”。留意现场的细节,如工作环境、人员的精神状态、沟通方式等,这些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 建立信任与合作: 审核员并非“审判者”,而是“合作伙伴”。如何以专业、尊重、同理心对待被审核方,建立起互信关系,是推动审核顺利进行的关键。 发现“未说出的需求”: 有时候,最重要的问题并非被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流程的缝隙中,隐含在人员的担忧中。训练有素的审核员能够通过综合分析,洞察这些“未说出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具价值的建议。 有效沟通与影响力: 如何以清晰、简洁、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审核发现,如何引导被审核方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主动采取行动,是审核员影响力的体现。 伦理与独立性: 审核的公正性是其生命线。本章将强调审核员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包括客观公正、保密原则、回避利益冲突等。 本章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与技巧分享,帮助读者提升审核过程中的人际互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沟通影响力,将每一次审核都变成一次有益的对话与共同成长的机会。 结语:迈向卓越的质量之路 《精益求精:质量体系审核之道》旨在为您提供一套超越标准条文的、深刻而实用的审核理论与实践框架。它不是关于“如何满足一个特定的标准”,而是关于“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评估与改进,不断提升组织质量管理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帮助您: 重新认识质量审核的战略价值。 掌握一套系统、完整的审核方法论。 培养卓越的审核技巧与艺术。 将审核能力转化为驱动组织持续改进和卓越的强大引擎。 质量体系审核并非终点,而是迈向卓越质量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愿本书成为您在这条道路上,最值得信赖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