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魏晋,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评分文人风度,尤其是魏晋文人的风度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这本书不错,很多内容比较详细,作者是广博的,论述旁征博引,适合研究生学习。
评分 评分非常好的实录!关于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的一段公案 辽宁/辽海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了钱钟书的《宋诗纪事补正》,结果因其品质引起不小的争论。这是一段学术史上令人心痛的公案,大师的著作被助手和缺乏学术出版经验的出版社所拖累。杨绛先生也对此做出反应,通过三联出版了钱钟书手写影印版的《宋诗纪事补订》,在序中澄清事实,并修改书名以划清界线,力图还原书一个本来面目。 对《宋诗纪事补正》的几点意见 ■文/陈福康 写下这个题目,说实话,也有几分犹豫,几分惶恐。 我对钱钟书先生,怀有极崇敬的高山仰止般的心情。翘盼已久的《宋诗纪事补正》,上个月终于问世,我立即购置一部,兴奋不已。我知道,人称“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清沈德潜语)的厉鹗,编撰《宋诗纪事》历二十年之久;而钱先生又经过四十多年,断断续续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自己又不是什么宋诗专家,有何资格来提什么意见呢?再说,皇皇十二巨册,三百多万字,在短时间内也来不及细读(我粗粗翻阅,尚未过三分之一),何必就急着写此文呢?而且,我更知道写这种文章是很易“得罪”人的,一位我尊敬的老先生也劝我别写。那么,为什么仍决定要写呢?主要一句话:吾爱钱先生,吾爱(或曰更爱)真理与学术。尤其是,有些错误如算在钱先生头上是冤枉的,我不能眼看钱先生令名受累而不吱声。再说,作为高价图书商品的消费者,如果觉得质量不满意,总也允许说几句吧? 本来确是想至少将全书翻过一遍后再写的,而且已想好要分开写两篇。一是补正钱先生的补正。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我确实也发现了一些钱先生疏漏甚至搞错的地方。钱先生补正前贤,他肯定也欢迎后人补正自己,这该是没问题的。另一篇,是想指出书中一些我认为不能怪钱先生而主要是其助手或出版社造成的问题。今天先写的这篇拙文,即属后者。为什么急匆匆没读完就写呢?因为日前从《中华读书报》上看到吴学昭的文章,其中提到三联书店也即将把此书收入《钱钟书集》。我想起,三联已出的“钱集”,已有范旭仑等学者指出过很多错误(主要不属于钱先生本人的),因此亟欲将自己已发现的问题写出来,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于署名 一、此书书内每卷卷首写的是“无锡钱钟书默存补正,钱唐厉鹗太鸿原缉”,但每册封面、书脊、版权页,以及外装纸盒上却都赫然印着“钱钟书著”。我想,钱先生不可能连“著”字的用法都不懂。试想,自古以来,从计有功到厉鹗,再到陈衍、陈田、邓之诚、钱仲联,以及陆心源、孔凡礼等人,所有的“诗纪事”类书的辑撰者或补正者,有这样自署的吗?或者,有哪家出版社在印这些书时这样署用的?记得以前某社出版的《石语》一书,也曾印作“钱钟书著”(钱先生自署是“记”),很多人见怪不怪,所以这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关于《凡例》 二、书前《题辞》后的脚注(关于“买菜求益”),究竟是钱先生写的,还是他人所为?如果是别人写的,理应注明。书前的《凡例》,也没说明何人所作,甚至不知钱先生生前有无过目。例如,第三条说:“对原书所采评论和本事,进行补充和匡正。除依原书体例补入有关诗及诗人的资料外,并增益对诗人的一些评论文字。这些意见,采用补正者较晚发表的版本。”就多处令人看不懂。“原书所采”云云,当指厉氏采辑的前人的述评。钱先生的“补充”、“增益”,当然也应是采自前人(“匡正”则是钱先生本人的论述),这是“诗纪事”类著作的体例所决定的。
评分这本书字体和排版一般般,而且过于偏重历史了。
评分书只看了两讲的内容,感觉很好,一只欣赏魏晋文人的精神品格,尽管在乱世,性命常常受到威胁,但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忠诚于自己的本性让人敬佩。
评分魏晋,清谈的时代,黑暗的时代,这时代里,有血腥,有风姿,有狂放,有谨微,这是个让人心生向往的时代,只因为那些让人心生向往的人。
评分不错的书籍,喜欢这种讲课的实录
评分正是有了文人学士的参与,所以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较,西汉前期诸侯国养士的活动,有了些文人生活的气息和色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所谓的“梁园宾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