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为两位老人深情疼爱过的孙子,我常常想念他们,想起和他们一起泛舟中南海的幸福童年,想起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年代的风风雨雨,想起在暮色中陪伴他们散步谈心度过晚年时光的日子……
内容简介
作为两位老人深情疼爱过的孙子,我常常想念他们,想起和他们一起泛舟中南海的幸福童年,想起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年代的风风雨雨,想起在暮色中陪伴他们散步谈心度过晚年时光的日子……
作者简介
朱和平,男,四川仪陇人。1952年10月出,1970年12月入伍,现为空军某研究所所长、空军大校军衔、高级工程师、硕士。
著有多部军事学术专著。
精彩书评
序
我出生后八个月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边。到1976年7月6日爷爷去世、1992年4月22日奶奶去世,我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四十年。
爷爷奶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了一生。在战争年代里,他们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家庭生活。爷爷有一个儿子(我父亲朱琦)和一个女儿(我姑姑朱敏),少年和青年时代都很少生活在爷爷身边。建国后,随着生活逐步安定,爷爷奶奶把迟到了,的父爱母爱全都倾注在了我们这。第三代”人的身上。而我有幸就是在爷爷奶奶的殷殷关爱中成长起来的。<
目录
一 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爷爷给我取名:和平
★我两岁那年的“五一”节,跟着爷爷、奶奶上天安门参加纪念活动,远近地听游行的人时不时地喊“世界和平万岁”的口号,就不解地问:“他们老喊我万岁干嘛呀?”这一下把爷爷、奶奶逗乐了。 奶奶说:“小东西,谁喊你万岁啦?人空喊的是世界和平万岁!”爷爷说:“和平,是人类的美好希望嘛,这不单单是你的名字。”
中南海里的一个大家庭
★我家和刘少奇家、杨尚昆家在西楼会议室一侧隔出的小餐厅吃饭,因为我家的人口最多,有时一张桌子挤不下,就得坐两张大桌子,上菜要用盒端,热闹的场面,堪称为中南海西小灶颇为壮观的一景…
国外蕾圄的“小马车”
★爷爷出固访问回来,给我带回一辆“小马车”,我就迫不及特地骑着丰子在中南海院子里飞卉起来。其他家里的孩子真是羡慕的不得了,纷纷和我争着骑……
“学习好了才有出息”
★我家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个记录本,上面记录着孩子们在学
校的情况,谁谁学习成缋怎幺样,谁谁学校表现怎幺样,谁谁莱月某日要开家长会,由谁谁去参加等等。我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多次参加了我们班的家长会。
听爷爷解读黄洋界的炮声
★原来,黄洋界上击退敌人的大炮是爷爷1928年4月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时带上山的。那尊大炮是从“马日事变”中镇压工农运动的刽子手许克祥手中缴获的。
淘气淘上了毛主席房顶
★在中南海度过的童年生活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有一天,我和李富春的外孙李坚,放学后在中南海院子玩,爬上了一片平房的房顶,居高临下,很走开心。我们顺着房顶乱窜,竟然爬到菊香书屋紫云轩的房顶上去了……
“瓣读传家久”
★我们家地里种的蔬幕和杂粮,由于精耕细作,照料及时,总是丰产丰收。每次遇到我家的菜园大丰收,爷爷奶奶总会请所有的工作人员“会餐”,分享我们劳动的收获。
爷爷穿上元帅服
★那天,六十九岁的爷爷第一次穿上元帅服,神采爽爽。健步来到等待开会的怀仁堂休息室,一向风趣幽默的陈毅走到爷爷面前,他上上下下地把爷爷打量了一番。筻呵呵地观:“老总哎,你穿上这身行头好漂壳哟!比南昌起义时还年轻嘛!”
爷爷走遍神州大地
★爷爷在建田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除了尚未解放的台湾和尚未回归的香港、澳门,以及西藏和宁夏外,北至白山黑水,南刮天涯海角,西抵新疆太漠,东到海滨群岛,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洒下他的汗水。
跟爷爷上庐山
★上山后,爷爷住在拈牛岭上的359号刑墅的二层,我和警卫人员住在别墅的一层。没想到会议开到一半,爷爷却给奶奶打去电话。让奶奶他们不要再未了 当时我还很小,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后来我才知道:我此次在庐山上,经历了新中国刻骨铭心的一个时刻……
……
精彩书摘
5月2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当选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爷爷、和刚刚当选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林枫同行,去东北三省视察。
他们先到的是辽宁省。
6月1日,爷爷在听了抚顺市委负责人汇报后指出:“人们没有了家庭,生活资料不归个人所有,就没有劲头搞生产。比如房子如果归个人所有,就可以鼓励群众自己盖房子。社会主义是万世基业,家庭也是万世基业。”
6月10日,爷爷在旅大听取汇报后说:“还是要有家庭,有了家庭,就要考虑衣食住行问题。秋后要把粮食分给社员。在农村里,分到各家各户,愿意在农村公共食堂里吃饭的,就人食堂:不愿的,就在家里吃。不要强迫命令。”
6月16日,爷爷在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负责人汇报情况时,指出:“吃饭不要钱不行。办食堂会造成很大浪费。要把粮食分给个人,由个人掌握调剂。不吃‘大锅饭’可以节省很多东西。只有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才能调动积极性。这个政策要十年、二十年不变。有人怕农民富了会发展资本主义,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6月20日,爷爷和董必武、林枫三人联名致函中共中央,反映在辽宁和吉林省看到的情况,信中说:“这里大部分群众不愿参加公共食堂。让群众在家里做饭好处甚多,最主要的是群众的生活由群众自己掌握。在今年的夏秋分配中,应该强调把粮食分到户,允许社员在自己家里做饭。”
爷爷在黑龙江省视察时,又批评了“大跃进”中刮起来的“共产风”,他说:“去年十几包,包不了,还是让群众自己包。生活资料要归自己,搞好生活也要靠自己,不是靠国家。全国六亿人口谁包得了?家庭还是要恢复起来,少不了家庭。那么多婆婆娃娃,不是家庭负责谁负贵?”“有了家庭各方面才能稳定巩固。”
爷爷初上庐山时,心情还是很好的。
7月7日,他和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在庐山散步、游览。
游览归来,董必武写了《初游庐山》一诗,诗中写到:
庐山面目真难识,
叠蟑重峦竞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
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循花径,
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颊遗迹在,
访仙何处至今疑。
董必武把他的这首诗拿给了爷爷。
爷爷看了这首诗后,兴致很高,就写了《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一诗酬唱:
庐山真面何难识,
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
林固宛转创新陂。
行游险处防盲目,
向导堪称指路碑。
五者峰前庄稼好,
今年跃进不须疑。
这首诗说明当时爷爷的心境是轻松和乐观的。
尽管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爷爷认为形势的主流“是很好的”,况且党中央和毛主席也认识到了运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正在进行纠正,许多问题正在解决中。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又准备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实际工作中的“左”的偏差,会后的形势将会更好。对此,爷爷抱有极大的信心,所以他在诗中说:“今年跃进不须疑。”
7月8日,爷爷对来住地看望他的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时谠“究竟是让农民富,还是让农民穷?许多干部看不清这个问题。我看应当让他们富,起码应该超过过去的富农。应该让他们一家一家富,一县一县的富。不要怕他们变成资本主义,不会的。”
7月9日,爷爷在住地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谈话时说:“去年最大的两件事,一是大炼钢铁,二是公社化。结果该搞的未能搞成。私人的坛坛罐罐归了公,农民的家务被搞掉了,使国家和个人都受到很大的损失呵!吃大锅饭,我一向就很担心,那么多人的家,不好当的。如果去年不发那么一阵疯,不晓得能出口多少东西!我这个人就是想多搞点对外贸易,因为这样才能促使我们的建设事业搞得更快。有的人以为光凭人多,就能把国家建设很快地搞起来,实际上行不通的。”
7月11日,他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谈话时说:“农民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去年试验了一下,他们知道在家吃饭比在公共食堂好,可以节约粮食,还可以把猪、鸡、鸭喂起来。这样,看起来是保留了私有制,实际上对公有制是个补充。这两年就以为消灭私有制好,农民却没得积极性!去年吃大锅饭把东西吃掉了,这是个极大的教训。我看去年全民大炼钢铁是不应该的,不但损失了二十个亿,重要的是它耽误了别的事情。”
7月l 3日,爷爷又同外贸部部长叶季壮谈话说:“我认为,对外贸易还是要做得大一点。出口额下降是去年吃‘大锅饭’的结果。这是许多省都承认了的。但是,四川、河南还不承认,还要吃‘大锅饭’。”
今天看来,爷爷对“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的问题发现是多么及时,认识是多么透辟,意见是多么中肯,这与中央当时纠“左”的精神是一致的。
但令爷爷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庐山上的会议风云突变。
风云突变,源自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一封信。
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对大跃进以来“左”的错误提出尖锐的批评,不料却引起毛泽东的强烈不满。
7月16日,毛泽东将彭德怀写给他的信加上了一个《彭德怀同志意见书》的题目后,印发给与会同志,提出“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
爷爷似乎还未察觉到会议的风向变了。
这一天,他还在对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坦陈自己的意见:“参加农村食堂,还是要实行自愿的原则,想回家吃饭的也要允许,对他不要歧视,不要戴帽子。即使食堂都垮了,也并不影响公社的巩固。人们不向公社要吃要穿,公社反而会巩固起来。去年如果不是吃大锅饭,像高级社那样再维持几年,农民就皆大欢喜了。至少肉、蛋、鸡会有得吃。”
爷爷胸怀坦荡,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这次的庐山会议上,他反复申述自己的意见,谈对形势、成就和缺点错误的看法。
这之后的两天,爷爷在小组会上还在说:“去年的缺点是刮了‘共产风’,不承认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只有承认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多劳多得,农民才能有生产积极性;我要再次强调帮助农民建立家务的重要性。个人也要有经济核算,这样日子就好过了,生产、生活也就能安排好了。”
7月23日,爷爷接到通知,去出席全体会议。
一到会场,爷爷就感到会议气氛很严峻。
他听毛泽东说到:“你们讲了那么多,允许我讲个把钟头,可不可以?
吃了三次安眠药,睡不着觉。”
毛泽东批评彭德怀的话是“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右倾性质”,要进行批判。
毛泽东又讲到:“食堂是个好东西,未可厚非,不是讲跳舞有四个阶段吗?”
讲到这里,毛泽东突然转过脸来对爷爷说:
……
前言/序言
null
《岁月如歌:一位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实录》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家庭或人物的日常生活记录,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记忆拼图。它通过一位长期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洪流中的亲历者的独特视角,细致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上,那些决策者、参与者乃至普通民众的真实心绪与行为轨迹。 第一部分:风云际会中的青春抉择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与现实挑战交织的时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追忆了自己青年时代如何被时代浪潮裹挟,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逐步走向革命队伍的艰辛历程。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口号,只有真实的内心挣扎与抉择。作者详细描述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书中详尽记录了一段被历史教科书淡化的时期——特定历史环境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与政治风向之间的微妙平衡。作者坦诚地回顾了自己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参与早期的社会改革实践、基层工作中的挑战与反思。例如,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基层工作,作者并未采用简单化的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与被执行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物资匮乏与理想抱负之间产生的张力。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做中学”“错中学”的过程,展现了特定一代人在国家建设初期的摸索与牺牲。 第二部分:时代侧影与机构变迁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叙事空间从基层扩展到更高一级的行政与决策圈层。作者凭借其在多个重要机构的任职经历,得以近距离观察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不同于纯粹的官方报告,这里的描述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局限性。 作者详细描绘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央机关内部的工作氛围。比如,在某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工作期间,作者记录了科研人员如何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坚守学术诚信与创新精神。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幕后”的努力:会议的准备过程、文件起草的细节、不同意见如何在内部进行艰难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细致描摹,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重大的政策决策背后,凝聚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妥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特定历史事件发生时,内部舆论环境的侧写。他记录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困惑、盲从以及偶尔闪现的清醒。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捕捉,使得历史叙事不再是单一的、扁平化的,而是充满了多维度的张力。 第三部分:生活现场的韧性与细节 本书的第三部分,笔锋转向了普通民众在历史剧变中的生活切片。作者通过他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相处的经历,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描述某个特定时期的城市生活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物质短缺的简单控诉,而是深入挖掘了人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互助精神。例如,对邻里关系、单位内部生活区的描述,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精神的慰藉,如何通过集体劳动和共享来维持生活的尊严。书中收录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比如一次集体的义务劳动、一场简陋的家庭聚会,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深处最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生活方面,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回忆了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如何通过阅读禁限书籍、私下交流思想来保持精神的独立。这种对“非正式文化”的关注,揭示了在官方叙事之外,社会内部自我修复与延续的强大生命力。 第四部分:反思与历史的继承 全书的最后部分,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与对后代的寄语。他坦诚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选择,承认了时代的局限性,也肯定了那一代人为国家发展所做的努力和牺牲。 反思部分着重探讨了“记忆的可靠性”与“历史的修正性”。作者强调,历史不应被简化为对“好”与“坏”的二元判断,而应被视为一个不断被理解、被重新诠释的动态过程。他告诫后人,理解历史,需要保有同情的理解,更需要批判性的审视。 书中最后一段对未来的展望,落脚于个体责任感与社会公义的传承。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记录,让后人理解,任何宏伟的历史进程,最终都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选择所构筑而成。这不仅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于如何面对历史、如何承担责任的文化遗产。整本书洋溢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对未来的审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