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T 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代替DL/T5330-2005) | ||
| 定价 | 18.00 |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4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无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60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1551232656 | |
为规范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水工混凝土及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1 应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型式、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状况确定各组成材料的用量,配制出既满足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混凝土。2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使用的原材料宜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3 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较小的用水量。4 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水胶比。5 宜选取zui优砂率,即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用水量zui小的砂率。6 宜选用zui大粒径较大的骨料及zui佳级配。 |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华全、王迎春、李家正、李文伟、陈改新、陆采荣、董芸、肖开涛、苏 杰、董维佳、严建军、彭尚仕、邝亚力、周世华、石妍、陈霞、林育强、李响、王磊、张建峰、张亮。 |
l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4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参数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7 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 水工砂浆配合比设计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接地气”。我是一名刚刚步入水工领域不久的年轻工程师,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而《DL/T 5330-2015》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非常贴近实际工程的需要。比如,书中对不同强度等级、不同抗渗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并且对各种常用外加剂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也做了详细的说明。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当我看到书中列举的各种试验数据和配合比案例时,感觉就像是在与经验丰富的同行们交流。它让我明白,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经验,让我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评分刚拿到这本《DL/T 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版式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性,也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指导我工作的权威手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对水工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为准确选择和评估原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提出的配合比设计步骤清晰明了,从确定混凝土性能指标,到进行原材料试验,再到初步配合比的确定,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参考依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考虑到了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特殊环境下的配合比调整原则,这使得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从中寻找灵感和方法。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你需要的时候,总能给出最专业、最靠谱的建议。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一段时间了,感觉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种脚踏实地的严谨态度。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条理分明的逻辑所折服。每一部分都像是层层递进的阶梯,让你一步步掌握核心的理论和实践要点。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讲道理的书,而是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支撑,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尤其是在配合比设计这块,书中给出的方法论非常系统,从原材料的分析到各种外加剂的选择,再到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调整,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棘手的问题,感觉很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解决的思路和依据。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怎么做”,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我理解水工混凝土的内在机理非常有帮助。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花点时间回想一下自己的项目经验,发现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起来。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在过去,我对水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而这本书则像是一张清晰的地图,指引我如何系统地进行配合比的设计。它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分析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性能指标的确定、配合比的初步设计、试验室小试、现场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调整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并且强调了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书中对于不同环境下混凝土的特殊要求,例如抗冻性、抗腐蚀性等,也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这对于应对复杂的水工环境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探索,这对于推动水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非常有益。这本书绝对是我在水工混凝土领域学习和实践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坦白说,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我有些被它庞杂的内容吓到。毕竟,水工混凝土涉及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从骨料的粒径级配到水泥的品种,再到各种外加剂的效果,再加上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一点都可能对最终的混凝土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当我耐下心来,逐章逐节地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信息,而是通过逻辑性的框架,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指导手册,更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理论解析。书中对每一种选择背后的原因都做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配合比设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整和优化。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配合比设计的精髓,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