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附光盘1张)

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附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广信 著
图书标签:
  • 岩土工程
  • 地质工程
  • 土力学
  • 基础工程
  • 岩石力学
  • 工程地质
  • 岩土体
  • 地基处理
  • 边坡稳定
  • 工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79986
版次:2
商品编码:100621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岩土工程师,甚至是土木工程师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岩土工程的若干哲学思考
  趣味土力学
  岩坛六弊
  议规范
  案例趣谈
  讨论与答复
  土力学教材的讨论
  工程事故分析
  感怀与杂议

内容简介

  《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收录了李广信教授的专题文章50讲,或阐述心得,或针砭时弊,或案例分析,或讨论争鸣,文风活泼、风趣幽默,令人莞尔,令人深思;或唤起思索,或豁然感悟;于工作和学习有所裨益。
  《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值得所有岩土工程师,甚至所有土木工程师一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岩土工程中的哲学思考
第1讲 岩土工程的若干哲学思考

趣味土力学
第2讲 趣味土力学
论文写作与学风
第3讲 岩土工程科技论文的写作
第4讲 岩坛六弊

议规范
第5讲 说三道四议规范(一)
第6讲 说三道四议规范(二)
第7讲 说三道四议规范(三)
第8讲 说三道四议规范(四)——关于桩基软弱下卧层验算的几点认识

谈案例
第9讲 案例趣谈
第10讲 案例十析

讨论与答复
第11讲 岩土工程中的预测
第12讲 土的渗透破坏及其工程问题
第13讲 土强度试验的排水条件与强度指标的应用
第14讲 有效应力原理能够推翻吗
第15讲 土体、土骨架、土中应力及其他——兼与陈津民先生讨论
第16讲 基坑支护结构上水士压力的分算与合算
第17讲 地基处理设计计算的三个原则
第18讲 关于Duncan双曲线模型参数确定的若干错误做法
第19讲 对“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及其发展”讨论的答复
第20讲 浮力计算与黏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
第21讲 关于“湖北省公安县虎渡河严家台复堤裂缝及散浸成果分析”的讨论

土力学教材的讨论
第22讲 关于土体的自重应力
第23讲 关于土力学中的正负号
第24讲 关于沉降计算中的孔隙比e
第25讲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讨论
第26讲 关于孔隙水压力系数
第27讲 土力学中的渗透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
第28讲 国内外一些《土力学》教材的分析
第29讲 对“基于水压率讨论土中孔隙水压力及有关问题”一文的讨论
第30讲 再议水压率
第31讲 土力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

工程事故分析
第32讲 《工程事故分析》前言
第33讲 沟后水库溃坝事故
第34讲 蒂顿坝的溃决
第35讲 柘溪水库的一幕悲剧
第36讲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中的事故
第37讲 弄假成真的现场地质灾夸试验
第38讲 上海地铁四号线越江隧洞工程事故
第39讲 万亨大厦基坑的倒塌
第40讲 新加坡Nicoll大道地铁基坑倒塌
第41讲 杭州地铁-号线湘湖站基坑事故
第42讲 玉林电厂的悬桩
第43讲 地下结构的浮起

感怀与杂议
第44讲 良师与严师-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100周年
第45讲 关于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46讲 怀念王钊教授
第47讲 岩土春秋五十年
第48讲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教育与教学
第49讲 刚强与柔弱——士工合成材料与抗震
第50讲 关于“夯实基础”及其他

精彩书摘

  1.岩与土的生成
  浑浊的泥浆状的洪水到江河下游,泥沙沉积固结,逐渐成为洪积土和沉积土,由液相变为固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过程中,它又被压缩、固化成为沉积岩;岩石暴露于地表,经风雨冰霜的风化作用,由微风化一中风化-强风化又变成残积土,在风、水、重力作用下,被搬运沉积,经历了一个循环。如此循环反复,不断转化,这就是岩土问的从量变到质变。
  2.变形与强度
  在经典土力学及土工问题中,变形和强度是截然分开的。地基变形问题采用基于线弹性的分层总和法计算,不涉及土的强度,有时甚至不计土变形的非线性;而强度问题则采用基于摩尔一库仑强度理论的极限分析与极限平衡方法解决,不考虑破坏前的变形与过程。
  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观点发生了变化,人们建立了土的本构关系模型,亦即应力-变形-强度-时间的关系,这就把应变与强度整合起来,强度可定义为:“土的强度是其应力应变过程的最后阶段,即在微小的应力增量下,会产生很大(或者不可控制)的应变增量”。图8表示了土的应力应变与强度的关系。可见在应力应变最后阶段的应力状态就反映了其强度。

前言/序言

  大凡一门学问一旦上升到“××学”之后,立即被赋予极高的权威性,常常被簇拥着进了象牙塔。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却偏偏并不如此。这门学科是研究泥巴和石头的学问,如何利用、处理这些天生的材料,其实也有很艰深的学问,这恐怕是业外人士绝对难以理解的。如果说,大部分学科.如机械、电机和IT之类,是我们人类自己想出问题,自己来解答的话,可以说土力学和岩土工程是回答上帝提出的问题。有些国外的学者总结了这门学科的两大特点,一是在学科框架的形成中,少数鼻祖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Terzaghi在1943年出版的巨著《理论土力学》(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时,已经系统地论述了土力学的几个最基本的理论,如固结理论、沉降计算、承载力理论、土压力与挡土墙,以及抗剪强度与边坡稳定性等,在今天看来,如果把土力学看成一座大厦,它的基本框架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成形了。二是今天我们可能会有趣地注意到,学科的框架,除了土的物理性质和渗流问题之外,都是针对专门的工程问题划分的,在不同的问题中,土被描述成不同的“模型”,这就决定了土力学本身就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或者如李广信教授自己说的,“土力学是一门‘很土’的力学”,虽然有些学者正在努力地用某些统一的数学的或者物理力学的“模型”来解决上面所列举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非常完善地把泥巴和石头从力学的角度描述清楚。至少在今天,尚没有看到十分满意的解答。
《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附光盘1张)》图书简介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生动、对话式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岩土工程领域中最具代表性、最值得关注的50个关键议题。它旨在为广大岩土工程从业者、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系统性地掌握岩土工程的核心理论、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全书内容精炼,紧扣“50讲”的主题,每一讲都围绕一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展开,力求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结构与内容亮点: 本书采用“讲”为基本单元,精心挑选了50个涵盖岩土工程各个方面的核心议题。这些议题并非随机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础理论的深度解析: 本书将详细阐述岩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分析、土体变形与稳定性等。例如,在土壤力学方面,可能会深入探讨土的颗粒级配、塑性指标、固结理论(如Terzaghi固结理论)、剪切强度理论(如Mohr-Coulomb准则),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土体变形,则会涉及沉降分析、弹性理论在土体中的应用,以及非线性变形的模拟方法。 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每一讲都将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探讨岩土工程在实际项目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 地基处理技术: 针对软弱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土质,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挤密、固结、排水固结、桩基(包括各种类型桩的适用性)、复合地基、注浆加固、粉喷桩、强夯等,并分析其适用条件、设计要点和施工注意事项。 边坡工程: 深入剖析边坡失稳机理,介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如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以及边坡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包括锚杆、土钉墙、挡墙(重力式、悬臂式、组合式)、桩锚支护、格构梁等。同时,还会讨论滑坡监测与预警技术。 隧道与地下工程: 涵盖隧道开挖支护、地下空间开发、盾构施工技术、盾构选型与参数优化、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地层沉降控制、地下水防护与处理等。对于地下结构,还会涉及防水、防渗、耐久性设计等。 桥梁与高层建筑地基: 针对大型工程,本书会探讨桩基设计(包括单桩承载力计算、桩组效应、沉降计算)、承台设计、基础埋深优化、高层建筑的桩基承载力与沉降控制等。 岩石力学与深基坑: 针对岩石边坡、隧道开挖等,本书会解析岩石的力学特性,如节理、裂隙对稳定性的影响。对于深基坑工程,会详细阐述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包括内支撑、围护桩、排桩、地下连续墙、土钉墙、挡墙等,以及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涌水、涌沙、变形控制等难题。 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经典内容,本书还将积极引入岩土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这可能包括: 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介绍有限元、有限差分、离散元等数值分析软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如ABAQUS、FLAC、Midas GTS NX等,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复杂岩土问题的模拟与分析,例如地下结构与地层相互作用、复杂边坡稳定性分析、桩-土相互作用等。 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 探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监测、预警、设计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如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风险评估,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土体行为等。 新型材料与施工技术: 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新型加固材料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的施工装备和工艺。 绿色岩土工程: 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如何利用环保材料、减少施工扰动、优化资源利用等,实现岩土工程的绿色化。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丰富的案例分析。每一讲都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展示解决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施工过程,以及最终的工程效果。这些案例将来自国内外著名的岩土工程项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读,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读者对象: 岩土工程领域的工程师、设计师、项目经理: 为他们提供前沿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帮助提升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水平。 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 作为重要的参考书,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工程实践的最新发展。 科研人员: 为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了解当前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对岩土工程感兴趣的跨学科人士: 提供一个了解岩土工程奥秘的窗口。 附带光盘内容: 随书附带的光盘包含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例如: 工程案例的视频资料: 演示施工过程、监测数据可视化、灾害模拟动画等。 关键软件的演示与操作教程: 如数值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帮助读者快速上手。 相关规范、标准和技术文件的电子版: 方便读者查阅。 扩展阅读材料: 补充章节内容,提供更深入的研究资料。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个集知识、实践、前沿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通过这种“漫话”式的讲解,作者力求打破传统教材的刻板印象,让岩土工程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岩土工程技术的进步,培养高素质的岩土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将成为岩土工程从业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故事的书。我一直对岩土工程这个行业充满敬意,因为它默默地支撑着我们脚下的世界,从高楼大厦到桥梁隧道,无不依赖于它。但同时,我也觉得岩土工程的理论知识有时过于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本书的标题《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采用那种冗长、艰深的学术论文式写法,而是用“漫话”这种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故事性的方式来解读复杂的岩土工程概念。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将50个岩土工程的知识点,用如此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会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地层的性质?还是会通过历史上的重大工程案例来讲述岩土工程的演变?“第2版”的出现,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这说明这本书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反馈,内容一定更加精炼,也更贴近当前的行业需求。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边坡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复杂地基处理的内容,这些都是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挑战。附带的光盘,我想象着里面可能包含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案例,或者是一些岩土参数的快速查询工具,甚至是模拟软件的试用版,这些都将极大地提升我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不是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和经验的分量。我一直对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些疑难杂症感到好奇,比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边坡稳定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么复杂的地质力学原理;又比如,看似简单的地基处理,却能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岩坛漫话”给了我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他在岩土工程领域摸爬滚打的所思所悟。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的“50讲”是如何组织和呈现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学科的逻辑脉络?抑或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来展开?我希望它能像一个个小品,既有独立的趣味性,又能串联起岩土工程的完整图景。我想象着其中可能包含对经典工程案例的剖析,比如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或是那些发人深省的事故教训。而“第2版”的字样,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有了更高的期待,它很可能包含了近些年岩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让我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附带的光盘,更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3D模型演示,直观地展示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过程,或者是一些数值模拟软件的入门教程,让我能够亲手操作,加深理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岩土工程奇妙世界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立刻勾起了我对岩土工程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岩土工程是个相当有深度的领域,它涉及地基、边坡、隧道、地下工程等等,是城市建设的基石,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之前接触过一些岩土工程的教材,虽然内容严谨,但有时会显得枯燥乏味,缺乏一种“故事感”。而这本《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光是“漫话”二字,就让人联想到一种轻松、有趣的解读方式。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更会有作者在岩土工程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一些鲜活的案例故事,或许还会穿插一些行业内的趣闻轶事。我对书中收录的“50讲”内容尤其期待,这意味着它会覆盖岩土工程的诸多方面,而且每一讲都相对独立,方便我随时翻阅,深入了解某个特定主题。同时,“第2版”的标志也说明这本书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作者的进一步打磨,内容应该更加完善和前沿。附带的光盘更是锦上添花,我猜想里面可能包含了精彩的演示动画、视频讲解,甚至是实用的计算软件,这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效率。对于我这样希望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学习岩土工程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体验一场岩土工程的“漫游”。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建设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岩土工程这个领域心怀敬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这个标题,瞬间吸引了我。它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漫话”这两个字,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将更加轻松、有趣,更具可读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50讲的内容会如何展开。是会从最基础的土力学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边坡工程、基础工程、隧道工程等等?还是会围绕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来讲解相关的岩土工程知识?我希望它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并且用丰富的图片和图示来辅助理解。尤其是“第2版”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充实度有了更高的期待。它很可能包含了近些年来在岩土工程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技术,能够帮助我跟上时代的步伐。而随书附带的光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光盘里可能会有一些工程案例的视频资料,或者是一些模拟软件的演示,甚至可能是一些电子版的岩土参数手册,这些都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与岩土工程的亲密接触。

评分

我对岩土工程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那股“厚重”而又“神秘”的气质。它关乎我们脚下的土地,关乎建筑的根基,是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关键环节。而《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这本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岩坛漫话”这四个字,赋予了这本书一种轻松、亲切的氛围,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向你娓娓道来他在这个领域的心得体会。我非常好奇,这50讲的内容将如何巧妙地组织,才能既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又能融入“漫话”的趣味性。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讲述一些关于土的性质、变形、强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工程的案例。比如,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基的承载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是否会分析一些历史上的重大工程事故,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深化对岩土工程风险的认识?“第2版”的出现,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它很可能已经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今的岩土工程实践。附带的光盘,更是让我对学习体验有了极大的期待。我猜想,光盘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可视化的工程案例演示,或者是一些岩土工程软件的介绍,甚至可能是一些在线学习资源的链接,这些都将大大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效果。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岩土工程的认识都停留在“支撑”这个层面,但却很少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没有直接给出冰冷的技术定义,而是用“漫话”二字,暗示着一种轻松、自然的交流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是可以被任何人所理解和欣赏的。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用“50讲”来串联起岩土工程的宏大叙事。是会从地质构造讲到土体性质,再到具体的工程设计?还是会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来揭示岩土工程的魅力?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岩土工程的奥秘,比如,为什么有些建筑物的地基需要特殊的处理?为什么在地震时,某些地区的破坏会如此严重?“第2版”的出现,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有了更高的信心,这说明这本书经过了时间的打磨,内容更加成熟和完善。而附带的光盘,更是让我对学习体验充满了期待。我设想,它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交互式的学习模块,让我能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或者是一些专家访谈的视频,让我能够听到来自行业前沿的声音。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发现岩土工程背后无限可能的奇妙旅程。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我对岩土工程理解的书籍,但又不希望它过于学术化、理论化,而是能够带有一些人文的关怀和实践的温度。《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些期待。“岩坛漫话”四个字,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将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它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将岩土工程的智慧融入其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工程问题。比如,它是否会从地质历史讲起,介绍不同土体的形成过程?是否会分析经典的边坡失稳案例,从中总结出关键的控制因素?“50讲”的数量,也意味着内容的丰富性,我希望它能够涵盖岩土工程的各个重要分支,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面面俱到。而“第2版”,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有了更高的信心,它很可能已经吸收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紧跟行业前沿。附带的光盘,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我猜想,光盘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可视化的模拟实验,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岩土体的受力变形过程,或者是一些案例分析的视频,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原理。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发现岩土工程魅力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不像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岩坛老炮”在与你分享他的心得体会。“岩坛漫话”这个词语,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轻松愉快的交流。我一直觉得,岩土工程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着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实践应用。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50个“讲”编织在一起,它们是独立的知识点,还是会形成一个连贯的学习路径?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土的抗剪强度、固结沉降、液化现象等等,同时也能结合一些生动的案例,让理论不再枯燥。对于“第2版”,我自然期待它能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毕竟岩土工程领域也在不断发展。而随书附带的光盘,则让我对学习的互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猜想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三维动画,演示地基的变形过程,或者是一些工程案例的视频讲解,甚至可能是一些简易的计算工具,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资料,更是一次与岩土工程的深度对话。

评分

在我看来,岩土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智慧的领域。它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土地的脾性,才能建造出安全可靠的工程。《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这本书名,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采用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漫话”这种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岩土工程。“岩坛”二字,则让我感觉作者是一位在岩土工程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将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与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如何将50个岩土工程的知识点,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讲解复杂的原理?还是会通过对经典工程案例的剖析,来展示岩土工程的应用?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地基会沉降,为什么有些边坡会失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第2版”的更新,也让我对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它很可能已经整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规范,能够为我提供最有价值的指导。随书附带的光盘,更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我猜想,光盘中可能会包含一些三维模拟动画,用来直观地展示岩土体的变形过程,或者是一些工程实践的视频教程,甚至可能是一些常用的岩土工程计算工具。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启迪思想、提升技能的宝贵机会。

评分

自从我开始接触岩土工程领域,我就一直被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所吸引。我们脚下的土地,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岩土工程师的工作,就是去理解、去驾驭这份能量。《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次深入“岩坛”的漫谈。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用“漫话”的方式,将复杂晦涩的岩土力学原理,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想象着书中会穿插一些作者在项目中的亲身经历,那些在现场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巧妙地解决它们。比如,关于桩基设计,是否会讲述一些特殊的桩基类型,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关于隧道掘进,是否会剖析一些历史上的著名隧道工程,以及其中遇到的困难和创新?“50讲”的篇幅,也让我看到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信它能够覆盖岩土工程的核心内容,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而“第2版”的更新,则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最新技术和规范有了更高的期待。附带的光盘,更是让我对学习效果充满信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三维模型,直观地展示地基的受力变形,或者是一些数据分析工具,让我能够上手实践。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关于岩土工程的深度思考和心灵触动。

评分

书很好,正版的,就是没有塑封膜

评分

现在还在阅读中,干货满满,希望自己吃透一些,早日可以用上其中的知识

评分

一直用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通熟易懂,形象生动,好书啊

评分

很有见解,尊敬的李广信老师

评分

此书堪称经典,李老先生学识渊博,风趣幽默,读来爽快!!

评分

工程师值得关注。不错

评分

相当不错,物流很快,一次不错的购物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