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附赠光盘1张)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附赠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载伊,[美] 麦克唐纳,[美] 鲁菲 著,思科系统公司 译
图书标签:
  • CCNA
  • 思科
  • 网络技术
  • 网络基础
  • 教程
  • 入门
  • 网络
  • 计算机
  • 教材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906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3099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6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 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的官方配套教材。此课程是四门新课程中的门,基于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详细地阐述了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
  本书由Cisco讲师编写,旨在作为参考书供读者随时随地阅读,以巩固课程内容以及充分利用时间。另外,本书还包含CCENT/CCNA考试涉及的主题。
  本书的编排有助于使读者将重点放在重要概念上,从而成功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目标——在每章开始部分以问题的形式概述本章的核心概念。
  关键术语——在每章开始部分提供本章所引用的网络术语列表。
  术语表——超过250条的全新术语参考。
  “检查你的理解”问题和答案——用每章后的问题来进行理解力测试。附录中的答案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解释。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利用与CCNA考试中相类似的复杂问题挑战自己。附录中的答案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解释。

内容简介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是Cisco公司在全球范围推出的一个主要面向初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
  本书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 Exploration第4版课程的配套书面教材,此课程是4门新课程中的第1门,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和网络的基本概念介绍,OSI和TCP/IP模型介绍,应用层和传输层协议、服务,IP寻址、网络编址和路由基础,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介绍,以太网技术及其原理,网络设计和布线,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每章的最后还提供了复习题,附录中给出答案和解释。术语表中描述了有关网络的术语和缩写词。
  本书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指定教材,适合准备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读者。另外本书也适合各类网络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Mark A.Dye,是加兹登社区学院Bevill中心的技术和培训管理者,他也管理并任教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现在他是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的全职评估人和课程开发人员。从1985年开始,Mark运营着一个私人技术咨询公司。Mark30多年的经历包括医疗设备工程师、野战勤务工程师、客服监督、网络工程师和教师。
  Rick McDonald,在克奇坎的阿拉斯加东南大学教授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他开发了利用Web会议和NETLAB工具进行远距离实验培训的方法。Rick在任全职教师前曾工作于航空工业。他也曾在北卡罗莱纳州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授CCNA和CCNP课程,并是CCNA教师培训人员。
  Antoon“Tony”w.Ruff是ECPI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副院长。他也在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讲授CCNA、CCNt、网络安全、无线LAN基础和IP电话课程。成为ECPI教师之前,他在美国空军工作了将近30年,致力于电子和计算机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生活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里 1
1.1 目标 1
1.2 关键术语 1
1.3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相互通信 2
1.3.1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
1.3.2 当今最常用的几种通信工具 3
1.3.3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学习方式 3
1.3.4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工作方式 4
1.3.5 网络支撑着我们娱乐的方式 5

1.4 通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1.4.1 何为通信 6
1.4.2 通信质量 6

1.5 网络作为一个平台 6
1.5.1 通过网络通信 7
1.5.2 网络要素 7
1.5.3 融合网络 9

1.6 Internet的体系结构 10
1.6.1 网络体系结构 10
1.6.2 具备容错能力的网络体系结构 11
1.6.3 可扩展网络体系结构 13
1.6.4 提供服务质量 13
1.6.5 提供网络安全保障 15

1.7 网络趋势 16
1.7.1 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16
1.7.2 网络行业就业机会 17
1.8 总结 17
1.9 实验 18
1.10 检查你的理解 18
1.11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20
1.12 知识拓展 20

第2章 网络通信 21
2.1 目标 21
2.2 关键术语 21
2.3 通信的平台 22
2.3.1 通信要素 22
2.3.2 传送消息 23
2.3.3 网络的组成部分 23
2.3.4 终端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24
2.3.5 中间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24
2.3.6 网络介质 25

2.4 局域网、广域网和网际网络 26
2.4.1 局域网 26
2.4.2 广域网 26
2.4.3 Internet:由多个网络组成的网络 26
2.4.4 网络表示方式 27

2.5 协议 28
2.5.1 用于规范通信的规则 28
2.5.2 网络协议 29
2.5.3 协议族和行业标准 29
2.5.4 协议的交互 29
2.5.5 技术无关协议 30

2.6 使用分层模型 30
2.6.1 使用分层模型的优点 30
2.6.2 协议和参考模型 31
2.6.3 TCP/IP模型 31
2.6.4 通信的过程 32
2.6.5 协议数据单元和封装 32
2.6.6 发送和接收过程 33
2.6.7 OSI模型 33
2.6.8 比较OSI模型与TCP/IP模型 34

2.7 网络编址 35
2.7.1 网络中的编址 35
2.7.2 数据送达终端设备 35
2.7.3 通过网际网络获得数据 35
2.7.4 数据到达正确的应用程序 36
2.8 总结 37
2.9 实验 37
2.10 检查你的理解 37
2.11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39
2.12 知识拓展 39

第3章 应用层功能及协议 41
3.1 目标 41
3.2 关键术语 41
3.3 应用程序:网络间的接口 42
3.3.1 OSI模型及TCP/IP模型 42
3.3.2 应用层软件 44
3.3.3 用户应用程序、服务以及应用层协议 45
3.3.4 应用层协议功能 45
3.4 准备应用程序和服务 46
3.4.1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46
3.4.2 服务器 46
3.4.3 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47
3.4.4 点对点网络及应用程序 48

3.5 应用层协议及服务实例 49
3.5.1 DNS服务及协议 50
3.5.2 WWW服务及HTTP 53
3.5.3 电子邮件服务及SMTP/POP协议 54
3.5.4 电子邮件服务器进程——MTA及MDA 55
3.5.5 FTP 56
3.5.6 DHCP 57
3.5.7 文件共享服务及SMB协议 58
3.5.8 P2P服务和Gnutella协议 59
3.5.9 Telnet服务及协议 60
3.6 总结 61
3.7 实验 61
3.8 检查你的理解 62
3.9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63
3.10 知识拓展 64

第4章 OSI传输层 65
4.1 目标 65
4.2 关键术语 65
4.3 传输层的作用 66
4.3.1 传输层的用途 66
4.3.2 支持可靠通信 69
4.3.3 TCP和UDP 70
4.3.4 端口寻址 71
4.3.5 分段和重组:分治法 74

4.4 TCP:可靠通信 75
4.4.1 创建可靠会话 75
4.4.2 TCP服务器进程 76
4.4.3 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76
4.4.4 三次握手 76
4.4.5 TCP会话终止 78
4.4.6 TCP窗口确认 79
4.4.7 TCP重传 80
4.4.8 TCP拥塞控制:将可能丢失的数据段降到最少 80

4.5 UDP协议:低开销通信 81
4.5.1 UDP:低开销与可靠性对比 81
4.5.2 UDP数据报重组 82
4.5.3 UDP服务器进程与请求 82
4.5.4 UDP客户端进程 82
4.6 总结 83
4.7 实验 84
4.8 检查你的理解 84
4.9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86
4.10 知识拓展 86

第5章 OSI网络层 87
5.1 学习目标 87
5.2 关键术语 87
5.3 IPv4地址 88
5.3.1 网络层:从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88
5.3.2 IPv4:网络层协议的例子 90
5.3.3 IPv4数据包:封装传输层PDU 92
5.3.4 IPv4数据包头 92

5.4 网络:将主机分组 93
5.4.1 建立通用分组 93
5.4.2 为何将主机划分为网络? 95
5.4.3 从网络划分网络 97

5.5 路由:数据包如何被处理 98
5.5.1 设备参数:支持网络外部通信 98
5.5.2 IP数据包:端到端传送数据 98
5.5.3 网关:网络的出口 99
5.5.4 路由:通往网络的路径 100
5.5.5 目的网络 102
5.5.6 下一跳:数据包下一步去哪 103
5.5.7 数据包转发:将数据包发往目的 103

5.6 路由过程:如何学习路由 104
5.6.1 静态路由 104
5.6.2 动态路由 104
5.6.3 路由协议 105
5.7 总结 106
5.8 试验 106
5.9 检查你的理解 107
5.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108
5.11 知识拓展 109

第6章 网络编址:IPv4 110
6.1 学习目标 110
6.2 关键术语 110
6.3 IPv4地址 111
6.3.1 IPv4地址剖析 111
6.3.2 二进制与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112
6.3.3 十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 114
6.3.4 通信的编址类型:单播、广播,多播 118

6.4 不同用途的IPv4地址 121
6.4.1 IPv4网络范围内的不同类型地址 121
6.4.2 子网掩码:定义地址的网络和主机部分 122
6.4.3 公用地址和私用地址 123
6.4.4 特殊的单播IPv4地址 124
6.4.5 传统IPv4编址 125

6.5 地址分配 127
6.5.1 规划网络地址 127
6.5.2 最终用户设备的静态和动态地址 128
6.5.3 选择设备地址 129
6.5.4 Internet地址分配机构(IANA) 130
6.5.5 ISP 131

6.6 计算地址 132
6.6.1 这台主机在我的网络上吗? 132
6.6.2 计算网络、主机和广播地址 133
6.6.3 基本子网 135
6.6.4 子网划分:将网络划分为适当大小 138
6.6.5 细分子网 140

6.7 测试网络层 145
6.7.1 ping 127.0.0.1:测试本地协议族 146
6.7.2 ping网关:测试到本地网络的连通性 146
6.7.3 ping远程主机:测试到远程网络的连通性 146
6.7.4 traceroute(tracert):测试路径 147
6.7.5 ICMPv4:支持测试和消息的协议 149
6.7.6 IPv6概述 150
6.8 总结 151
6.9 试验 151
6.10 检查你的理解 152
6.11 挑战问题和实践 153
6.12 知识拓展 153

第7章 OSI数据链路层 154
7.1 学习目标 154
7.2 关键术语 154
7.3 数据链路层:访问介质 155
7.3.1 支持和连接上层服务 155
7.3.2 控制通过本地介质的传输 156
7.3.3 创建帧 157
7.3.4 将上层服务连接到介质 158
7.3.5 标准 159

7.4 MAC技术:将数据放入介质 159
7.4.1 共享介质的MAC 159
7.4.2 无共享介质的MAC 161
7.4.3 逻辑拓扑与物理拓扑 161

7.5 MAC:编址和数据封装成帧 163
7.5.1 数据链路层协议:帧 163
7.5.2 封装成帧:帧头的作用 164
7.5.3 编址:帧的去向 164
7.5.4 封装成帧:帧尾的作用 165
7.5.5 数据链路层帧示例 165
7.6 汇总:跟踪通过Internet的数据传输 169
7.7 总结 172
7.8 试验 173
7.9 检查你的理解 173
7.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174
7.11 知识拓展 174

第8章 OSI物理层 176
8.1 学习目标 176
8.2 关键术语 176
8.3 物理层:通信信号 177
8.3.1 物理层的用途 177
8.3.2 物理层操作 177
8.3.3 物理层标准 178
8.3.4 物理层的基本原则 178

8.4 物理层信号和编码:表示比特 179
8.4.1 用于介质的信号比特 179
8.4.2 编码:比特分组 181
8.4.3 数据传输能力 182

8.5 物理介质:连接通信 183
8.5.1 物理介质的类型 183
8.5.2 铜介质 184
8.5.3 光纤介质 187
8.5.4 无线介质 189
8.5.5 介质连接器 190
8.6 总结 191
8.7 试验 191
8.8 检查你的理解 192
8.9 挑战问题和实践 193
8.10 知识拓展 194

第9章 以太网 195
9.1 学习目标 195
9.2 关键术语 195
9.3 以太网概述 196
9.3.1 以太网:标准和实施 196
9.3.2 以太网:第1层和第2层 196
9.3.3 逻辑链路控制:连接上层 197
9.3.4 MAC:获取送到介质的数据 197
9.3.5 以太网的物理层实现 198

9.4 以太网:通过LAN通信 198
9.4.1 以太网历史 199
9.4.2 传统以太网 199
9.4.3 当前的以太网 200
9.4.4 发展到1Gbit/s及以上速度 200

9.5 以太网帧 201
9.5.1 帧:封装数据包 201
9.5.2 以太网MAC地址 202
9.5.3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203
9.5.4 另一层的地址 205
9.5.5 以太网单播、多播和广播 205

9.6 以太网MAC 207
9.6.1 以太网中的MAC 207
9.6.2 CSMA/CD:过程 207
9.6.3 以太网定时 209
9.6.4 帧间隙和回退 211

9.7 以太网物理层 212
9.7.1 10Mbit/s和100Mbit/s以太网 212
9.7.2 吉比特以太网 213
9.7.3 以太网:未来的选择 214

9.8 集线器和交换机 215
9.8.1 传统以太网:使用集线器 215
9.8.2 以太网:使用交换机 216
9.8.3 交换:选择性转发 217

9.9 地址解析协议(ARP) 219
9.9.1 将IPv4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219
9.9.2 维护映射缓存 220
9.9.3 删除地址映射 222
9.9.4 ARP广播问题 223
9.10 总结 223
9.11 试验 223
9.12 检查你的理解 224
9.13 挑战问题和实践 225
9.14 知识拓展 225

第10章 网络规划和布线 226
10.1 学习目标 226
10.2 关键术语 226
10.3 LAN:进行物理连接 227
10.3.1 选择正确的LAN设备 227
10.3.2 设备选择因素 228

10.4 设备互连 230
10.4.1 LAN和WAN:实现连接 230
10.4.2 进行LAN连接 234
10.4.3 进行WAN连接 237

10.5 制定编址方案 239
10.5.1 网络上有多少主机? 240
10.5.2 有多少网络? 240
10.5.3 设计网络地址的标准 241

10.6 计算子网 242
10.6.1 计算地址:例1 242
10.6.2 计算地址:例2 245

10.7 设备互连 246
10.7.1 设备接口 246
10.7.2 进行设备的管理连接 247
10.8 总结 248
10.9 试验 249
10.10 检查你的理解 249
10.11 挑战问题和实践 250
10.12 知识拓展 252

第11章 配置和测试网络 253
11.1 学习目标 253
11.2 关键术语 253
11.3 配置Cisco设备:IOS基础 254
11.3.1 Cisco IOS 254
11.3.2 访问方法 254
11.3.3 配置文件 256
11.3.4 介绍Cisco IOS模式 257
11.3.5 基本IOS命令结构 259
11.3.6 使用CLI帮助 260
11.3.7 IOS检查命令 264
11.3.8 IOS配置模式 266

11.4 利用Cisco IOS进行基本配置 266
11.4.1 命名设备 266
11.4.2 限制设备访问:配置口令和标语 268
11.4.3 管理配置文件 271
11.4.4 配置接口 274

11.5 校验连通性 276
11.5.1 验证协议族 276
11.5.2 测试接口 277
11.5.3 测试本地网络 280
11.5.4 测试网关和远端的连通性 281
11.5.5 trace命令和解释trace命令的结果 282

11.6 监控和记录网络 286
11.6.1 网络基线 286
11.6.2 捕获和解释trace信息 287
11.6.3 了解网络上的节点 288
11.7 总结 290
11.8 试验 291
11.9 检查你的理解 292
11.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293
11.11 知识拓展 293
附录 检查你的理解和挑战问题答案 294
术语表 307

精彩书摘

  第1章 生活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里
  1.3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相互通信
  人类是为日常需要而依赖于相互交流的社会性动物。贯穿人类历史,除了极少数特例外,人们为了安全、食物和伙伴关系而依赖于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人们对网络的利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人们交流的方式在不断改变。随着历史的技术发展,人类交流的方法也在进步。语言与手势曾经是人们交流的全部方式,而现在Internet使人们能够即时地与数以干计的在远方使用计算机的人们分享文件、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资源。
  1.3.1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仅仅在几年前,绝大多数人只在本地层次上通信,因为与远方的人通信既复杂又昂贵。人们面对面的或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大多数是语言交流,邮政服务递送的多数是书面信息,电视播送的是单一方向的视频通信。这些方法仍然在被使用,但3种方法正融合为一种基于网络的通信技术。更广泛的使用与更低的消费使Internet通信改变了商家与顾客的交易方式,人们分享信息与资源的方式和与朋友、亲人联络的方式。
  与通信技术的每次进步一样,稳定的数据网络的创建和互连技术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早期的数据网络局限于在相连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交换基于字符的信息。如今的网络已演变为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之间传送语音、视频流、文本和图片。以前各自为政的各种不同通信形式现在都整合到了同一个公共平台中。这个平台提供了大量新的可选通信方法,使人们可以即时进行直接互动。
  由于网络互连的出现,Internet的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普及。早期的万维网使用者多数是使用网络交换信息的大学研究者,但其他一些个人和公司很快想出怎样获益于网络通信。这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与许多其他行业的形成。
  Internet通信的即时性促成了全球社区的形成。而这些社区又进一步推动了不同地域或时区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技术可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变革动因,有了它的帮助,国界、地理距离以及自然限制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障碍也越来越少。用来交流思想和信息的网上社区的形成可能会提高全球的生产力。Internet将各地的人们连接到一起并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彼此通信,人们可以利用它提供的平台开展业务、处理紧急事务、向个人传达信息以及支持教育、科研以及政府事务。
  Internet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将网络视为个人生活重要一部分的数百万用户而言,构成网络的各种电子设备和介质之间的复杂互连是透明的。

前言/序言

  本书中用于表示命令语法的规则同10s命令手册一致。命令手册中的表示规则描述如下:粗体字代表输入的是命令或关键字。在实际配置例子和输出(非常规的命令语法)中,粗体字代表用户手工输入的命令(如show命令);斜体字指用户实际输入的参数值;竖线用于分割可选的、互斥的选项;方括号表示可选项;花括号表示必选项;方括号中的花括号…表示必须在任选项中选择一个。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是采用e-learning方式,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技术的项目。CiscoCCNA Exploration包括4门课程,提供全面的从基础到高级应用和服务的网络知识。本课程既强调理论概念也包含实践应用,同时提供获得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小型到中型网络(包括企业网络和服务供应商环境)的技能。网络基础课程是第1门课,它是学习网络的基础。本书是官方提供的用于网络学院CCNA Exploration在线教程4.x版的补充课本。作为课本,本书与在线教程提供相同的有关网络概念、技术、协议和设备的介绍。
  本书强调关键主题、术语和练习并提供了更多解释和例子。你可用在线教程作为直接的指导,使用本指南来巩固对所有知识的理解。
探索网络世界的基石:CCNA认证之路的起点 在这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技术已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专属领域,而是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核心驱动力。无论是构建企业内部的稳定通信,还是保障全球信息的高效流动,背后都离不开精密的网络设计、配置与管理。如果您渴望踏入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IT领域,渴望掌握构建和维护现代网络的能力,那么,一本扎实可靠的入门教程将是您开启这段旅程的敲门砖。 本书,正是为怀揣网络梦想的您量身打造的起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您迈向CCNA(Cisco Certified Network Associate)认证的坚实阶梯,为您揭示网络世界的奥秘,播下网络工程师的种子。我们深知,对于初学者而言,网络技术可能显得复杂而抽象,各种专业术语和概念仿佛一座座高墙。因此,本书的主旨在于“化繁为简,循序渐进”,用最清晰易懂的语言,最贴近实际的案例,引领您一步步攻克网络基础知识的难关。 本书的价值在于: 构建坚实的基础: 本书从最基本的网络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您将深入理解数据的传输过程,了解不同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掌握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核心要素。这些基础知识是构建任何复杂网络的前提,也是理解后续高级技术不可或缺的基石。 聚焦CCNA认证的核心要求: CCNA认证是全球公认的网络行业入门级认证,标志着持证者具备了安装、配置、操作和排除小型企业级网络故障的能力。本书紧密围绕CCNA认证考试大纲,精心挑选并讲解了所有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帮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地掌握考试所需的关键技能。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我们坚信,学习网络技术,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本书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并通过大量的图示、表格和配置示例,帮助您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理解。您将学会如何使用思科(Cisco)设备进行基本配置,如何理解命令行的逻辑,如何排查简单的网络故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提升您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 本书的作者团队拥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实战经验,他们深谙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因此,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生僻词汇和晦涩的解释。即使您是网络领域的“小白”,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自如,逐步建立起对网络技术的自信。 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本书并非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按照科学的学习逻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网络模型(OSI、TCP/IP)的介绍,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各层的功能详解,再到IP寻址、路由原理、交换技术、VLAN、ACL等关键技术的介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确保您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网络技术的核心。 本书将带您领略的网络世界精彩纷呈: 网络模型: 探寻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或五层)模型的精妙设计,理解数据在不同层次上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就像解开了一个层层包裹的礼物,直至看到最核心的价值。 IP寻址的奥秘: 深入理解IPv4地址的构成,掌握IP地址分类、子网划分(Subnetting)的计算方法,以及IPv6地址的引入与必要性。您将学会如何根据网络需求,规划和分配IP地址,确保网络的高效运行。 数据传输的路径: 学习路由器的核心功能——路由。您将了解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如RIP、OSPF等协议的初步概念),理解数据包如何在网络中找到最优路径,如同交通指挥员,指挥着信息流的高效运转。 交换机的智慧: 探索交换机如何构建局域网(LAN)。您将掌握MAC地址表的工作原理,理解广播域和冲突域的概念,学习配置VLAN(虚拟局域网)来划分网络,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网络设备与连接: 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的物理特性和连接方式,包括网线(双绞线、光纤)、接口类型、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您将明白“万物互联”是如何通过这些物理媒介实现的。 网络协议的语言: 接触到各种基础网络协议,例如ARP(地址解析协议)、ICM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等,理解它们在网络通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网络安全的基础: 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如访问控制列表(ACL)的应用,理解如何限制网络流量,保护网络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故障排除的艺术: 学习如何使用基本的命令(如ping、traceroute)来检测和诊断网络连接问题,培养初步的网络故障排除能力,成为网络问题解决的小能手。 本书的学习优势: 系统性强: 按照CCNA认证的知识体系进行编排,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实用性高: 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和配置演示,让您学以致用。 易于理解: 采用平实的语言,配合生动的图解,化繁为简。 备考助力: 为备考CCNA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考试通过率。 无论您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希望转型的IT从业者,还是对网络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本书都将是您开启网络探索之旅的理想选择。它不仅能帮助您掌握进入IT行业所需的关键技能,更能点燃您对网络技术的热情,为您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请跟随本书的指引,一起踏上这段精彩的网络技术探索之旅吧!让我们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共同构建您在网络世界的宏伟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过的模块,相互之间紧密关联,但又相对独立。我最喜欢的是它在讲解过程中,总是会预留一些“思考空间”。它不会把所有的答案都直接告诉你,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例如,在讲到路由协议的时候,它不会立刻告诉你哪种协议最好,而是让你去比较不同协议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场景。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书中的术语解释也非常到位,即使是一些比较生僻的词汇,也能在书中找到清晰的定义和解释,让我学习起来毫无压力。我觉得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真的把我从一个完全不懂网络的新手,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和分析基本网络问题的学习者。

评分

这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搭建得非常完善,给我一种“从无到有”的扎实感觉。一开始,它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网络世界的大门,从最基本的网络组成、数据传输原理讲起,一点点地渗透进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为什么”的解释,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理解网络技术。比如,在讲解OSI模型的时候,它没有直接罗列七层,而是通过类比和场景分析,让你理解每一层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比单纯记忆模型要有效得多。书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有针对性,涵盖了各个知识点的难点和易错点,做完之后真的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并及时巩固。而且,教程中还穿插了很多小贴士和“你知道吗”的板块,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能帮助我少走很多弯路。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上前进,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真的很高,语言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生硬的“机器翻译”感。很多技术书籍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术语不统一或者概念模糊的问题,但在这本书里我完全没有感受到。它准确地传达了原版教材的精髓,而且用词非常贴切,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复杂的网络概念。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会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我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并掌握这些知识。比如,它在解释“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时候,就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的区别。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这些视觉化的元素非常有效地帮助我理解复杂的网络拓扑和数据流向,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愉快的学习体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附赠的光盘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些简单的演示或者PPT。但当我尝试使用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光盘里的内容质量非常高,它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补充,更像是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里面有详细的实验演示,通过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我可以在电脑上亲手搭建和配置各种网络设备,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之前看书的时候,总觉得概念很抽象,但通过光盘里的实验,我能立刻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践的。比如,在学习VLAN的时候,我可以在模拟器里创建不同的VLAN,然后观察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隔离。这种“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加深了我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光盘里还提供了一些额外的案例分析和常见问题解答,这些内容对于提升我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真的挺舒服的,纸质也很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物超所值。我一直对网络技术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市面上的教材要么太枯燥,要么就过于深奥,常常学着学着就放弃了。这本《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首先,它的语言风格很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讲解一样,一点点地引导你入门。每一章的知识点都拆解得很细致,不会上来就抛出大量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里面的图示和表格,它们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书中的例子都非常贴近实际应用,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比如,讲到IP地址的时候,书中不仅解释了概念,还结合了实际的家庭网络和企业网络场景,让我明白为什么需要IP地址,以及它们在实际中是如何工作的。这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掌握一项技能。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充电看看(?º?╰╯º??)

评分

教材很权威

评分

可以

评分

好像是挺好的,反正发货很快的。

评分

不想说了,书封面泛黄,还有笔的印记,一直支持京东,这次是真的失望,急着用的书退换货也不想等了这口气只能自己咽下去,我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书如图,申明一下,相机还自带了光环,一颗星星都不想给

评分

评分

nice

评分

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