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包刚升编著的这本《政治学通识》试图跟您一起探讨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比如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治?孔子与韩非的政治观有何不同?身处荒岛的众人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从哲学到博弈论,政治学走过怎样的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分别主张何种政治观点?论战焦点何在?如何理解现代国家?如何解读国家构建和国家能力等时髦概念?优选范围内有哪些主要的政体类型?不同政体的政治逻辑是什么?如何理解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为什么政治制度很重要?国王可以强拆吗?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为什么有的国家实现了成功的民主转型,而有的国家则没有?选民根据什么来投票?为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奏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如此之大?民主可以跨文化移植吗?什么是民族主义?怎样解读族群政治与族群冲突?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内战何以发生?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如何实现有效治理?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政治学?如何理解政治等 包刚升 著 包刚升,浙江海宁人,执教于复旦大学靠前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从事访问研究,其学术专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评“《新京报》2014年年度社科书”及“《纽约时报》2014年19本中文好书”。这本书的作者在政治学的宏大叙事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组织,他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政治仅仅视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将其拓展到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等多个维度。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不同政治学流派的核心观点,比如自由主义的个体权利至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对权力话语的解构。其中,关于“公民社会”的概念,作者的论述尤为精辟。他指出,公民社会并非是政府的对立面,而是一个独立于国家和市场的领域,是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基石。他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如历史上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以及近现代的社会运动,展现了公民社会在推动社会变革、捍卫公民权利方面的巨大能量。同时,作者也警示我们,公民社会并非总是积极的,也可能被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所裹挟,因此,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地审视公民社会的运作,同样至关重要。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政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拥有了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相当别致,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政治学入门读物。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政治学的各个“景点”,但他的导览方式却极其独特。他并没有按照历史的顺序或理论的流派来展开,而是选取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议题”,然后从这些议题切入,引申出相关的政治学概念和理论。比如,他会从“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茧房”现象开始,然后深入探讨“信息传播与公众舆论形成”的政治学机制,再引出“媒介在政治中的角色”以及“民粹主义与信息操纵”等议题。这种跳跃式的论述风格,虽然初看有些挑战,但一旦适应,就会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它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让我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熟悉的政治现象。作者在解读这些议题时,大量引用了当代的社会事件和学术研究成果,使得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现实关照。我尤其欣赏他关于“身份政治”的分析,他指出,在当代的政治舞台上,对身份认同的争夺,往往比经济利益的分配更能引发激烈的冲突。这本书让我对“政治”这个概念有了更动态、更复杂的认知,不再是僵化的国家机器,而是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社会互动过程。
评分坦白说,我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政治学”这个词多少有些敬畏,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充满了晦涩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写作风格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友,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一点点地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在我面前。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模型和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入手,比如社区的投票,学校的学生会选举,甚至家庭的决策过程,来引导我们思考政治的本质。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合法性”的讨论,原来我们之所以愿意服从某种规则或权威,并非仅仅是因为害怕惩罚,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内心里认同它的正当性。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政体下合法性的来源,从神圣王权到人民主权,让我们看到了政治权力的演变轨迹。他还深入探讨了“民主”的内涵,不只是简单的“多数人的统治”,更是包含少数人的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多个层面。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身边的许多社会现象,比如网络上的争论,政策的制定,都与这些政治学原理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觉得,政治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
评分对于政治学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解毒良方”。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经典的政治学著作,但往往因为过于艰深晦涩的理论和令人望而却步的术语而浅尝辄止。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极其友好的姿态,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娓娓道来。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政治”并非只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家和政府的专利,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从“什么是政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邻里之间的争执如何演变成“小型政治”,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如何体现“微观政治”,逐步引导读者认识到政治的普遍性。他对于“权力”的定义也相当独特,并非仅仅是强制性的支配,更包含说服、影响力、以及对规则的制定和解释权。我还对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了意识形态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如何影响我们的政治选择。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政治学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一次充满发现和启迪的旅程,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政治学理论的“实践性”的强调。作者并没有将政治学束之高阁,而是将其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紧密相连。他反复思考的问题是:“这些政治学理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政治困境?”我特别喜欢他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解读,他指出,即使是看似“理性”的决策者,在面对集体困境时,也可能因为自身利益的驱动,而做出并非最优的选择。这让我联想到许多现实中的政策失误,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的缺陷。他还深入分析了“治理的困境”,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政府如何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书中对“国际关系”的阐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而是关注到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在塑造全球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政治学的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地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现实,去思考未来。这是一种由“知”到“行”的转化,是学习政治学最有价值的成果。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评分好书,好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