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曾国藩家书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国学经典
  • 蒙学
  • 训读
  • 文白对照
  • 译注
  • 古代文学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43
商品编码:10071908044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743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清)曾国藩,著,李青,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推荐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国藩一生中共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zui成功的教育大师,兄弟、子孙人才辈出。誉者赞为“古今完人”,毁者骂曰“大奸大恶”,不论臧否,皆推崇家书价值。

毛泽东有一套清朝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一生都在研读。蒋介石对其子蒋经国说过,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


  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致同治1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zui后一尊精神偶像。


  目 录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保身之则…………………008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010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011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017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019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021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023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025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030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031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033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035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036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037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039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041

劝学篇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044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045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048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052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055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057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059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061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062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063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064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065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068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 070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073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077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078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080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 083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084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085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086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088

为政篇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090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 … 091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092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093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095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096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097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099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101

军事篇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104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107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108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109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111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114

致诸弟·必须近良友……………………… 115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117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120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122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124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125

养生篇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128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129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130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131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133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135

致九弟·凡郁怒zui易伤人…………………… 136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136

理财篇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140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142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143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144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146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149

禀祖父母·先馈赠戚族人………………… 152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153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155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156


  精彩书摘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保身之则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嗣后共接家信五

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涟滨所发信,系第二号,始知正月信已失

矣;二十二日接父在二十里铺发信;四月二十八已刻接在

汉口寄曹颖生家信;五月十五接父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

信、六弟文章五首。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

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

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三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十一发六号,十七发

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①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

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

养,以谨守父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

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

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

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②。婢仆皆

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

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

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

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

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

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

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母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

年五月十八日)

【注释】

①际:现在,目前。

②梦熊之喜:指生儿子的吉兆。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回家,后来共收

到家信五封。十五日收到四弟从涟滨寄来的第二封信,才知道

正月信已失,二十日收到父在二十里铺寄的信,四月二十八已

时到汉口寄曹颖生家信,申时接到汴梁寄来的信;五月十五日,

父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五篇文章。恭谨获知

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全家大小平安,诸位

发奋读书,

并且喜闻父离京后一路顺畅,自京城到省城,仅仅用了三十多

天,堪比神速!

儿子在闰三月十六寄了第五封信,四月十一日寄了第六封,

十七月寄了第七封,不知是否已收到?近来儿子身体如常,每晚

早睡,起床也早。只是不可过度用脑,过度就会头昏。因此经

常静下心来不去想任何事情,放松身心以加强涵养之功,以便

谨敬遵守父关于保身的训示。九弟的功课如常,《礼记》九

本已点完,《资治通鉴》已读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

读了半本。诗歌略见进步,文章无长进,但也不求快速见效。

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颇有些心得,估计只是手不应心,不太

会表达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可以走路,不需别人扶持,还不会说

话。没有乳吃,每日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

孩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以前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中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的

世兄。同乡六人中,中了四个庶常和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

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在再寄回殿试朝考的全单。

同乡京官还是老样子。郑莘田被任命为谏官已经来京城,

梅霖病情严重,很是让人担心。黎樾乔老前辈那儿,父没去

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

报寄回。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明白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无须

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

全?儿子希望父大人告知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大人万

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①已

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

必惩②,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

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

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

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

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

余详于弟书,谨禀。(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隙:嫌隙。

②惩:惩戒。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谕,敬悉所有。郑小珊那儿,小小嫌

隙已经解开。儿子以前对于过失,往往自己忽略了。自十月以

来,念念不忘改过,虽然是小问题也会惩戒,详细情况都写在

给弟弟的信中。

耳鸣近日稍好了些,不过稍微劳累点便又会复发。每天

除应酬外,不能不稍微自己用点功,虽想要节劳,实在难以再

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应该时刻谨记反省

自己。

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可靠不?龙翰臣父子已在十一

月初一到了。布疋、线索均已照单子收到,只有茶叶还在黄

恕皆那里。恕皆给我写了信,这个月能到。儿媳妇以及孙儿孙

女都平安,其余的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谨此禀告。(道光

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

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

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

幸哉!郑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

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为祖母买

皮袄,极好极好!可以补吾之过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

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阁,不

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

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

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①,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

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

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

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

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

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

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

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

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

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

及此也。

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盖

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

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

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

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

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

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

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

官,何以异哉?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

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

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

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

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

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

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

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

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

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

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

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

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

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

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

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卖之书,句句皆切身

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钞三页付归与诸弟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

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

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

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

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钞余日课

册付诸弟阅,因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

钞。十一月有折差,准钞几页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③,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

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慧西之谈

经,深思明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

尤zui符契④。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

钞二页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

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⑤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

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

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

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

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

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近事大略如

此,容再续书。兄国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负薪:背柴。牧豕:放猪。

②奇: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

③僴:胸襟开阔。

④符契:符合,契合。

⑤贽:拜见师长时所持的礼物。

【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他在路

上的六页日记,外加药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日家

信,知悉一切都好很是欣慰。

自从九弟离开京城后,我没有不忧虑,担忧路上变故

多端,很难预料。等读了来信,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历经艰辛,

终于到家,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料想到

了。郁滋堂这么好,我真是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

屺,为何?你又回去为祖母买了皮袄,做得很好,可以弥补我的

过失了。

又见四弟来信写得非常详细,他发奋自励的志向在字里行

间流露;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何意?不过是觉得家塾学

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没有外出安静。但是出外从师,就

没有什么耽搁了?如果是出外教书,如果耽搁起来,比在家塾

里还严重。

而且如果可以发奋自立,那么家塾能够读书,就算旷野地

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能够读书。如果无法

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适合读书,就算是清净的地方、神仙所

居之地境,也都无法读书。为何要选择地方?为何要选择时

间?只要问问自己:自己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我也深以为然。但仅仅是小试

遇到挫折,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向太小,而心中忧虑的不大。

君子立志,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

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一

个完全的人。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帝和周公

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因此,为顽

固的刁民难以感化而忧虑;为野蛮狡猾的少数民族不能征服

而忧虑;为小人在位而贤人得不到重用而忧;为普通百姓没

有得到自己的恩泽而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

姓穷苦,这属于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屈与伸,一家人

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

子还没有工夫去为这些忧虑呢。

六弟为一次小试感到受屈,自己觉得命运不济,我暗笑

他的忧虑太小了。如果人不读书便罢了,只要自称为读书人,

那么就一定要学习《大学》。《大学》的纲要有三点:明德、新

民、止至善,皆为读书人分内的事情。如果读书无法深入领

会,认为这三点与自己毫不相干,那读书又有何用?虽说可以

写文作诗,博学雅闻自吹自擂,也只算得一个识字的牧童而

已,怎么能叫明白事理有用的人。朝廷以制艺来选取人才,

也是因为他可以代替圣贤人士立言,必然明白圣贤的道理,

行圣贤的行为,可以为官管理民众,以身作则来带领别人。

如果认为宣教德化教导百姓是分外的事情,那么就算可以

写文行诗,却对于修身治人的道理茫然不懂,朝廷用这样

的人当官与用牧童当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既然自称读书人,那么《大学》的纲领都是自己立身切要

的事情,就十分明白了。《大学》应该修的科目共有八个方面,

在我看来,取得功效的地方,只有两个方面:一个叫格物,一

个叫诚意。

格物,致知的事情;诚意,力行的事情。物是什么?就是本

末的事物。身体、心灵、意念、知识、家、国、天下,都是物,天

地万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探究物的同

时探索理。比如侍奉父母、定期探,是物;探求为什么应该

定期探的理由,就是格物。侍奉兄长,更随他行动就是物;

探求为什么应该跟随兄长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

探索自己心理存在的原因,深入研究心的省悟、观察、涵养的

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体,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体,并深

入研究坐得端正、站得恭敬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

看的书,句句都是物;切身领悟,探究其中的道理,就是格物。

知道一句话的道理,每天按照实行,这是力行的事。两者并进,

下学在这里,上达也在这里。

我的朋友吴竹如格物工夫很深,一事一物,都要求它的道

理。倭艮峰先生诚意工夫非常严谨,每天有日课册子。之

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句话一刻思考,都会记录下来。字

都是正楷,三个月订一本,从乙未年起,已订了三十本。由于他

慎独严格,即使偶尔出现妄念,也一定会马上克服,写在书上。

所以他读的书,

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药,现将艮峰先生日课

抄三页寄回给弟弟们看。

我从十月初一日起,也像艮峰一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

事情都记录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也写正楷。

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

就像兄弟,敬重我就像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

我向来有缺少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记本子开始,可以保证

一生有恒心了。明师益友,不断督促着我,只可前进不可后退。

本打算抄我的日课册给弟弟们看,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

带回,因此没来得及抄。十一月有信使,一定抄几页寄回。

我的益友,如倭艮峰的鲜明端庄,让人肃然起敬;吴竹

如、窦兰泉的精研究义,一言一事,实事求是。吴子序、邵慧西

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谈字,其精妙处,与我无一不合,谈诗

尤其意见一致。子贞非常喜欢我的诗,所以我从十月以来已作

十八首,现抄两页寄回,给弟弟看。冯树堂、陈岱云立志,深切

而不慌忙,也是良友。镜海先生,我虽然没有拿着礼物去请求授业,而心里早已师从他了。

我每次给诸位

写信,不觉得写得长,我想诸位

能厌烦不想看。但弟弟们如果有长信给我,我实在很乐意去

读,如获至宝,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啊!

我从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不忘想改过自新。回忆从

前与小珊有一些小嫌隙,实在是一时气愤,不近人情,立刻想

登门谢罪。正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当天晚上我到小珊家谈了

很久。十三日与岱云一起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嫌隙烟

消云散。近来的事基本就是这样,容我以后再写,兄国藩手

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廿日,接六弟五月十二书,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五月

廿九日书,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即县试案

首前列皆不写出。同乡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考老生皆已

详载,同一折差也。各家发信迟十余日而从容,诸弟发信

早十余日而忙迫①,何也?且次次忙迫,无一次稍从容者,又

何也?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乡诸家皆好,惟汤海秋于七月

八日得病,初九未刻即逝。六月二十八考教习,冯树堂、郭筠

仙、朱啸山皆取。湖南今年考差,仅何子贞得差,余皆未放,

惟陈岱云光景②zui苦。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为乐。

王仕四已善为遣回,率五大约在粮船回,现尚未定;

渠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心。叔父之病,男累求详信直告,

至今未得,实不放心。甲三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颇肯

率教③。六弟今年正月信,欲从罗罗山处附课,男甚喜之。后来

信绝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来京之文,殊不甚好。在省读

书二年,不见长进,男心实忧之而无如何,只恨男不善教诲

而已。大抵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zui

坏事。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

自满足为要。余俟续呈。男谨禀。(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廿日)

【注释】

①迫:意指忙碌。

②光景:情形。

③率教:听教。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二十日,收到六弟五月十二日的信,七月十六日收到四

弟九弟五月二十九日的信,都说很忙,寥寥数语,字迹也潦草,

就是县里考试的头名以及前几名,都没写上。同乡中有同

接到信的,就是考古老先生的情况,也都详细写上了。同是一

样的信使,别人家发信,迟十多天而从容不迫。弟弟们早十多

天却这么忙碌,为什么?而且每次都说忙,没有一次从容,又

是为什么?

儿等在京城,大小平安,同乡的各家都好,只是汤海秋在

七月八日生病,初九日下午一点便逝世了。六月二十八日考教

习,冯树堂、郭筠仙、朱啸山都考取了。湖南今年的以考定差,

只有何子贞得了差,其余的都没有外放,只有陈岱云的情形zui

苦。儿子由于去年的病,反而因不外放而高兴。

王仕四已经妥善地遣送回去,率五大约乘粮船回,现在还

没有定。他们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念。叔父的病,儿子多次请

求详细据实告诉我,到现在都没有收到,实在不放心。甲三读

《尔雅》,每天二十多字,非常喜欢受教。

六弟今年正月来信,想从罗罗山处听课,儿子很高兴。后

来的信再没有提过这件事,不知为何?所寄来的信,写得不怎

么好。在省城读书两年,看不出进步,儿子心里非常忧虑,又

无可奈何,只恨儿子不擅长教诲罢了。大概首先要去掉骄傲习

气。肚子里没有学问,又夜郎自大,这个zui坏事。四弟九弟虽说

不长进,但也不自满,求双大人教导六弟,不要自满才是重

点。其余下次再说。儿子谨禀。(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①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

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

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

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

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

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

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

修一分业,又算佘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

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

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

丁艰②,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

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③,未免愤

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

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

之后,家中亦甚整齐,问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

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

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

警省。季弟信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

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国藩手草。(道光

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注释】

①畅快:欢快舒畅。

②丁艰:旧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艰。

③黜:降职或罢免。

【译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收到二十七日的来信,十分畅快,因为信长而且所写

的事情处处详细明白。四弟的七夕诗写得很好,意见我已详细

批在诗后面。以后多作诗也挺好,不过要有志有恒,才能有成

就。我对于写诗也下了功夫,只恨当世没有韩昌黎和苏轼、黄

庭坚一辈人,可以听我写诗吟诗。更何况人事应酬太多,因此

不时常写诗,用心思索,则还是无时无刻不敢忘记的。

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进德,就是指

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是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

件事都由我们自己做主,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

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进一分德,就可以算是积了一升

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存了一分钱。德和业同时增进,那么

家业便天兴旺。至于富贵功名,都由命运决定,一点也不

能自主。曾经有个官员有一个门生,是本省学政,于是就把两个

孙儿托付给他,当面拜做门生。后来那两个孙儿在临近考试时

大病一场,到了科考又由于父母故去而不能缺孝,无法入学。

几年后,两人才都入学,大孙子仍旧连中两榜。可以看出入学

迟、早,入学时间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面全在自己努力,但能

不能考取还得看天意,千万不要产生妄想。六弟的天分比其他

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难免气愤和埋怨。不过到了这一

步应该自己把自己衡量一番,加强卧薪尝胆的功夫,千万不要

由于气愤而废弃了学习。

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让我很欣慰。自从将荆

七派去以后,家里也还整齐,等率五回来就知道了。《尚书》中

说:“不是认识事物难,认识了去实行更难。”九弟所讲的道

理,也是我深深明白的,但做人不可以庄严威厉,使人望去像

神一样。从今以后,我把九弟的批评作为座右铭,时刻警惕反

省自己。季弟天性诚笃顾实,就像四弟说的,竟能如此快乐!让

我指示读书的方法以及进德的途径,我写到另外的纸上了。其

余就不多写,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为学,zui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

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

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

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

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

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

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

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

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叔父及朱尧

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

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

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

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

古,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前言

前言

当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书籍越来越多,当人们将其越传

越神奇之时,我们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不管曾国藩声名

如何显赫,人生怎样传奇,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如果我们用

多面而立体的眼光去回顾他的一生,那么他不仅仅是一个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个给予人们无

数做人智慧的老者,一个参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从他笔留下的家书中,他的形象在我们面前逐渐清

晰,他非天资聪颖之辈。其父曾文亭“平生因学而困苦”

便将学优而仕、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早到

晚耳提面命,督促曾国藩用功读书。曾国藩参加科举三败犹

战,终入翰林,拜师求学日课十二事,自省自戒。如此,终学

有所成。

曾国藩是一个不怕犯错懂得及时忏悔自新的人。面对

讥笑,他自嘲海涵,道出宽怀之道;遭受政界架空,他静思

审慎之道;受到朝廷冷落,他反躬自省,了悟功成身退之

道。曾国藩是一个读书有心、养生有道的智者。在他的观念

中,“高明由于天分,精明在于学问”。“精明”是一个人内

在气质、外在行为的修养规范,而“人之气质,由于天生,

本难改变,为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虽有如此妙用,但书

为人所用更要讲求方法门道。所以曾国藩无数次将自己的

读书经验、学习方法告知子弟,留下了大量宝贵家书。

曾国藩读书有道,教子有方,处事有原则,养生亦有窍

门,注重养生更注重养心。纵观他的一生,出身于普通农

家的曾国藩,没有超绝的资质,却一步步走上晚清的政治

舞台,成为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死后被朝廷称赞为“学问纯

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这十六个字,足以看

出他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

曾国藩的成就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他的研究,他的

墨宝更是为后人所极力研究。本书收录了曾国藩仕途多年

来写给一家老小的书信,从修身、劝学、治家、为政、军事、

交友、养生、理财等诸多方面与家人沟通、指教,互相提

高,一起改进,不断进步和完善。他的智慧与善良、他的自

省与恒心、他对兄弟和后辈的教导与关爱、他的心怀家人

关爱家乡,无不感念着一代代人,无不透露着一位智者身

上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读之可以重温古人传奇,感受历史长

河里的智慧,然后“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体悟曾国藩家

信所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物有所值,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国学经典,值得研读

评分

给夫人买的,值得推荐,学习无止境

评分

货真价实,对得起这个价格

评分

不错

评分

物美价廉。

评分

正版书籍,物所超值

评分

做工精细……

评分

刚收到小册子,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