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智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处世
  • 谋略
  • 经典
  • 译注
  • 文白对照
  • 智慧
  • 中华文化
  • 修身养性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74
商品编码:10071914015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智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774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明)冯梦龙,著,廖春红,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推荐

一本辑录了中国古代奇人智士思想智慧故事的奇书;一本表达了冯梦龙的政治见解和思谋韬略的经典,被称为“中国古代智慧宝石的锦囊”。

碰撞智慧、呈现智谋,妙趣横生、情节生动。不论是经邦治国,高瞻远瞩,还是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抑或是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余,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宝贝归来。


  内容简介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智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智囊》是冯梦龙搜集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有关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


  目 录

【智 囊 目录】

见大卷一…………………… 005

远犹卷二…………………… 024

通简卷三…………………… 037

迎刃卷四…………………… 048

知微卷五…………………… 061

亿中卷六…………………… 074

剖疑卷七…………………… 085

威克卷八…………………… 094

识断卷九…………………… 106

灵变卷十…………………… 115

应卒卷十一………………… 123

敏悟卷十二………………… 131

善言卷十三………………… 137

制胜卷十四………………… 143


  作者介绍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名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明末长洲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其zui的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精彩书摘

见大卷一

【原文】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集《见大》。

【译文】

一操一纵,往往在预料之外,这是平凡的人zui害怕碰上,豪杰之士却zui能拿捏分寸的地方。集此为《见大》卷。

1.太公 孔子

【原文】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译文】

太公望被周武王封于齐这个地方。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他的做人原则是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人们都称赞他很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他都不肯到,就命人杀了他。周公问太公说:“他是齐国的一位高士,怎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召他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评:齐国从此没有懒惰的人,始终没有沦为弱小国家。韩非《五蠹》的学说就是以此为本。少正卯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名人,孔子的学生曾被少正卯蛊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学堂由满座成为空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下令在宫门外杀了少正卯。子贡向孔子进言道“: 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比盗窃还要可恶: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种罪恶,就会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罪恶都有,是小人中的小人,不能不杀。”

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能祸乱国家。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能接受君子的指引,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原因杀人树立了榜样。

夸夸其谈的人徒具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则好像很有用,实际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术不正的小人,贤明的君主就应该杀了他。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杀的理由。唐朝萧瑶痴迷于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官名,参谋军务,唐代兼管一郡军务)郑铣阳、丞郭仙舟献诗陈情,玄宗下诏:“看诗中的意思是在推崇道教。这种思想不切合时代的要求,当依其个人的喜好,免去官职做道士吧!”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痴迷佛、道的人都让他们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以邪说异端攻击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2.诸葛亮

【原文】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评:子产谓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

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

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译文】

有人批评诸葛亮制定的法令太严苛,很少赦免罪人。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至公至德之心,而不该随意施舍不当的小恩小惠。所以汉朝的匡衡、吴汉治国理政就认为无故开赦罪犯不是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说过赦免罪人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赦免人犯,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帮助呢?”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西蜀的国势因此削弱不振。

评:子产对太叔说:“只有具有大德的人,才可以用宽容的方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律法来治理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感到害怕,因此很少有人被烧死;平静的河水,人们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因此被淹死。所以用宽容的方法治理国家是很困难的,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太过严厉,于是郑国盗匪猖獗,太叔非常后悔。孔子说:“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约束他们;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则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他们的处境。用宽容来约束残弊,用严厉来整顿轻慢,这样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处以黥刑,这样就太过严苛了;梁武帝每见有人要被执行死刑就流泪,并释放他们,这样又太过宽容。《论语》有“对小的过错予以宽容”的说法,而《春秋》曾讥斥“那些放纵有大过错的人”,二者只有调和得当,才能实现政事的和谐。

3.汉光武帝

【原文】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评: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

【译文】

东汉光武帝刘秀做大司马的时候,有一次他府中的一个奴仆犯法,军市令祭遵杀了这个人。刘秀很生气,命令部下将祭遵收押。主簿陈副规劝道:“主公一向希望能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怎么能怪罪他呢?”刘秀听了很高兴,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又对所有的将士们说:“你们要多避让祭遵!我府中的奴仆犯法尚且被他杀了,他肯定不会偏袒你们的。”

评:赏罚分明,军令才能够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自然受到尊重。刘秀正因为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战乱。

......


  前言

前言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还有许多他使用过的笔名。

冯梦龙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西方世界正值文艺复兴时期,而我们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他们以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卓绝的艺术成就,写就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璀璨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因为在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以在我国文学史上留名。在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冯梦龙以七十三岁的高龄去世。

这个时期似乎也是当时文人的死亡高峰期,就在这一年前后,有许多文学家,如凌濛初、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阮大钺、王思任、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等,都在战乱中死去。可以说,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就这样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冯梦龙之所以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与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冯梦龙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的一个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因为才华出众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的兄长冯梦桂是一个画家,冯梦龙的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zui高级的生员),曾协助冯梦龙治《春秋》,可惜这两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冯梦龙从小喜好读书,他在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他的科举道路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侯慧卿的歌妓,冯梦龙与生活在苏州的茶坊酒楼之中的下层人民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手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直到崇祯三年,时年五十七岁的冯梦龙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就回了家乡。科举之路的挫折,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热爱的文学上,他不只爱写诗文,更爱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尽管他的诗集没有流传下来,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留下了一批不朽的文化珍宝。《智囊》就是其中的一本著作。

《智囊》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其中讲述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智慧故事,辑录了一千多则,是一部反映古人运用智术计谋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奇书。本书中我们撷取了书中一些对现代社会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精华故事,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以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好的书,建议大家看看

评分

非常满意,服务到位,经常光临这里买书。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理

评分

他了了了了来咯哦咯哦哦

评分

物有所值

评分

发人深省,开启智慧,学史,知史,才懂史。

评分

非常好,经济实惠

评分

很好!!!!!!

评分

价廉物美,送货及时!下次继续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