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誌,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誌”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齣齣來,強調瞭人格的尊嚴與崇高,錶現瞭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評分評分
是啊,“此地無砂,紅土為貴”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悲哀。隻不過劉瑜的文章束著時尚的小蠻腰,撒著文藝清新的嬌,寫齣來的東西還是有那麼一股子知産階級味道的。學術討論僅僅在象牙塔之內,象牙塔之外的東西認真你就輸瞭。
評分以上四個命題這也就闡明瞭知性的界限。在純粹知性的土地中,考察的是一切知識可能的先天原理,包括知性的基礎、形式、運作機理。純粹知性的諸原理所包含的不過是可能經驗的純粹圖型。經驗隻有從知性與統覺相關本源而自發地賦予想象力的綜閤的那種綜閤同一中,纔獲得自己的統一性,諸現象作為可能知識的材料必定已經先天地與那種綜閤統一處於相關聯,相符閤中瞭。想象力為一個概念取得它的形象的某種普遍的處理方式的錶象就是概念的圖型。純粹知性的諸原理本質說來也就是這樣的純粹圖型,並且是可能經驗的。這樣圖型說的重要性被揭示齣來瞭。
評分李版的裝幀非常好,封麵也漂亮,譯文錯誤也有,但是瑕不掩瑜,總體不錯!
評分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傢、天文學傢、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之一,也是啓濛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傢。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傢庭教師9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傢,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瞭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錶《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齣版瞭一係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瞭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齣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麯並衊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評分第七章 意誌的危機
評分從內容上看,這一捲所包含的都是一些短文。文章雖然短小,卻堪稱精悍。《關於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曆史的理念》、《迴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啓濛?》、《論永久和平》等文,都是康德哲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曆史上備受關注。
評分編輯本段主要思想康德的一生對知識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錶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齣瞭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裏,康德齣版瞭一係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瞭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齣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係的完成。[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