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8捲):1781年之後的論文》的選篇布局實在令人費解。我原本期待能在這捲中看到康德在“三大批判”完成之後,思想轉嚮社會政治、倫理實踐或更細緻的形而上學反思的集中展現。然而,實際內容似乎更偏嚮於早期或中間階段的一些零散的、尚未完全形成體係的思考碎片。比如,其中收錄的幾篇關於自然曆史的探討,雖然展現瞭康德試圖調和目的論與機械論的努力,但其論述的深度和係統性遠不及他後期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嚴謹。讀者如果對康德哲學的發展脈絡有所瞭解,會發現這裏的論證跳躍性很大,概念的界定也顯得模糊不清,似乎是在探索性的寫作,缺乏最終定稿的打磨感。我花費大量時間試圖從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哲學綫索,但每一次嘗試都像是走進瞭迷宮,最終不得不承認,這些論文更像是學者案頭的研究筆記,而非麵嚮公眾的成熟論著。對於想要係統瞭解康德晚期思想轉摺點的讀者來說,這捲書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份學術考古資料,而不是導讀手冊。
評分這份選集給我最大的睏惑在於它對“1781年之後”這個時間節點的界定。1781年是《純粹理性批判》發錶的年份,標誌著康德哲學的成熟。理應,這捲書收錄的應是體係確立後,對自身體係進行鞏固、辯護或嚮新領域(如人類學、地理學、物理學)進行哲學觀照的成果。然而,閱讀下來,我發現其中不少篇幅似乎更像是對早期“前批判時期”觀點的一種追溯性澄清,或者說是對特定學術期刊上微小論點的迴應。這使得整體閱讀的“重量感”不足,缺乏一種承前啓後的磅礴氣勢。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是哲學史上的巨浪,那麼這捲書中的內容,更像是退潮後留下的、帶有水漬的沙灘印記。它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那是康德思想的全部細節。但它是否能讓一個期待“成熟康德”宏大敘事的讀者感到滿足?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補遺,而非主菜的延續。
評分翻開這捲書的扉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意料之外的“冷峻感”。我以為收錄的論文會集中於《判斷力批判》發錶後,康德在美學或目的論領域的深入拓展,畢竟這是他哲學體係中相對富有創造性和感性色彩的部分。但事實是,內容中充斥著大量晦澀的、充滿特定曆史背景的辯論性文章,針對的是十八世紀末期形而上學領域中一些已經被人遺忘的爭論焦點。閱讀這些篇章,需要讀者具備極強的哲學史背景知識,否則完全無法理解康德所反駁的那些“幽靈”究竟是誰,他們代錶瞭什麼樣的思潮。文字的密度極高,句式結構繁復,仿佛康德在用一種隻有同行纔能理解的密語進行交流。我嘗試閱讀其中關於“先驗實在論”在具體經驗問題上應用的章節,結果發現論證過程極其迂迴,最終得齣的結論也仿佛隻是對既有框架的微小修補,遠沒有達到“開創性”的程度。對於渴望從中汲取哲學靈感或獲得閱讀快感的普通愛好者而言,這簡直是一場令人窒息的智力馬拉鬆。
評分這部第8捲的編輯選材,恕我直言,顯得有些散亂,缺乏一個統一的、能夠統領全捲的主題核心。如果說《康德著作全集》的價值在於全麵呈現一位巨匠的思考軌跡,那麼在1781年這個時間節點之後的論文,本應體現齣“三大批判”所帶來的巨大格局轉換。然而,我在這裏看到的,是大量與法律、道德政治相關的、但尚未被提升到哲學高度的探討。例如,關於“永久和平”的設想,雖然在後世影響深遠,但在這捲書中呈現的,更像是一個政治倡議書的雛形,缺乏《實踐理性批判》中那種純粹實踐理性的嚴格推導。相比於他同時期其他哲學傢(如費希特或謝林)那些充滿激情和革命性的文字,康德在此處的論述顯得過於審慎、過於保守,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段落中,他似乎在刻意迴避那些可能引發政治爭議的深刻命題。整體閱讀體驗,就像是欣賞一位頂級大師在不同房間裏放置的半成品傢具,雖然工藝精湛,但缺乏一個統一的展示廳來賦予它們整體的意義。
評分從排版和注釋的角度來看,這捲書的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依賴譯本進行閱讀的讀者而言,體驗相當不佳。康德那些著名的、極其冗長的復閤句,在中文翻譯中需要極高的技巧來保持其邏輯的嚴密性而不至於變成拗口的文字堆砌。很遺憾,這捲書的譯文在處理一些關鍵的德語概念時,似乎采用瞭過於保守或過於直譯的處理方式,導緻原本在德語中就已然模糊不清的界限,在中文裏變得更加難以辨識。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厘清其中一篇關於“人類學中的經驗性知識與先驗性原則如何相互作用”的論述,但最終放棄瞭,不是因為康德的思想過於深奧,而是因為譯者在關鍵術語的轉換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解釋性腳注或替代翻譯的參考。可以說,這部全集在學術工具書的層麵上做到瞭嚴謹,但在作為知識傳播媒介的層麵上,它無疑築起瞭一道高高的藩籬,讓普通學習者望而卻步。
評分很好,研讀康德的同學有福瞭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三、
評分《康德著作全集(第8捲):1781年之後的論文》內容簡介:即便是在建構其龐大的批判哲學體係的年代裏,康德的廣泛興趣也依然沒有受到限製,而是繼續涉獵眾多科學的領域:醫學、天文學、曆史、政治、法學和宗教學等等。這樣,翻譯者就有瞭苦頭吃。他不得不追隨著康德老人廣泛的興趣和廣博的知識,到某個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裏去弄明白康德那個時代的某種理論,或者去查找某個也許早已無人再使用的術語,有時為瞭查齣一個單詞,不知要翻閱多少參考書。若是寫作,自然可以繞過去,但翻譯卻不能這樣做。因此,這一捲的篇幅雖然是《康德著作全集》中差不多最小的,翻譯卻用瞭一年多的時間,也差不多是最長的瞭。
評分之後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又驅使著戰後一代齣生的青年自覺地抵製一切準則。在引領6、70年代混亂的事物當中,金斯伯格(Allen.Ginsberg)的《嚎叫》(Howl)可被看做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的腳注,披頭士(The Beatles)的列儂(John.Lenon)早期的納粹傾嚮則是拜讀瞭《善惡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所緻。對這個LSD、迷幻搖滾、嬉皮士橫行年代的到來,尼采在此之前80年的,關於理性和信仰的批判功不可沒,卻無人想起。
評分在此之前七年,1882,這一年度可能最值得尼采本人銘記的是他生平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失戀,對象是作傢、行為藝術傢莎樂美(現在的脫衣舞娘還被人稱作莎樂美舞者)。但是很多年後,更多人關心的是他在《快樂的哲學》裏試圖傳達的信息,包括那句著名的“上帝死瞭”。
評分大部頭。這套書算是不錯瞭,要是有個盒裝就更好瞭
評分總的附釋:論重建嚮善的原初稟賦的力量
評分從京東網買瞭這本書,感慨良多,二律背反。不難看齣,辯證法中對立命題的矛盾究竟屬於何種性質,這是認識辯證法對於人類理性具有何種意義的關鍵所在。康德說:“這些辯證推論裏有些僅僅是錶麵自相矛盾的,有些是真正自相矛盾的”,“理性在此種辯證的推理中之位置,我將名之為純粹理性之二律背反。”二律背反與兩難推理的意思基本相同,是指相互矛盾而又無法解決,康德的意思顯然是用來指稱包含在辯證法中固有自相矛盾的性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