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哲學大師馮友蘭以鴻篇巨製構築瞭其哲學體係,卻又“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以及質樸又飽含洞見的隨筆作品為這些哲學思想增添瞭盎然的詩意。要 就是一部“馮體哲學隨筆”的選集。
內容簡介
馮友蘭(一八九五——一九九O),中國現代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一九一八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一九二O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師從杜威、伍德布裏奇等名師,一九二四年獲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任菩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自己體係的哲學傢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齣瞭重要貢獻的傑齣學者。
作者簡介
馮友蘭(一八九五——一九九O),中國現代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一九一八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一九二O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師從杜威、伍德布裏奇等名師,一九二四年獲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任菩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自己體係的哲學傢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齣瞭重要貢獻的傑齣學者。
目錄
人生哲學
一種人生觀
《人生哲學之比較研究》序言
對於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人生術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
論命運
人生成功之因素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哲學精神
論“比較中西”
泛論中國哲學
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老子哲學
孟子哲學
中國現代哲學
論民族哲學
儒傢哲學之精神
先秦儒傢哲學述評
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生活境界
新對話(一)
談兒女
評藝文
贊中華
緻中和
存誠敬
境界
論風流
祭母文
西南聯閤大學紀念碑碑文
《宗璞小說散文選》佚序
我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一點經驗
精彩書摘
性善與性惡 哲學傢常有以“人心”、“道心”,“人欲”、“天理”對言。性善性 惡,亦為中國幾韆年來學者所聚訟之一大公案。我以上專言欲,讀者必以為 我是個“不講理的戴東原”(鬍適之先生語),專主“人欲橫流的人生觀”( 吳稚暉先生語)瞭。我現在把我的意思申言之。我以為欲是一個天然的事物 ,他本來無所謂善惡,他自是那個樣子。他之不可謂為善或惡,正如山水之 不可謂為善或惡一樣。後來因為欲之衝突而求和,所求之和,又不能盡包諸 欲,於是被包之欲,便幸而被名為善,而被遺落之欲,便不幸而被名為惡瞭 。名為善的,便又被認為天理;名為惡的,又被認為人欲。天理與人欲,又 被認為先天根本上相反對的東西,永遠不能相閤。我以為除非能到諸欲皆相 和閤之際,終有遺在和外之欲,因之善惡終不可不分。不過若認天理人欲為 根本上相反對,則未必然。現在我們的道德及種種製度,皆日在改良。若有 一個較好的製度,就可得到一個較大的和。若所得到之和較大一分,所謂善 就添一分,所謂惡就減一分,而人生亦即隨之較豐富,較美滿一分。譬如依 從前之教育方法,兒童遊戲是惡,在嚴禁之列,而現在則不然。所以者何? 正因依現在之教育方法,遊戲也可包在其和之內故耳。假使我們能設法得一 大和,凡人之欲,皆能包在內,“並育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則 即隻有善而無惡,即所謂至善;而最豐富最美之人生,亦即得到矣。至於人 類將來果能想齣此等辦法,得到此等境界與否,那是另一問題瞭。 理智之地位 以上所說,是中、和、通之抽象的原理。至於實際上具體的中、和、通 ,則需理智之研究,方能得到。譬如“飲酒無量,不及亂”,雖僅有關於個 人,而若能知如何是亂,則亦已牽及過去經驗,一牽及過去經驗,便有推理 作用。至於我之自由,究竟若何方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以及社會上政治上諸 種製度之孰好孰不好,則更非理智對於各方情形具有切實的研究不能決定。 儒傢書中,每說“時中”,蓋以“中”為隨時而異。如此則理智尤必須對於 “時”有精確的知識,方能使我們知道如何為“中”。理智在人生之地位及 其功用,在引導諸欲,一方麵使其能得到滿足,一方麵使其不互相衝突。理 智無力,欲則無限。 梁漱溟先生近來提倡孔傢哲學。孔子也講中和,不過梁先生說:“如是 之中或調和,都隻能由直覺去認定。到中的時候,就覺得儼然真是中,到不 調和的時候,就儼然確是不調和。這非理智的判斷,不能去追問其所以,或 認定就用理智順著往下推。若追問或推理,便都破壞柢牾講不通瞭。”“於 是我們再來看孔子從那形而上學所得的另一道理。他對這個問題,就是告訴 你最好不要操心。你的根本錯誤就在於找個道理打量計算著去走。若是打量 計算著去走,就調和也不對,不調和也不對,無論怎樣都不對;你不打量計 算著去走,就通通對瞭。人自然會走對的路,原不需你操心打量的。遇事他 便當下隨感而應,這隨感而應,通是對的。要於此外求對,是沒有的。”“ 孔傢本是贊美生活的,所有飲食男女本能的情欲,都齣於自然流行,並不排 斥,若能順理得中,生機活潑,更非常之好的;所怕理智齣來分彆一個物我 ,而打量計較,以至直覺退位,成瞭不仁。”所有飲食男女本能的情欲,都 齣於自然流行,若能順理得中,生機活潑,更非常之好,正是本文所主張者 。其與梁先生所說不同之點,即在本文以為中和是“理智的判斷”之結果, 而梁先生則以為“隻能由直覺去認定”。 關於梁先生所說,有兩個問題:(一)梁先生所說,果是不是孔子所說。 (二)梁先生所說,實際上果對不對。我們現在既非講中國哲學史,故可專就 第二問題,加以討論。梁先生所以主張直覺能認定中和者,其根本的假定( 不說是孔子之根本的假定者,因第一問題,未曾解決,故未可即歸孔子)是 :宇宙大化“是不斷地往前流,往前變化;又調和與不調和不能分開,無處 無時不是調和,亦無處無時不是不調和者”。“我們人的生活更是流行之體 ,他自然走他那最對,最妥帖,最適當的路。他那遇事而感而應,就是個變 化。這個變化自要得中,自要調和,所以其所應無不恰好。所以儒傢說‘天 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隻要你率性就好瞭。”這就是梁先生主張直覺生 活的理論。直覺不會錯的。以人之生活,自然走最對的路,而直覺又是其自 然的、直接的錶現故。我以為人是要走那“最對,最妥帖,最適當的路”。 “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都是因為要走那條路。但是必待於他們去憂 去勞,即足見人不能“自然”走那條路。梁先生以為人之所以不自然走那條 路者,由於人“打量計算著走”,不憑直覺。但姑即假定“打量計算著走” 為不對,但自“無始以來”,人既多“打量計算著走”,即又足以證明人不 能“自然”走那最對的路。人既不能“自然”走那最對的路,我們何以敢斷 定其“所應無不恰妒昵?梁先生必以為人之所以“打量計算著走”者,因為 人不憑直覺;不過梁先生所謂直覺之存在,正賴人之自然走最對的路為大前 提。若大前提非事實——無論其因何而非事實——則斷案之非事實,亦即隨 之瞭。 假使我們都如小說上所說的神仙,想要什麼立時就有什麼,諸欲既能隨 時滿足而又不相衝突,則當下即是美滿人生,當然可專憑直覺,但其時也就 無人談起直覺瞭。但無論若何樂觀的人,他總不能說我們現在的人生,就是 這樣美滿。諸欲不易滿足而又互相衝突,已如上述。即世界誌士仁人所提倡 之人生方法,亦五光十色,令人目眩。於此而有種種人生問題,於此而欲解 決此種問題,若不依理智,將何依呢?即梁先生於諸種人生態度之中選齣直 覺,以為我們行為之指導者,但其所以選齣直覺者,仍是理智研究之結果, 一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仍是理智之産物。姑即認直覺生活之果可貴,但 吾人所以知直覺可貴,理智之可賤者,仍是理智。吾人或選理智,以解決人 生問題;或選直覺,以解決人生問題。所選雖不同,而選者則一——同是理 智。由此則可知理智在人生之地位瞭。 梁先生說:“一般人總要推尋定理,若照他那意思看,孔傢所謂‘釣而 不網,弋不射宿’,‘君子遠庖廚’,未免不通。既要釣何如網,既不網也 就莫釣,既要弋就射宿,既不射宿也就莫弋,既不忍食肉就不要殺生,既殺 生又何必遠庖廚。”我以為即不必訴於直覺,也不見得此種辦法不通。我們 對於牛羊,一方麵“憫其無罪而就死地”,而不欲殺之,一方麵要食其肉而 欲殺之。兩方衝突,故有此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之辦法以調和之。“君 王掩麵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和流”,唐明皇何必掩麵(姑假定他真會掩麵)? 掩麵又何救於太真之死?但他不願見其死,故佯若不見。據近來析心術派的 心理學講,人自己哄自己之事甚多,因人生不少不如意事,若再不自己哄自 己,使不能滿足之欲,得以發泄,則人生真要“凶多吉少”瞭。P9-12
前言/序言
馮友蘭隨筆:理想人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