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曾毅 等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9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3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80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于2008年12月20日召开了“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这次研讨会邀请了经济、人口、社会、健康、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北京大学等京津高校与科研机构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以及京津以外少数特邀代表参会。为了更好地发挥这次会议研讨重要成果的学术和社会效益,同时在中国进入低生育率新时期以后,应对人口和经济发展严峻挑战进程中,留下应有的历史记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签署邀请信,曾毅教授协调,这次大会的发言人和评论人及其助手或合作者应邀成为《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作者,他们是(按所著章节顺序排序):郭志刚,蔡泳,卢锋,左学金,杨晓萍,蔡昉,李玲,陈秋霖,江字,风笑天,赵耀辉,翟振武,陈卫,李秀彬,辛良杰,李子君,王丰,顾宝昌,叶廷芳,姚洋,胡鞍钢,曾毅,周其仁。

内容简介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在中国进入低生育率新时期以后,应对人口和经济发展严峻挑战和机遇正面临的以下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数据分析:(1)我国当前生育水平到底有多低?其成因机制是什么?今后变动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2)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和构建老龄健康友好型社会? (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是怎样的? (4)在当前和未来的低生育率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增长和粮食、土地利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独生子女教育存在哪些问题?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少子化? (6)继续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或正面影响?如果将现行生育政策逐步平稳放宽为在适当晚育间隔前提下普遍允许生育二个孩子,是否会造成人口失控?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的产物,该论坛得到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重点项目(批准号:70533010)的科研活动之一,《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部分作者胡鞍钢、李玲、陈秋霖、郭志刚和曾毅与《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研究受这一重点项目的资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我国低生育水平现状及其成因机制
第一章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国际的经验和江浙的比较
特邀评论 低生育水平下对人口政策的反思

第二部分 宏观和微观人口经济背景
第三章 我国人口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与生育控制政策
第四章 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 现行生育政策背景下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特邀评论 生育政策、劳动就业、人口老化和经济发展

第三部分 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回顾
第八章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土地人口承载力
特邀评论 世界人口的第二次转变与新马尔萨斯论的破产

第四部分 关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讨论
第九章 七年之旅——中国生育政策研究(2001-2008)
第十章 不应以沉重的“软代价”换取超低生育率的“硬指标”——从人文科学眼光看我国现行生育政策
第十一章 有计划地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从纽约的复苏想到的
第十二章 关于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的看法
第十三章 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看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
特邀评论 吸取“滞后”的历史教训,从长远考虑人口政策的适时调整
结束语
附录一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代表名单
附录二 与本次论坛相关的部分新闻报道

精彩书摘

  由于人口过多,我们的自然资源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尽吗?西蒙的回答也是否定的。他认为,通常我们只看到资源使用的一面,而没有看到需求可以引导我们创造资源的一面,比如植树造林、开发新油田、发明从油页岩中提炼石油的方法、发现替代能源、发现营养物的替代品等。很明显,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代都享有更多的可用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种部分地由人口增长所引起的开发过程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继续下去。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的时候,人们就会努力去寻找新的资源,而这些就是煤、石油等资源被发现和利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科学和技术确实能继续帮我们解决将来的资源问题吗?西蒙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对此产生怀疑。人们必须根据过去预测未来,人类过去漫长的历史连续表明,人们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相信这一点,而要坚持认为我们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或者正处于科学发现历史进程中一个突然不连贯的时期呢?正是由于不相信人们在创造自然资源方面有其历史的连贯性,导致了人们对未来的恐惧。
  由于双方观点截然对立,谁也说服不了谁,1980年,在一批记者的怂恿下,双方的代表人物举行了一场看似滑稽、实则意义重大的打赌——关于地球资源的打赌。
  打赌的一方是斯坦福大学的生态学家保尔·额尔利奇。自他1968年出版《人口炸弹》一书后蜚声世界,该书已售出200万本之多。除了在斯坦福大学执教外,他还四处讲学,并频频在美国的《今日》电视节目上露面。他是悲观主义学派的代表。

前言/序言

  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经济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以来,研习者日众,影响日远,已经蔚然成为社会学科中的显学。经济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和任何其他社会学科的理论一样,经济理论来自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创新;经济学的理论也必须不断经受各种过去的和新发生的现实经济现象的检验,才能去芜存菁,知道何者可以暂时被接受、何者应该存疑或是被摒弃。从上述角度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对当前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挑战:不管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明晰产权、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资源配置和流通领域的双轨制,这些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伴随的问题,有不少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所不曾预料到,也难以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现象。但是任何经济现象背后总有产生这个现象的逻辑,对于不能用现有的经济理论解释的现象总可以构建新的理论来解释。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给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金矿。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很好,送货也快!总之不错!~~

评分

正是要读的书,正版,很好

评分

对了解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很有启示的一本书。

评分

正是要读的书,正版,很好

评分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评分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评分

包装很漂亮,书只看了一点点

评分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评分

  北京大学国家G发M展研C究院于2008K年1L2N月20日召开H了“低生X育Y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