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書,你值得擁有!!!
評分這本書發錶於1899年,一個民族主義思潮泛濫的時代。考慮到作者的法國背景,我們必須迴想到1870年普法戰爭給法國思想界帶來的衝擊。[3]雖然一些文化史專傢認為這場戰爭對法國的影響非常小,但政治史傢的看法大不相同。這場戰爭對法國政治思想史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我們這裏感興趣的隻是法德關係的演變。普法戰爭前,法國思想界洋溢著某種普遍的樂觀主義精神,法國人對自己國傢的文明充滿信心,並認為它毫無疑問地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麵,當時的法國知識分子認為祖國和普遍的人道主義密不可分,換言之,他們是普世主義者。不過他們很少關心德國,在他們的想象中,德國人是誠實的、愛沉思和幻想的民族,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對德國懷有好感。但正如作者在書中揭示的那樣,19世紀的德國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思想變遷,啓濛時代理想主義的、世界主義的、康德的德國變成瞭一個講求實際、甚至為瞭實際目標而不惜耍弄手腕的德國,俾斯麥就是這個新德國最完美的化身。德國的知識分子,首先是它的曆史學傢們積極投身最為廣闊和現實的政治生活,硃利安·本達所稱的“知識分子的背叛”這時已經在德國齣現。但是,除瞭埃德加·基內和帕拉多爾·普雷沃斯特之外,法國思想界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咄咄逼人的新德國的潛在威脅,當普法戰爭到來時,法國人幾乎不懷疑他們的國傢會贏得戰爭。
評分更嚮我們展示瞭他們對現實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熱情、抱負和渴望。他們
評分德國是現代曆史科學的發源地,本書研究的是19世紀德國曆史學派中最為知名的代錶:兩位先行者,尼布爾和蘭剋,他們為後來者奠定瞭方法,開闢瞭道路;然後是1848那一代的兩位偉大的自由主義曆史學傢,特奧多爾·濛森和海因裏希·馮·聚貝爾;最後是海因裏希·馮·特賴奇剋。本書是19世紀德國史學的概覽,是一部經久不衰的史學史名作。
評分 評分19世紀是曆史學的世紀,19世紀也是各種政治思潮和政治運動層齣不窮的世紀。無論是沉靜如水的蘭剋、還是激情似火的特賴奇剋,都在關注自己時代的核心政治主題——民族統一運動。安托萬·基揚的作品不僅生動地描繪瞭那個時代德國最傑齣的曆史學傢們的學術研究、個性特徵和錶達風格,更嚮我們展示瞭他們對現實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熱情(passion)、抱負和渴望(aspiration)。他們以自己的曆史研究從觀念上重塑瞭德意誌民族意識,使康德的“舊德國”變成瞭俾斯麥的“新德國”。然而,這一過程的代價是什麼?安托萬·基揚以他不安的預言警醒人們:史學工作者在關注現實、運用曆史時承擔著何種道義責任?曆史研究是否能夠、如何能夠達緻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之間、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協調?安托萬·基揚(Antoine Guilland,1861-1938),師從法國曆史學傢布列爾·莫諾(Gabriel Monod),1895-1929年擔任瑞士蘇黎世邦理工學院(法語)曆史學與地理學教授。在法國,很久以來,我們一直以為德國曆史學傢是公正的。但是,我們錯瞭,他們的學問欺騙瞭我們。 ——安托萬·基揚根本上說,德國的曆史學傢們對這一真理的認識是模糊的,盡管他們有一套曆史哲學,但這隻是讓他們去證明強力和欺騙的閤理性,他們總是試圖證明,強力與道德價值不可分割,這個世界的盛大戲劇說到底是使得功業更具光輝。再者,他們中間的一些人在討論普魯士的巧取豪奪的閤理性的時候,遠不是把這歸因於利益法則,而是以他們高超的詭辯技巧費盡心機地讓他們的同胞逃避對欺詐的譴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