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的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善培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老北京
  • 历史
  • 文化
  • 记忆
  • 民俗
  • 风情
  • 怀旧
  • 摄影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3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42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15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亲历京城风物,回忆市井街巷;
  饱含京腔京韵,描绘古都风华;
  了解一座城市,就从历史开始,从民俗风物开始,从市井街巷的每个剪影开始。
  老北京的回忆,描绘旧京风华,饱含京腔京韵。

内容简介

  作者张善培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七十余年来居于四九城。作者热爱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笔耕不掇,描绘自己亲历亲睹的古都风物,用平易亲切的文字记录岁月变迁,勾勒出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书中汇聚了老北京的岁时佳节、古老传说、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
  这里有上巳节、中元节、重阳节的繁华盛景,有什刹海、唐花坞的良辰美景,还有白云观、古城墙、大栅栏的风情。
  这里有戏楼书肆的风流雅趣,有蝈蝈和蛐蛐的悦耳鸣叫,还有孩子们的嬉戏欢笑。
  这里有爆肚、焦圈儿、酱肘子、蜜供的唇齿留香,有四合院里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还有胡同深巷里的门墩、鸟笼和小贩们余音袅袅的吆喝……
  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昔日繁华今何在,《老北京的记忆》帮助我们看懂今日的北京。

作者简介

  张善培,1935年生于北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自幼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看着京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欣喜之外还有些忧伤,和许多老北京一样,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这片古老的街巷胡同。
改革开放后任铁路中级法院会计主任,业余热爱文学写作,选择用手中的笔而不是相机记录下内心的感受和对北京的热爱。年轻时做单位通讯员,老年辛勤笔耕,成了习惯和乐趣,现七十余岁仍未歇笔。文章多发表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电视报》、《北京娱乐信报》上,常常被“老北京网”等有关网络转载,亦常有报社记者上门采访。

目录

005 / 一、岁时佳节
005 / 立春的习俗
010 / 春分的习俗
012 / 谷雨的习俗
014 / 立夏的习俗
016 / 夏至的习俗
017 / 立秋的习俗
023 / 秋分的习俗
024 / 立冬的习俗
028 / 冬至的习俗
033 / 元旦
036 / 腊八节
037 / 正月十五元宵节
041 / 正月十九燕九节
042 / 正月廿五填仓节
045 / 二月初一中和节
046 / 二月初二龙头节
049 / 三月初三上巳节
051 / 清明节
055 / 四月初八浴佛节
057 / 五月初五端午节
061 / 六月初六洗晒节
063 / 七月初七乞巧节
067 / 七月十五中元节
071 / 八月初八走白塔
074 / 八月十五中秋节
079 / 九月初九重阳节

085 / 二、美食雅趣
085 / 老北京的“涮锅子”
087 / 蜜供与杂拌儿
090 / 消夏冰食
095 / 老北京的西瓜
097 / 三伏天的食俗
101 / 入秋尝秋鲜
106 / 砂锅居白肉
108 / 天福号酱肉
110 / 粥铺 烧饼 油炸鬼
112 / 豆汁儿 焦圈儿
113 / 糖葫芦
115 / 牛筋儿豌豆 芸豆饼 煎灌肠
116 / 四合院里的童年游戏
121 / 古城墙旁的忆旧
124 / 冬养秋虫
128 / 冰雪嬉戏
131 / 兔儿爷
134 / 鸟笼 拨浪鼓 门墩儿
140 / 旧京唐花坞
141 / 什刹海的荷花
143 / 京城何处赏月

146 / 三、历史影像
146 / 老皇历
148 / 北京的春联
151 / 灶君庙庙会
153 / 旗袍溯源
155 / 闲话扇子
158 / 天棚 鱼缸 石榴树
160 / 菜篮子 荷叶 网兜儿
162 / 老北京的冰窖与冰箱
165 / 夏日里的叫卖声
167 / 老北京的户外广告
170 / 老北京的铛铛车
171 / 老北京的戏楼
176 / 老北京的书肆

177 / 四、京城古貌
177 / 大钟寺与永乐大钟
180 / 梵宫塔影天宁寺
182 / 白云观
184 / 花儿市大街
188 / 帘子胡同与帘子
190 / 前门和前门大街
199 / 大栅栏儿 门框胡同 青云阁
204 / 宝月楼与新华门
205 / 九门之外的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
207 / 城东南角楼
208 / 高梁河与高梁桥
212 / 金水河与牛郎织女桥
213 / 先农坛和一亩三分地
214 / 八大处的“两谜”和 “四宝”
217 / 老北京的“四水为镇”

221 / 后记

前言/序言

  
《老北京的记忆》是一本旨在唤醒读者心中对那个时代独特情感的读物。它并非枯燥的历史陈述,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文化梳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故事、细节和人物,带领读者沉浸式地体验一个鲜为人知的老北京。 本书的核心在于“记忆”二字,它捕捉的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寻常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里,你会遇见挑着担子的吆喝声,那是北冰洋的雪糕,豆汁儿的醇厚,炸油条的香气;你会看到老城墙在夕阳下投下的斑驳身影,那是曾经的威严与如今的沧桑;你会听到京腔京韵的闲谈,那是胡同里阿姨们的家长里短,是老爷爷们的评书段子。 《老北京的记忆》精心选取了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场景: 烟火人间,市井风情: 书中有对老北京早市、夜市的细腻描摹。想象一下,拂晓时分,刚从郊外运来的新鲜蔬菜堆积如山,卖菜的汉子扯着嗓子吆喝,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炸酱面的酱香混合着烧饼的焦香,在空气中弥漫。还有那些穿梭于胡同里的剃头匠、磨剪子戗菜刀的老人,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吆喝,都构成了老北京最生动的画面。作者会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淳朴的热闹与生活的温度。 胡同深处,院落故事: 北京的灵魂,很大程度上藏在那些蜿蜒曲折的胡同里。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胡同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建筑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那些四合院,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你会读到关于老北京人家过节的情景,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那种阖家团圆的温馨;你会看到夏日午后,老人们摇着蒲扇,在院子里下棋、聊天,享受悠闲的时光;你也会听到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回荡在灰墙黛瓦之间。这些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连接。 技艺传承,匠心独运: 老北京是各种传统技艺的集大成者。本书将聚焦于那些逐渐消逝的手艺,比如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从敲击、填色到烧制、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还有内画鼻烟壶的精巧,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壮丽的山河;以及老字号点心铺的传承,那一口酥皮,那一份甜蜜,都是经过岁月沉淀的味道。作者会用敬佩的笔触,展现这些手艺人如何用毕生的精力去守护和传承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童年印记,纯真年代: 对于很多人来说,老北京代表着一段纯真的童年。本书会重现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游戏:跳房子、滚铁环、放风筝、掏鸟窝。那些简陋却充满乐趣的玩具,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小伙伴之间的友情,都会被细腻地捕捉。你或许会想起自己也曾拥有过类似的童年,对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产生强烈的共鸣。 时代变迁,淡淡乡愁: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怀旧,它也触及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看着高楼拔地而起,看着昔日熟悉的街景被高科技取代,作者会用一种温和而略带感伤的笔调,记录下那些无法挽回的改变。这份乡愁,不只是对过去的眷恋,更是对当下生活的审视和思考。那些曾经的记忆,在对照当下时,显得尤为珍贵。 《老北京的记忆》致力于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触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记忆片段,让读者重新认识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北京,感受那种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与历史和自我的深度交流。阅读这本书,就如同翻阅一本泛黄的相册,每一页都饱含着故事,每一帧都定格着情感。它让你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品味那份属于老北京的,独一无二的滋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北京的记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与这座城市的深情相拥。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充满了敬畏,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亲切感,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我的心田,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的老北京。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点滴,那些在胡同里、在四合院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身影。我尤其喜欢书里对那些消失的传统节日习俗的描绘,比如春节时的各种仪式,元宵节时的灯会,端午节时的粽子,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热闹的场景,听到了那些欢快的笑声,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年味。书中的老照片,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能够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它们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个鲜活的老北京形象。我曾在阅读时,将书中的文字与照片反复对照,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他用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动容的北京生活画卷。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秋日午后,金黄的银杏叶飘落,老人们坐在院子里品茶赏叶的场景,那种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让我沉醉其中。

评分

翻开《老北京的记忆》,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到那个尘土飞扬、人声鼎沸的年代。刚开始读,我还有些犹豫,毕竟北京城的变化太大了,我怕书里描绘的场景对我这个新北京人来说会过于陌生。然而,随着文字的展开,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或陈年旧事,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充满温情的方式,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时光的盒子,里面装满了孩童时的笑声、市井的吆喝、京腔京韵的对话。我能清晰地“闻到”炸酱面的香味,仿佛能“听见”人力车夫的鞭子在空中划过的声音。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尤其令人赞叹,比如对胡同里石榴树开花的描绘,对四合院里阳光洒在地上的光影变化,甚至是邻里之间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关于中秋节的描写,月光下,孩子们提着灯笼在胡同里奔跑,大人们在院子里摆上月饼和瓜果,那种祥和、温馨的氛围,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我这个从未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幸福与满足。书里的老物件,比如磨刀的师傅、修鞋的老汉、卖糖葫芦的挑担,都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不仅仅是时代的符号,更是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些夏日的午后,人们摇着蒲扇,坐在大槐树下乘凉,闲聊家常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老北京”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符号。

评分

初读《老北京的记忆》,我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态,想要了解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过去。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历史的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人物侧写,将我带入那个久远的年代。我尤其被书里对普通市民生活的描写所打动,那些在胡同里穿梭的身影,那些在市井中讨生活的笑脸,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朴实而又坚韧的力量。我喜欢作者对于那些消失的技艺和行业的记录,比如掏粪的、修表的、卖凉果的,这些曾经是北京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却鲜少为人知。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勤劳的身影,听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书中的一些老照片,虽然模糊,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们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老北京形象。我曾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手捧此书,坐在窗边,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景象,内心却沉浸在书里那份宁静与祥和之中。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没有高楼林立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加缓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这种对比,让我对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细节的描绘,比如雨后泥土的芬芳,黄昏时分炊烟升起的美景,还有孩子们在胡同里追逐嬉戏的欢笑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构成了老北京最真实、最动人的记忆。

评分

翻开《老北京的记忆》,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的隧道,里面充满了儿时的回忆和久远的景象。我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人,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本书,则用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感情的方式,将我带入了这个我一直向往的世界。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史实罗列,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鲜活的描绘,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胡同文化、传统风俗,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那些消失的景象的记录,比如那些如今已难觅踪影的传统老字号,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老建筑,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市井风情。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夏天傍晚,孩子们在胡同里捉迷藏,大人们在院子里乘凉,那种悠闲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心生向往。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他用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动容的北京生活画卷。我曾在阅读时,手捧此书,在窗边静静阅读,窗外的现代都市的喧嚣,与书里的宁静祥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老北京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怀念那个逝去的黄金时代。

评分

拿到《老北京的记忆》这本书,我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温情和生活气息。他用生动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个我从未亲身经历过的老北京。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胡同生活、四合院日常的描写所打动。那些搬着板凳在院子里乘凉的老人,那些在胡同里追逐打闹的孩子,那些邻里之间热情的问候,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而又美好的生活氛围。书中的一些老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却充满了历史的质感,它们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老北京形象。我曾在阅读时,反复端详那些照片,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的细节。作者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历史的沧桑,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语调,记录下那些被岁月冲刷得几乎模糊不清的生活片段。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夏天傍晚,家家户户升起炊烟,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耍的场景,那种宁静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画面,让我心生向往。这本书让我明白,老北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生活本身,是那些普通而又动人的故事。

评分

《老北京的记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回归。我并非土生土长在北京,但这座城市古老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本书,则用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感情的方式,将我带入了这个我一直向往的世界。作者的笔触,不像那些历史著作那样严谨而枯燥,而是充满了温情与人情味。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鲜活的描绘,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胡同文化、传统风俗,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那些消失的景象的记录,比如那些如今已难觅踪影的传统老字号,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老建筑,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市井风情。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春节时,北京城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那种喜庆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作者的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他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我曾在一个下雨的午后,手捧此书,在窗边静静阅读,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书里的文字却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阳光灿烂的年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老北京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

我拿到《老北京的记忆》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丝期待和一丝忐忑的。期待的是能够一窥老北京的真容,忐忑的是,我担心书中描绘的场景会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触及。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所有的疑虑都被打消了。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轻易地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之门。我被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些熟悉的胡同,那些古老的四合院,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街市,都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过来。我尤其喜欢书里对童年生活的描绘,孩子们在胡同里捉迷藏,在瓦片上追逐蝴蝶,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让我怀念起自己曾经的童年时光。书中的老照片,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依然能够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曾在阅读时,停下来仔细端详每一张照片,试图从中找到更多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历史的沧桑,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又充满温情的笔触,记录下那些普通人家的生活点滴。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一家小小的杂货铺,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街坊邻居,孩子们拿着零花钱在这里挑选糖果。这种温馨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而又美好的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生活片段组成的。

评分

《老北京的记忆》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淡雅,但细品之下,却能品味出无穷的回甘。我并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自小就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老北京的无限遐想。作者并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平凡的街头巷尾,那些被岁月冲刷得几乎模糊不清的生活片段。我喜欢作者对那些消失的市井百态的细致描绘,比如那些在街头巷尾吟唱的曲艺人,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小贩,那些曾经是北京城市中最生动的风景。书中的一些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闻到”炸酱面在锅里翻滚的香气,能够“听到”京剧在四合院里回荡的唱腔,能够“看到”冬日里,人们在胡同口生起的炉火。我尤其对书里对老北京节日气氛的描绘印象深刻,春节时的鞭炮声,元宵节时的花灯,端午节时的龙舟,都充满了浓厚的传统韵味。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我曾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手捧此书,在窗边细细品读,窗外是现代都市的霓虹闪烁,书里却是旧时北京的静谧祥和,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老北京的记忆》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作者以一种充满感情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书里描绘的场景,从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到幽深的小胡同,从庄严的皇城根下到热闹的市井街巷,都栩栩如生,仿佛近在眼前。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那些消失的景象的描绘,比如那些如今已难觅踪影的传统老字号,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老建筑,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市井风情。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北海公园的冰灯,在寒冬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引来无数游人驻足。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简单的幸福,在今天的社会中,似乎已经变得稀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文字,将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我曾反复阅读书中的某些段落,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细节,比如街头巷尾的吆喝声,人们的穿着打扮,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老北京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地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怀念那个逝去的黄金时代。

评分

初读《老北京的记忆》,我被书中那份浓浓的人情味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胡同里、在四合院里,辛勤劳作、安然生活的普通北京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消失的传统手艺的记录,比如捏面人、吹糖人、修旧家具,这些曾经是北京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景象,如今却已成为珍贵的记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匠人们专注的神情,听到了他们手起刀落的清脆声响,感受到了他们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书中的老照片,尽管年代久远,却依然能够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我曾在阅读时,将书中的文字与照片反复对照,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画面感,他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北京生活画卷。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关于夏日午后,老人们坐在树荫下摇着扇子,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的场景,那种悠闲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心生向往。这本书让我明白,老北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生活本身,是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温情的故事。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怀念那个逝去的年代。

评分

本来给小孩买的,但是好像不适合给孩子看。但是我倒是看得不错,了解北京的一些历史

评分

我在北京生北京长大的

评分

我在北京生北京长大的

评分

看目录,让人想起《燕京岁时记》。张善培先生充满感情的回忆,把读者带到了老北京最后的辉煌时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不错,京东信的过 不错,京东信的过

评分

送货超快,书很合意。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非常喜欢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老北京的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