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我们如何思维 | 
| 作者: | 约翰·杜威 | 
| 市场价: | 36.00 | 
| ISBN号: | 9787516620618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本书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 本书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全书共三部分: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说明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象与抽象思维、经验与科学思维等方法;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讨论了如何从活动、语言、观察、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 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思维的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 
| 目录 | |
| 第yi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 第yi章:什么是思维//3 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17 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33 第四章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51 第五章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62 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 第六章完整思维行为的分析//77 第七章系统推理:归纳和演绎//88 第八章判断:对事实的解释//111 第九章意义:或概念和理解//129 第十章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49 第十一章经验思维和科学思维//159 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 第十二章:活动和思维训练//175 第十三章:语言和思维工具//191 第十四章:观察和思维训练知识//212 第十五章:讲课和思维训练//228 第十六章:一般性的结论//241 附录杜威小传//255 | 
初读此书,我被作者那如潺潺流水般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理论阐述得生动有趣,仿佛正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壁炉边促膝长谈。作者的用词考究,但绝不故作高深,而是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复杂的概念轮廓。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日常生活的片段来解释抽象的哲学或心理学概念,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迷雾中突然出现了一束强光,照亮了原本混沌的路径。这种行文的韵律感,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措辞或转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触感和翻页时的沙沙声,让人瞬间沉浸到阅读的氛围里。封面那一抹深邃的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智慧的气息,仿佛预示着里面蕴藏着非同寻常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面对略显深奥的章节,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整个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与文字的温柔对话。那种被精心呵护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那些老旧的、用珍贵纸张印刷的典籍,但内容却是如此现代和贴合我们当下的困惑。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行为的致敬,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慢下来、专注于思考的实体媒介。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都像是在启动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对我日常“信息处理”模式的重塑。坦白说,在阅读它之前,我习惯性地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快速、表层的判断。但作者提供的视角,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是如何“接收”并“加工”这些信息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维习惯中的盲点和捷径。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解构那些潜意识驱动的反应,去追溯一个念头产生的源头。这种内省的过程是痛苦但也极其充实的,它揭示了我们许多看似“自然”的思考路径,实则充满了偏见和非理性的残留物。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面对新闻、观点甚至日常琐事时,都多了一层审慎的过滤网,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提升了决策质量的体验。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影响力,那可能是“持久的回响”。许多读完后会让人产生“啊,原来如此”的瞬间,但这本书不同,它的影响是渐进且持续的。即便是合上书本,离开阅读的场景很久之后,书中的某些观点和提问方式仍然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提供一个全新的参照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强大的“提问工具箱”。我发现自己开始在社交场合、工作会议中,运用书中强调的某些辨析技巧,去挑战那些被默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这种潜移默化中改变思维工具箱的能力,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不断实践的“思维工具手册”。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内在逻辑结构的严密与宏大叙事下的细节把控。通篇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次思维的“高强度拉伸训练”。作者并非只是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理论体系。每一章的论证都像是精密仪器中的一个齿轮,紧密地咬合着上下章节,共同驱动着最终结论的达成。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如此宏大的框架下,作者依然没有忽略掉那些微妙的个体差异和潜在的例外情况。他对“灰色地带”的探讨尤其深入,承认了思维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使得整本书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意义,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这种结构美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通俗读物,具备了某种经典的潜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