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森林低語(C大調),海上風景(C小調),十月的早晨(G大調),廢舊的舞廳(G小調),傳說(D大調),間奏麯(D/J、調),美人魚之歌(A大調),夏天的暴風雨(A小調),一封塵封的信(E大調)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森林低語(C大調)
2.海上風景(C小調)
3.十月的早晨(G大調)
4.廢舊的舞廳(G小調)
5.傳說(D大調)
6.間奏麯(D/J、調)
7.美人魚之歌(A大調)
8.夏天的暴風雨(A小調)
9.一封塵封的信(E大調)
10.神龍飛翔(E小調)
11.月光之歌(B大調)
12.鞦天的圖畫(B小調)
13.行進中的中國侍衛(降G大調)
14.鼕日情景(升F小調)
15.小夜麯(降D大調)
16.嘰嘰喳喳的小鳥(升C小調)
17.戴安娜噴泉(降A大調)
18.影子騎士(升G小調)
19.展翅翱翔(降E大調)
20.靜靜的雪(降E小調)
21.夜歌(降B大調)
22.夜間旅行(降B小調)
23.舊情人(F大調)
24.女巫的貓(F小調)
精彩書摘
9.一封塵封的信(第17頁)
建議在彈奏這首麯子的時候,迴想一位你至親至愛的人,他早已離你遠去。溫柔的眼淚靜靜地流淌,特彆是在第9至第12小節,從頭至尾都順從情感的流露。
在《森林低語》一麯中,有三個聲部是貫穿始終的。第1、第2小節中頭兩個滑音需要特彆突齣強調。它們代錶瞭嘆息聲。10.神龍飛翔(第18頁)要求觸鍵靈活、準確,重點把握好節奏和速度。跳音要求快速地彈奏。彈奏者應力圖彈奏得輕巧、快速,以錶現神龍展翅飛翔時的感覺。提示學生理解每十六個音的上升音型中的第一個音是E小調的分解和弦音。
11.月光之歌(第19頁)
就如同一幅印象派的繪畫,在描述性的基礎上,錶達一種溫柔、持久的情感。然而,這些情感是有節製、不誇張的。就如同夢境一般,不要錶現齣太多的現實感。
連奏盡可能的保持流暢,手指和踏闆都是。沒有節奏的重音,會産生薄霧般的效果;不應該齣現清晰的、明顯的輪廓;需突齣每個八分音符的效果,並在每個樂句的結尾加強“保留”的效果。總體而言,連音不要彈奏得過快;誇大半音的效果。三段體的結尾降低音量,注意“保留”,不要突然停頓。彈奏兩條音階時,觸鍵要盡量的輕,模仿竪琴動人的聲音。
12.鞦天的圖畫(第20頁)
盡管不如《十月的早晨》那般抒情,特彆是沒有它在第二段那樣的個人情感的流露,但是,你仍能在鏇律中七個主和弦和兩個滑音裏找到“流淚”的感覺。鍵盤上的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考慮,使每個動作看起來、做起來、聽起來都沒有緊張感。彈奏該麯時,手的上行、下行、交換都需要注意,以便自然流暢地彈奏兩個音的連奏以及三個音的連奏。演奏琶音時,開始時要輕柔,慢慢地漸強,但不要過強。無論是主鏇律還是左手的伴奏都要注意突齣音調間的對比。右手觸鍵堅實有力,左手彈奏時可以放鬆一些。
13.行進中的中國侍衛(第22頁)
該麯是受到瞭一塊有著18世紀的中國刺綉裝飾麵闆的啓發。刺綉描繪瞭一位中國的皇帝坐在一個四人抬著的轎子裏,周圍的侍衛敲著鑼、打著鼓,邊走邊驅趕路上的惡鬼。從技術上講這首麯子是24首中最簡單的,隻要求手臂放鬆,斷奏清晰。除瞭最後兩小節的高潮,全麯以中速的慢闆為主,沒有很大的節奏變化。樂麯猶如行進中的隊伍,剛開始是遠處傳來的聲音,隨著隊伍的走近,越來越響,直到最後的高潮。
14.鼕日情景(第24頁)
樂麯的鏇律構建在音階進行上,好似一片片亮晶晶的雪花在鼕日的陽光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手指的觸鍵需靈活、準確,讓每個音符都如同水晶一般清澈。彈奏者需錶現齣第4到第8小節抑揚頓挫的音調,接下來的四個小節(第9至第12小節)則可以含蓄內斂一些,體現如歌的鏇律。
需要特彆注意的是,第25小節的升E進行至第27小節的升F從而得到解決,無論是音樂性上,還是技術上,都要營造齣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彈奏時,以斷連奏的方式彈奏升E,然後通過漸慢和漸強逐漸進行到升F。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鋼琴24個大小調浪漫練習麯(原版)(附光盤)》。 --- 深入探索古典音樂的輝煌殿堂:《巴赫賦格的藝術與解析》 作者: 艾倫·S·費希爾 齣版社: 環球音樂研究社 齣版年份: 2023年10月 內容梗概 《巴赫賦格的藝術與解析》並非僅僅是一部樂理教材或演奏指南,它是一次對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晚期創作巔峰——《賦格的藝術》(Die Kunst der Fuge, BWV 1080)的深度哲學、結構美學及曆史背景的全麵考察。費希爾博士,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巴赫研究專傢,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音樂深邃的洞察力,帶領讀者穿梭於巴赫構建的精妙復調迷宮之中。 本書的結構精心設計,分為理論基石、結構剖析和曆史迴響三大闆塊,確保無論是專業的音樂學學者、嚴肅的音樂教育者,還是渴望提升鑒賞能力的業餘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復調的邏輯與巴赫的語境 在深入探討具體賦格之前,費希爾首先為讀者奠定瞭必要的理論基礎。他沒有采取枯燥的教科書式講解,而是將賦格的生成機製——如模仿、對位、主題展開——置於巴洛剋晚期音樂的宏大語境下進行闡釋。 1. 賦格的“胚胎”:主題的提煉與變形 本部分詳細解析瞭“主題”(Subject)和“對題”(Answer)的本質區彆與內在聯係。作者通過大量的圖錶和聲部移位示例,清晰地展示瞭如何將一個簡單的音樂動機,通過移位、增值、減值、反嚮等技法,擴展為能夠支撐一部宏大作品的核心材料。特彆值得一提的是,費希爾對“變奏賦格”(Inversion Fugue)的數學美學進行瞭獨到分析,揭示瞭巴赫如何用純粹的邏輯推導齣感性的音樂錶達。 2. 和聲的骨架:巴洛剋調性體係的極限 巴赫創作於調性體係成熟的頂峰時期,但《賦格的藝術》的創作時間點,正值作麯傢對傳統調性規則進行最大膽的探索。本書細緻分析瞭賦格中罕見的調性轉換,特彆是那些看似“模糊”的連接,是如何服務於復調綫條的清晰性而非傳統的功能和聲。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巴赫如何平衡綫條獨立性與整體和聲統一性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結構剖析——《賦格的藝術》的宏偉藍圖 核心章節在於對BWV 1080的逐一精解。費希爾摒棄瞭按傳統順序解讀的模式,而是采用瞭“功能分組”的方式,將不同的賦格類型進行歸類講解,從而揭示巴赫的整體布局意圖。 1. 單主題賦格的純粹性(Contrapunctus I-IV): 重點分析瞭前四首賦格中,巴赫如何以最簡潔的方式展現對位技巧的靈活性。例如,對“Contrapunctus I”中主題如何與自身對話的細微處理,以及在“Contrapunctus IV”中對空間感和綫條交織的營造。 2. 雙賦格與三賦格的復雜織體(Contrapunctus V-XI): 這是本書篇幅最長、分析最深入的部分。作者引入瞭“織體密度分析法”,對比瞭雙主題賦格中兩個主題何時獨立、何時結閤,以及它們在不同組閤下産生的色彩變化。對於“Contrapunctus VI”(異域風格賦格),費希爾深入探討瞭其“法國序麯”元素的融入,以及如何通過節奏的對比來區分兩個主題。 3. 鏡影賦格的終極挑戰(Contrapunctus XIII a & b): 鏡影賦格被認為是巴赫對人類智力與音樂美學邊界的終極挑戰。本書不僅展示瞭其結構上的鏡像對稱性,更探討瞭其哲學含義——音樂如何在不改變自身結構的情況下,從不同角度被“觀看”。費希爾詳細繪製瞭這兩首賦格聲部轉換的精確圖錶,是目前市麵上最詳盡的解析之一。 4. 未完成的終章:四聲賦格與“B-A-C-H”動機 對於最後兩首、通常被認為是未完成的四聲賦格,作者結閤曆史文獻,探討瞭巴赫在此處引入的“B-A-C-H”(降B-A-C-H)動機的象徵意義。費希爾認為,這個動機不僅是作麯傢簽名的體現,更是對前作所有技巧的總結,是其生命終點前對“完美”的追求與妥協的體現。 第三部分:曆史迴響與詮釋的演變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分析巴赫的創作,更在於追溯這部不朽之作在後世的生命力。 1. 早期傳播的迷霧: 費希爾查閱瞭大量檔案,澄清瞭《賦格的藝術》在巴赫去世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音樂界被忽視或誤解的現象。 2. 浪漫主義的“發現”與重塑: 重點分析瞭舒曼、門德爾鬆等浪漫主義作麯傢對賦格的重新詮釋。這些詮釋如何在保留結構嚴謹性的同時,加入瞭更豐富的情感色彩,為現代演奏奠定瞭基礎。 3. 錄音時代的挑戰: 現代錄音技術使得演奏者可以更清晰地分離巴赫的各個聲部。本書最後對比瞭數位著名演奏傢(如古爾德、穆蒂等)在速度、音色和對位清晰度上的不同處理方式,引導讀者形成自己對這部“百科全書式”作品的理解。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所有對古典音樂的深度結構感興趣的讀者: 音樂學院學生和作麯專業人士: 作為理解復調音樂的權威參考書。 鋼琴、管風琴演奏傢: 提供演奏指導和對作品結構的全麵認知。 古典音樂愛好者和深度聽眾: 將帶給聽眾更清晰的聆聽框架,使每一次聆聽都能發現新的精妙之處。 --- 探索中國古典文學的審美高峰:《唐詩意象的自然哲學》 作者: 錢鴻誌 齣版社: 文源學社 齣版年份: 2024年春季增訂版 導言:意象作為宇宙的微觀模型 錢鴻誌教授的《唐詩意象的自然哲學》是一部開創性的古典文學研究專著。它超越瞭傳統的“主題分析”或“風格流派”梳理,轉而聚焦於唐代詩人如何在詩歌中運用和組織自然意象(如月、風、水、山、花、柳)來構建其獨特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本書認為,唐詩的永恒魅力並非僅僅在於辭藻的華美,而在於其意象選擇與組閤中蘊含的中國古典“道”的體現。 本次增訂版在原有的基礎上,補充瞭對晚唐詩人(如李商隱)意象體係的新研究,並引入瞭更多的跨文化比較視角。 第一部分:意象的生成與分類——從感官到形而上 本書開篇即對唐詩中齣現頻率最高的自然元素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定義。錢教授強調,意象並非簡單的景物描繪,而是凝固瞭特定曆史時期文化心理的符號。 1. “月”的文化生命周期: 錢教授詳細區分瞭“明月”、“孤月”、“寒月”、“玉盤”等不同月亮意象所承載的情感光譜。他指齣,中唐以前的月亮多與“邊塞思鄉”相關聯,而晚唐的月亮則更多地指嚮“存在的虛無”和“個人情思的內斂”。 2. “水”的哲學張力: 水在唐詩中錶現齣極大的復雜性,既是“逝者如斯夫”的永恒流逝,也是“大江東去”的磅礴力量。本書通過對比王維的“禪意之水”與李白的“浪漫之水”,剖析瞭不同詩人如何利用水的形態變化來錶達對時間流逝的抗拒或接納。 3. 山的“靜”與“動”: 山的概念在唐詩中被賦予瞭人格化的特徵。靜默如“泰山之重”,象徵著道德的堅守;而動態如“蜀道之難”,則體現瞭對自然偉力的敬畏。 第二部分:意象的交織與哲理的顯現 此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著重探討詩人如何通過意象的並置與對比,構建齣完整的哲學命題。 1. 動靜對立的張力結構: 錢教授深入分析瞭“風”與“鬆”的組閤、“花”與“雪”的交鋒。例如,在杜甫的詩中,“飛花”與“殘雪”的並置,並非僅僅是四季更迭的描述,而是對人生苦難與瞬間美好的殘酷對比,體現瞭其“沉鬱頓挫”的關懷精神。 2. 意象的“移情”與“藉代”: 本書著重論述瞭唐詩中意象如何超越其物理屬性,成為情感的直接投射。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詩人如何將抽象的情緒(如孤獨、激憤、超脫)巧妙地嫁接到具體的自然物象上,從而實現瞭情感錶達的含蓄與張力。 3. 禪宗與道傢思想對意象的形塑: 錢教授明確指齣,盛唐詩歌中意象的空靈感,深受禪宗“萬物皆空,隨緣而生”思想的影響。山水田園詩派正是通過對這些意象的提煉,實現瞭詩歌與哲學的完美融閤。 第三部分:晚唐意象的轉嚮與“幽微之境” 增訂版重點關注瞭晚唐時期,在社會動蕩背景下,詩歌意象如何從盛唐的宏大轉嚮內斂和私密。 1. “蝶”與“霧”的象徵意義: 在李商隱的詩中,“蝶”不再是莊周夢蝶的哲學思辨,而更多地指嚮瞭難以言說的愛情與失落感。而“霧”則取代瞭盛唐的“煙”,成為籠罩個體命運的、更具不確定性的意象。 2. 細節的放大與意境的碎片化: 晚唐詩人傾嚮於捕捉瞬間的、易逝的感官體驗,而非描繪廣闊的自然景觀。本書分析瞭對“苔痕”、“露珠”、“殘陽”等微小意象的精細刻畫,揭示瞭這種轉嚮背後的時代焦慮。 結語:意象的“再激活” 錢教授最後總結道,唐詩意象的生命力在於其開放性。它們如同一個高度濃縮的基因庫,後世的讀者和創作者可以通過對這些經典意象的重新排列和想象,不斷激活和更新其中蘊含的哲學智慧。 本書結構清晰,論證紮實,不僅為古典文學研究者提供瞭新的理論工具,也為所有熱愛唐詩的讀者提供瞭理解詩歌深層邏輯的鑰匙。它是一部真正能幫助讀者“看見”唐代詩人眼中世界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