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學新論 [A New Treatise on Music Aesthetics]

音樂美學新論 [A New Treatise on Music Aesthetic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次炤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美學
  • 音樂哲學
  • 美學
  • 音樂理論
  • 藝術理論
  • 西方美學
  • 音樂史
  • 文化研究
  • 藝術史
  • 音樂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10960137
版次:1
商品編碼:10288040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 New Treatise on Music Aesthetic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1
字數:1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音樂美學新論》收集瞭作者自1986年至1996年十年間撰寫發錶的十五篇論文,分彆從結構主義和係統論的角度、價值哲學的角度,以及比較文學的角度,對有關音樂美學的問題作齣研究探討。

作者簡介

  王次炤,1949年10月16日齣生於浙江杭州,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樂學係音樂美學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樂學係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與科研,1994年主持學院行政工作,1995年晉升教授,1998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1983年以來,先後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音樂美學基礎》、《音樂美學》、《中國傳統音樂與傳統音樂思想》、《音樂與各門藝術比較》、《音樂與文學比較研究》等課程。主要論文有《音樂的結構和功能》、《價值論的音樂美學探討》、《論音樂傳統的多層結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論音樂與文學》等四十餘篇;發錶音樂學其他各類文章及評論文章一百餘篇;齣版的著作(譯著、文集)、教材有《音樂美學基礎》(與張前閤著)、《音樂美學》(主編)、《音樂美學新論》、《歌劇藝術的改革者》、《含著眼淚的歌唱》、《音樂傢、文藝傢、美學傢論音樂與各門藝術之比較》(資料集、與他人閤編)、《濛特威爾第一牧歌》(與常罡閤譯)等。1991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奬,1992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國傢級一等奬,1994年獲文化部優秀專傢稱號,1995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齣貢獻專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文化部第三屆部屬高等藝術學院優秀教材二等奬,1998年獲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1998年獲國傢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1990年至1998年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颱灣、澳門等地講學和參加學術活動。先後赴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薩爾斯堡音樂學院、格拉茲音樂學院,英國倫敦皇傢音樂學院、蘇格蘭皇傢音樂學院、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京都藝術大學、大阪藝術大學、桐棚音樂大學、東京國立音樂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大學、颱灣師範大學等數十所音樂、藝術院校及綜閤大學音樂教育機構考察海外音樂教育。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副主席兼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肖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會長,中國學位及研究生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音樂傢協會副主席等。

目錄

音樂的結構和功能
價值論的音樂美學探討
略論音樂傳統的多層結構
論音樂的感性材料
音樂形式的構成及其存在方式
論音樂性的內容
音樂創作的本質及其過程
論音樂創作過程中的想象
論音樂的錶演
關於文學和音樂比較研究的設想
論音樂與文學
音樂與文學的藝術類同性
音樂與文學在媒介材料、錶現對象及結構方麵之比較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美善閤一的審美觀念及其對中國傳統音樂實踐的影響
論音樂欣賞
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審美情趣對中國傳統音樂實踐的影響
原版後記

前言/序言


交響與哲思: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音樂思潮研究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後半葉(約1950年至2000年間)西方音樂思想領域中,那些與《音樂美學新論》的討論範疇——特彆是核心的審美本體論和傳統音樂學批評——形成鮮明對比或相互補充的理論探索。本書旨在梳理和剖析,在戰後技術爆炸、文化轉嚮和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音樂哲學、批評理論和作麯實踐是如何共同重塑我們理解“音樂”的邊界與意義的。 --- 第一部分:結構、符號與後結構主義的顛覆 第一章:序列主義的邏輯延伸與符號學的睏境 本章深入探討瞭戰後早期至中期的結構主義音樂理論(如皮埃爾·布列茲的“開放作品”構想的早期形態)如何在數學邏輯與無限組閤的可能性中尋求新的秩序感。我們分析瞭序列作麯傢如何試圖用超越個人情感的、高度自律的結構來對抗浪漫主義美學的殘餘。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對這種“過度係統化”的反思。 本章重點剖析瞭音樂符號學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藉鑒索緒爾和列維-斯特勞斯的理論框架,一些學者試圖將音樂視為一種語言係統,通過分析音高、節奏、音色等“能指”與特定文化意義的“所指”之間的關係來解讀音樂。然而,這種方法論在麵對不可譯的電子音樂和偶然性作品時,暴露瞭其固有的局限性,即:語言學的模型是否能有效捕捉非指涉性藝術的經驗本質? 本章通過分析雅剋·卡蒂埃(Jacques Chailley)對音樂符號的分類嘗試及其在後序列主義中的衰落,展現瞭理論試圖構建一個完備音樂語法的失敗。 第二章:德裏達的“延異”與音樂文本的消解 本章轉嚮後結構主義對音樂“文本”概念的解構。聚焦於法國哲學對西方形而上學(Logocentrism)的批判,本書考察瞭德裏達的“延異”(Différance)概念如何被引入音樂批評。我們探討瞭音樂中的“在場”(Presence)——例如現場演奏的即時性和獨特性——是如何被視為一種幻覺。 研究錶明,後結構主義批評傢(如硃麗葉·剋裏斯蒂娃在文學領域的影響力在音樂領域的映射)主張,任何固定的音樂意義都是暫時的建構,音樂的“意義”存在於音符之間的關係、演奏者與聽眾的互動以及曆史的不斷重寫之中。本書詳細梳理瞭對傳統“作品”(Work)概念的挑戰,特彆是對於“固定記譜”的權威性的質疑,以及這些理論如何為即興演奏和非西方音樂的接受打開瞭新的理論空間。 --- 第二部分:技術介入與審美經驗的異化 第三章:電子音樂的本體論轉嚮:從具體到抽象 本章聚焦於電子音樂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嚮純粹電子閤成的演變,及其對傳統音樂本體論提齣的直接挑戰。我們不討論作麯技巧本身,而是專注於其哲學意涵。 皮埃爾·捨費爾(Pierre Schaeffer)對“棄物”(Objet Sonore)的關注,標誌著聲音從“被再現的事件”轉嚮“自身即是事件”。這種轉變,將聽覺體驗從對自然或情感的模仿中解放齣來。本章深入分析瞭斯托剋豪森在處理空間化聲音和時間結構時,如何構建一個完全由電子媒介定義的新音樂宇宙。這並非是關於美學“好壞”的判斷,而是關於“聲音實體”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哲學探究。書中還將比對早期磁帶音樂如何挑戰瞭“樂器”作為中介的傳統觀念。 第四章:媒介批判與後現代主義的拼貼 在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推動下,音樂媒介不再被視為純粹的傳遞工具,而成為意義生産的一部分。本章考察瞭諸如約翰·凱奇(在某種意義上,他的理論先於瞭後現代的全麵爆發)以及後來的聲音藝術(Sound Art)如何利用錄音技術模糊瞭藝術與日常環境噪音的界限。 本書探討瞭“挪用”(Appropriation)和“采樣”(Sampling)在九十年代的理論化。當聲音材料可以被無限地復製和重組時,原創性(Originality)的價值體係如何崩潰?我們分析瞭文化理論傢如何利用這些現象來探討大眾文化與精英藝術之間的界限消融,以及這種拼貼美學如何反映瞭當代社會信息過載的經驗。 --- 第三部分:社會語境與聽眾的能動性 第五章:法蘭剋福學派的迴響與文化工業的批判性繼承 盡管阿多諾的批評在某些領域被認為已臻成熟,但本章審視瞭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法蘭剋福學派的批判性遺産如何被應用於分析戰後新興的流行音樂産業和“文化工業”。 我們關注的是,在搖滾樂、爵士樂的不斷商業化和“去神聖化”過程中,批判理論傢如何調整其立場。本書考察瞭例如喬治·劉易斯(George Lewis)等學者如何將“文化再生産”的視角轉嚮對被邊緣化音樂實踐(如即興音樂或非西方音樂的北美吸收)的關注,以尋求被工業邏輯所壓抑的“異質性”聲音。重點在於分析“審美體驗”如何與消費行為和身份政治深度綁定。 第六章:傾聽的轉嚮:現象學與社會建構 本章將目光投嚮聽眾的感知過程。與側重於作品結構的傳統美學不同,我們考察瞭現象學(尤其是梅洛-龐蒂在身體經驗方麵的遺産)如何被應用於“傾聽”的研究。 傾聽不再被視為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身體化的、具有情境依賴性的行為。本書分析瞭關於“在場感”(Embodiment)和“沉浸感”(Immersion)的理論,特彆是針對音樂節、體育場音樂會以及傢庭高保真音響係統的體驗研究。最終,本章試圖構建一個理解框架,即音樂的意義不是固定在音符中,而是在聽者與聲音場域的動態互動中被“生成”的。 這種生成不僅是個體心理活動,更是受到社會規範、技術設備和身體能力的共同製約。 --- 總結: 本書通過對結構主義的邏輯推演、後結構主義的文本解構、技術媒介對實體聲音的重塑,以及社會文化對傾聽行為的重塑這四個維度進行係統梳理,描繪瞭一幅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音樂思想的復雜圖景。它著重考察瞭那些在特定曆史節點,對音樂的“不變本質”提齣深刻質疑、並試圖用全新的哲學工具和技術手段來定義音樂存在方式的理論努力。本書並非要為音樂審美確立新的範式,而是要深入理解既有範式是如何在挑戰與反思中被逐步瓦解和重構的。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激發深度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音樂美學新論》恰恰具備瞭這樣的特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大氣,沒有過多繁復的圖案,僅僅是書名本身的字體就顯得沉穩有力,透露齣一種內斂的智慧。當我拿到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紮實的學術氣息,扉頁上清晰的作者信息和齣版社標誌,都讓人對內容的可靠性充滿信心。我快速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涉及的主題非常廣泛,從音樂的起源、發展,到各種流派的美學特徵,再到對當下音樂現象的解讀,幾乎涵蓋瞭音樂美學研究的方方麵麵。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瞭許多哲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等領域的思想,這錶明他並非孤立地看待音樂美學,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探討。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和整閤這些跨學科的資源,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是他對“審美體驗”的探討,以及如何將之與音樂的客觀屬性聯係起來,這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因為我總覺得音樂的魅力,最終還是在於它帶給我們的獨特感受。

評分

拿到這本《音樂美學新論》純屬偶然,但它就像一位神秘的嚮導,把我引嚮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探索過的領域。這本書的書頁邊緣泛著淡淡的黃色,仿佛經過瞭時間的洗禮,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當我翻開它,一股淡淡的紙張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心情寜靜。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卻能滋潤乾涸的心田。我被他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沒有直接拋齣高深的理論,而是從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或者一個簡單的音樂現象入手,慢慢引導讀者進入他構建的思考空間。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與作者一起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我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比較感性,很少去分析它的結構或者形式,而這本書似乎能夠幫助我將這種感性的體驗,提升到一種更具理性的認知高度。我好奇作者將如何解釋音樂的“形式美”和“內容美”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他對“創新”在音樂美學中的地位是如何看待的。

評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過,一直很想讀讀看。封麵設計得很有品味,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金色的書名,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美感,讓人一看就覺得是內容紮實的學術著作。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紙張的觸感很舒服,印刷清晰,排版也很閤理,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雖然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從前言和目錄來看,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邏輯性也很強,這對於理解復雜的音樂美學理論至關重要。作者在引言部分就點明瞭本書要探討的核心問題,而且提齣的視角非常新穎,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羅列各種美學觀點,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解讀音樂的本質。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經典美學理論與當代音樂實踐的結閤,以及他對新音樂形式和數字時代對音樂美學影響的看法。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我預感它會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精神旅程。

評分

當我無意間在書店的角落裏看到這本書時,它散發齣的那種古老又現代的氣息立刻吸引瞭我。它的體積不算大,但拿在手裏卻有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瞭厚重的思想。書的裝幀很有質感,沒有那些花哨的裝飾,樸實無華的外錶下卻蘊含著不凡的內容。我翻瞭幾頁,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用詞精準,句式優美,讀起來有一種韻律感,甚至比我聽過的某些古典音樂還要令人陶醉。雖然我並非音樂學專業齣身,但作者的闡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晦澀的理論,讓一個對音樂美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慢慢領會其中的奧妙。我尤其欣賞他對於音樂情感錶達的細膩描寫,仿佛他能夠穿透音符,觸碰到作麯傢最深層的情感。我個人一直覺得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語言,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而這本書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討這種語言的秘密。我很期待作者如何將理論分析與個人感悟相結閤,帶我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音樂世界。

評分

說實話,我對《音樂美學新論》這本書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音樂本身的熱愛,以及對“美”這個概念的永恒追問。這本書的外觀就有一種引人深思的氣質,古樸的書脊,簡潔的書名,都暗示著它所要探討的主題的深度。我平時喜歡聽各種類型的音樂,從古典到流行,從爵士到電子,但總覺得對它們的美學內涵理解得不夠透徹。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初步瀏覽瞭一下,發現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他引用瞭大量的文獻和理論,但又不至於讓讀者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因為這些豐富的佐證,讓他的論點更加擲地有聲。我特彆喜歡他能夠將抽象的美學概念,與具體的音樂作品和曆史現象聯係起來,這樣的解讀方式非常有說服力。我一直覺得,音樂的美,既有普適性,也有個體性,它既遵循一定的規律,又充滿著個性化的錶達,而這本書似乎正是在嘗試揭示這種復雜的關係。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定義“音樂美學”的,以及他提齣的“新論”到底有什麼突破性的見解。

評分

不錯的圖書不錯的圖書

評分

題質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組討論、閤作學習、疑難解析、觀點驗證、問題綜述。

評分

③我們的教師為瞭控製課堂,總擔心秩序失控而嚴格紀律,導緻緊張有餘而輕鬆不足。輕鬆的氛圍,使學生沒有思想顧忌,沒有思想負擔,提問可以自由發言,討論可以暢所欲言,迴答不用擔心受怕,辯論不用針鋒相對。同學們的任何猜想、幻想、設想都受到尊重、都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解釋,在聆聽中交流想法、

評分

溝通中達成共識。

評分

教育智慧求妙點.從知識到能力,從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進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錶現為對教育本

評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

提高效益,亦可謂“教學相長”。

評分

不錯的圖書不錯的圖書

評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