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著
图书标签:
  • 习近平思想
  • 党的文献
  • 党的建设
  • 政治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十九大
  • 重要文献
  • 党史
  • 新时代
  • 思想政治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285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36307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原价:90.00元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7328530

字数:

页码:9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自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至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这段时间的重要文献,共70篇,约65万字。其中,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作出的决议、决定等26篇,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和文稿等44篇。有18篇重要文献是次公开发表。
此书的开卷篇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书中收录的重要文献,集中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提出的新思路、采取的新举措。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从觉醒到复兴》 导论:百年求索,百年奋斗 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过去的百年间,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从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如今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史,也是一部勇于探索、不断前进的探索史。本书聚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斗争,特别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革命从初步探索走向成熟、从曲折发展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历史时期。我们试图梳理这条伟大征程中的重要思想、关键节点、辉煌成就,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理论逻辑和实践智慧,以期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第一部分:革命的孕育与开端——思想的火种与力量的觉醒(1919-1927)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依然贫弱,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犹如一道思想的闪电,划破了沉沉的黑夜,为苦苦 M: seeking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China's future.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不仅仅是一场学生运动,更是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伟大宣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下,一批先进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创建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低纲领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新篇章。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经历了初期的曲折和探索。尽管面临着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和白色恐怖的威胁,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斗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开始积累了宝贵的军事斗争经验,并在实践中初步认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927-1937)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随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思,认识到照搬苏联的城市暴动经验在中国行不通。 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以其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性探索。它深刻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根据地,通过建立红色政权,逐步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上的一座丰碑。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实践。红军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坚持了游击战争,并逐步发展壮大。 然而,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路线的干扰,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纠正“左”倾路线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部分: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1937-1945) 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以巨大的民族大义和政治智慧,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浴血奋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日局面。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条道路的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主张和平建国,但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决定性胜利。三大战役,特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彻底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力量,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并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逐步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结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从觉醒到复兴》所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激荡岁月里,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不懈奋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思想的觉醒到革命的开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辟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再到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起步,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担当,每一步都闪耀着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选择中国共产党。这条伟大征程,不仅塑造了现代中国,更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它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凝聚磅礴的力量;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本书的梳理与呈现,旨在唤醒更多人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认识,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掩不住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社区工作者,我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居民,处理各种琐碎而又重要的事情。我常常思考,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最终是为了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书中那些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于如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论述,让我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朴实无华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直击人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具体案例,书中的思想和理念,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做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在我疲惫的时候,给予我力量。我经常会把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同事们分享,我们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殿堂。我是一名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平时的阅读范围很广,但对于近现代史上的关键节点,总是希望能够有更系统、更权威的解读。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所收录的文献,无疑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一手资料。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以及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们在引言和注解中,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这对于我撰写学术论文非常有帮助。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每一个史实都力求准确,对于每一个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阅读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地对照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寻找其中的关联和启示。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知识和 insights。虽然有些篇幅的语言风格比较晦涩,需要反复推敲,但这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我坚信,这本书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非常独特,一种厚重而又充满力量的质感。我是一名在大数据公司工作的年轻工程师,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接触到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但作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我同样关心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开始,我抱着一种了解“大方向”的心态来读这本书,想知道国家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做出决策的。读到后面,我才发现,这本书远不止是“大方向”的陈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一个个难题的分析,对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对一次次改革的推动,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不回避,而是直接面对,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这对于我从事技术工作来说,非常有启发。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找到突破口,如何制定解决方案,其实和书中所展现的思维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解决宏大的社会问题,需要的是扎实的调研、清晰的逻辑和坚定的决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感觉它沉甸甸的,不只是份量,更是历史的厚度。作为一名退休的老教师,我见证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那些引领时代变迁的重要文献,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想要回顾和梳理这些重要思想的愿望。书中引用的很多论述,我依稀记得在当年新闻报道或理论学习中听到过,但如今以这样系统、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我喜欢书中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前一个基础之上,逐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年轻时参与过的各种学习和讨论,对比当时的理解和现在的体悟,真是感慨万千。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历史,更让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它像是一本“思想的教科书”,引导我去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去理解那些宏大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尽管有些篇幅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整体而言,其思想的穿透力和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读者都能感受到的。

评分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庄重感。我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平时工作之余,喜欢读些历史类和时政类的书籍,希望能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刻的理解。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内心是有些许压力的,它看起来并非轻松的读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所吸引。作者们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将那些在关键时刻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和决策一一呈现,这些内容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紧密联系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脉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的论述,这些真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国家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决策魄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段话,思考它背后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前进的足迹,也让我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虽然书中涉及的内容不少是专业性较强的,但我相信,只要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去阅读,总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