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硃鎔基係列著作套裝本
原價:321.00元
作者:《硃基答記者問》編輯組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010125503
字數:
頁碼:全4冊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硃基係列著作(套裝共6冊)》收入瞭硃基同誌先後齣版的共6本書,包括《硃基答記者問》、《硃基講話實錄》(全4捲)和《硃基上海講話實錄》。其中《硃基答記者問》收入硃基同誌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總理期間迴答記者提問和在境外發錶的部分演講。
《硃基係列著作(套裝共6冊)》分為4個部分,每部分內容按時間順序編排。部分,硃基同誌自1998年3月擔任國務院總理後,先後在九屆全國人大會議5次記者招待會上迴答中外記者提問。第二部分,硃基同誌接受外國記者采訪。第三部分,硃基同誌在境外發錶演講並迴答提問。第四部分,硃基同誌在齣訪期間接受香港記者隨行采訪。《硃基講話實錄》(全4捲)收入1991年4月至1994年7月硃基同誌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的講話、談話、批語、信件,從各個方麵翔實記錄瞭硃基同誌領導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曆程。本書收錄的講話、談話等,均根據音像資料、文字記錄稿編輯而成,絕大部分內容是次公開發錶。編者對正文中涉及的相關人物、事件和專有名詞,作瞭簡要注釋。對專有名詞,在每捲首齣現進作全文注釋,下一次齣現時隻注明首次齣現處的頁碼。對擔任黨和國傢領導職務的同誌不再注釋。本書各篇文稿的標題為編者所加。《硃基上海講話實錄》收入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硃基同誌先後擔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兼市長。本書稿選入瞭硃基同誌在上海工作期間的部分講話、談話、信件等106篇,照片90幅,影印件5幅。所選文稿均根據音像資料、文字記錄稿和手跡編輯而成,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發錶。編者對正文中設計的部分人物、事件和專有名詞等,做瞭簡要注釋。
中央領導同誌對本書提齣瞭寶貴意見、中央有關部門和上海市有關負責同誌對本書的編輯工作提齣瞭寶貴意見。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關於高深莫測的學術理論的集閤,這本書可能會讓你略感意外,因為它更偏嚮於實踐哲學和治理藝術的融閤體。它似乎在刻意避開那些被過度包裝的學術術語,轉而用大量源於一綫工作經驗的生動案例來構建其理論大廈。比如,書中對比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抓手”來推動一項全國性的基礎設施項目,一種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強力推進,另一種則是通過精妙的利益捆綁與激勵機製引導各方主動參與。作者對後者的推崇溢於言錶,他深入分析瞭為何在特定國情下,“說服”往往比“命令”更具長久效力,以及如何設計齣讓參與者覺得“占瞭便宜”的閤作框架。這種務實到近乎殘酷的現實主義視角,是很多學院派著作所缺乏的。它更像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工程師,拿著圖紙告訴你哪裏是承重牆,哪裏可以巧妙地繞開結構弱點,達到最佳的施工效果。對於那些渴望將理論應用於復雜現實管理場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方式和分析問題的工具箱。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我完全被它對宏觀經濟運行邏輯的深刻剖析所震撼。作者以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剝開瞭復雜的經濟現象,直抵問題的核心。比如,在論述金融風險傳導機製時,他沒有停留在教科書式的理論框架裏,而是結閤瞭若乾令人印象深刻的國際案例,展示瞭資本流動在不同政治經濟體製下是如何像洪水一樣,在不經意間摧毀穩定結構的。尤其是關於“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博弈的論述,那段關於政府乾預時機的把握,簡直是妙到毫巔,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舵手在描述如何穿越風暴眼,既要果斷轉嚮,又不能過度矯枉過正。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經濟學讀物,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資源配置與社會治理的底層邏輯手冊。讀完之後,你會對日常的新聞報道産生一種近乎“透視”的能力,那些錶麵光鮮的政策背後,那些看似隨機的市場波動之中,你都能隱約看到那條清晰的、由復雜的利益糾葛和深遠的戰略考量交織而成的脈絡。對我個人而言,它重塑瞭我對“效率”與“公平”這對永恒矛盾體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進入瞭一個更精妙的動態平衡場域。
評分我必須說,讀完這本書後,我對“擔當”二字有瞭全新的、近乎沉重的理解。作者在多個場閤都在反復強調,真正的領導力不是指點江山,而是甘願為決策的後果承擔全部責任。書中對幾次關鍵的曆史性抉擇的描述,與其說是決策報告,不如說是一次次精神上的自我拷問。他沒有迴避那些艱難的、甚至可能帶來個人政治風險的選擇,並詳細闡述瞭在信息不完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決策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這種對“責任倫理”的深入探討,使得這本書超越瞭純粹的政治經濟學範疇,進入瞭個人品格與曆史使命的交匯點。對於年輕的專業人士來說,這不僅僅是學習政策,更是學習一種麵對復雜世界的姿態——一種既要保持清醒的現實主義,又不能丟失對理想社會形態的執著追求的姿態。這本書是關於“如何以最少的社會成本,實現最大的曆史進步”的一次深刻而真誠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結構非常具有節奏感,讀起來有一種獨特的韻律,仿佛在聽一位資深播音員在娓娓道來。它的句子往往不長,但信息密度極高,常常是一句話就是一個核心觀點,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特彆是在探討改革的內在阻力和“路徑依賴”的睏境時,作者使用瞭一係列精妙的比喻,比如將社會係統比作一個慣性巨大的老舊機器,任何試圖改變其轉速的行為,都必須首先馴服其自身的摩擦力和銹蝕。這些比喻生動形象,徹底打破瞭抽象概念帶來的閱讀疲勞。此外,這本書對“法治”和“人治”邊界的探討尤為精彩。它並沒有簡單地抨擊某一方,而是辯證地指齣,在特定曆史階段,純粹的法製可能僵化教條,而純粹的人治又暗藏風險,真正的智慧在於如何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動態的、互相製衡的“有邊界的彈性空間”。這種對治理藝術的精微把握,讓人對現代國傢治理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敘事手法上極具個人色彩,這使得它讀起來絲毫不像那些枯燥的官方文獻,反而像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時代編年史。作者的文風時而如冰川般冷峻剋製,尤其是在迴憶特定曆史決策片段時,寥寥數語,卻蘊含著山雨欲來的沉重感;時而又像夏日午後的雷陣雨,情感噴薄而齣,尤其在談及對基層社會疾苦的體察時,那種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關懷,讓人潸然淚下。有一章專門描寫瞭某次重大改革推進過程中,地方層麵的阻力與博弈,作者沒有采取道德批判,而是細緻入微地還原瞭各方利益主體的盤算,那種在巨大慣性麵前,個體如何尋找突破口,如何以柔剋剛的智慧,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在場感”,仿佛作者就是那個坐在曆史的牌桌前,緊緊盯著對手的眼神,每一步落子都深思熟慮。它不是對曆史的簡單復述,而是對曆史決策過程的深度復盤和情感投射,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理解瞭“做瞭什麼”,更體會到瞭“為什麼這麼做”背後的巨大代價與取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