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

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閻明復 著
圖書標籤:
  • 中蘇關係
  • 外交史
  • 冷戰
  • 翻譯工作
  • 迴憶錄
  • 曆史
  • 政治
  • 蘇聯
  • 中國
  • 中央辦公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亞運村圖書大廈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9868
商品編碼:10125096478
齣版時間:2015-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6)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10-01
作者:閻明復 譯者: 開本: 16開
定價: 68.00 頁數:440 印次: 1
ISBN號:9787300219868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內容提要

中蘇關係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辦公廳成立的翻譯組負責中央領導的俄文翻譯工作。作者作為翻譯組組長,親曆瞭中蘇關係史上許多重大的曆史事件,見證瞭中蘇兩黨、兩國由友好到破裂的全過程,披露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有關國際共運和中蘇關係的珍貴史料。全書資料翔實、細節生動、情感飽滿,兼具史料性、思想性、可讀性,是研究中蘇關係、國際共運史、黨史國史等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作者簡介

閻明復(193l一),遼寜海城人,1931年11月齣生於北平。戰亂年月從小隨父母不斷遷徙。抗戰時期,在重慶巴蜀小學、南開中學讀書。1947年,到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學習。新中國成立後,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從事翻譯工作,1957年調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組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67年被關進秦城監獄。
1975年恢復工作後,曆任中共中央編譯局毛澤東著作編譯室定稿員,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副總編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兼統戰部部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1年,任民政部副部長。1997年至今,曆任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會長、榮譽會長。

目錄

1.中央辦公廳翻譯組十年
2.在全總工作期間我見證的中蘇關係
3.1952年隨劉少奇參加蘇共十九大
4.隨李富春赴蘇商談“二五”計劃
5.彭真率團訪問蘇東六國
6.1957年形勢與伏羅希洛夫訪華
7.隨毛澤東赴蘇參加莫斯科會議和十月革命慶典
8.二十世紀國際共運史的一樁公案
9.1958年隨陳雲參加經互會會議
10.1958年炮擊金門與葛羅米柯秘密訪華
11.憶1958年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四次會談
12.隨周恩來齣席蘇共二十一大追記
13.赫魯曉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反應
14.1959年赫魯曉夫訪華的前前後後
15.隨康生參加華約首腦會議
16.1960年世界工聯北京會議親曆記
17.隨彭真參加布加勒斯特會議
18.1960年莫斯科會議補記
19.跟隨周恩來參加蘇共第二十二次代錶大會
20.跟隨周恩來參加蘇共第二十二次代錶大會
21.20世紀中葉國際共運公開論戰的序幕
——隨團參加東歐四國黨代錶大會
22.中蘇關於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總路綫之爭
23.1963年7月中蘇兩黨會談補記
24.1964年羅共調停中蘇關係始末
25.憶周總理1964年訪蘇
26.60年代中蘇兩黨關係是如何中斷的
27.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的評論
28.鄧小平與反對蘇共“老子黨”作風的鬥爭
29.中辦翻譯組成員眼中的楊尚昆
30.聽阿爾希波夫談中蘇關係
31.蘇聯官方對中蘇關係惡化的看法
32.中蘇關係破裂原因再研討


《鐵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視角》 內容簡介: 《鐵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視角》是一部深刻而詳盡的迴憶錄,作者以其獨特的個人經曆,勾勒齣二十世紀中葉歐洲大陸上緊張而復雜的國際關係圖景。本書並非曆史教科書,而是以一位身處事件漩渦中心的年輕外交官的視角,捕捉那個時代彌漫的時代氣息、權力博弈的微妙之處,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 故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冷戰的陰影籠罩全球。主人公,一位初齣茅廬、滿懷理想的外交新人,被派往一個地理位置特殊、戰略意義重大的歐洲國傢。他的任務,是在那個被意識形態鐵幕隔絕的區域,代錶自己的國傢展開外交工作。這個國傢,與東方陣營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同時又在西方世界強大的影響力下搖搖欲墜。作者細膩地描繪瞭初抵異國的陌生感,以及麵對迥異文化和社會體係時的文化衝擊。從初次踏足這片土地時,空氣中彌漫的謹慎和神秘感,到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從他們臉上難以掩飾的對未來的迷茫,到街頭巷尾隱藏的政治風潮,都成為瞭他觀察的起點。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無疑是對那個時代外交活動的細緻還原。作者並非直接描寫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通過他在一次次會議、晚宴、非正式會晤中的所見所聞,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暗流湧動的世界。他參與瞭與當地政府官員的溝通,見證瞭雙方在經濟援助、文化交流、甚至技術引進等議題上的反復磋商。這些磋商並非一帆風順,每一項協議的達成,都可能意味著背後無數次的唇槍舌劍,以及在政治壓力下的妥協與平衡。作者詳細記錄瞭這些談判的細節,包括翻譯工作如何成為溝通的橋梁,又如何可能成為誤解的根源;如何通過微妙的言辭和肢體語言來解讀對方的真實意圖;以及在政治高壓下,信息的傳遞和獲取都充滿瞭艱辛與風險。 除瞭官方層麵的交往,本書同樣關注瞭外交官在民間的生活與觀察。作者描繪瞭他在當地結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知識分子,他們渴望瞭解外部世界,卻又受製於信息封鎖;有在體製內外努力生存的普通民眾,他們的生活軌跡與政治風嚮息息相關;甚至還有來自其他國傢的外交官,他們或明或暗地進行著情報搜集和政治滲透。作者通過與這些人的交往,展現瞭不同意識形態下的社會百態,以及普通人在曆史變遷中的無奈與堅韌。他觀察到,即使在最嚴酷的政治環境下,人性的溫暖和對自由的渴望依然能夠穿透冰冷的鐵幕。 本書並非一味地描繪政治鬥爭的殘酷,而是將筆觸伸嚮瞭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作者在異國他鄉的生活,也充滿瞭個人情感的起伏。他記錄瞭思鄉之情,也描繪瞭在陌生的環境中建立友誼的溫暖。他深入探討瞭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在這種差異中尋求理解和共鳴。他坦誠地記錄瞭自己作為一個年輕外交官在處理復雜國際關係時的睏惑、壓力,以及在每一次成功的外交突破中獲得的成就感。這些個人化的情感體驗,讓本書充滿瞭人性光輝,也使得冷冰冰的政治事件變得更加真實和有血有肉。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書中對語言的力量進行瞭深刻的探討。作為一名外交官,他深知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傳遞思想、塑造認知、甚至影響國策的關鍵。他以其在翻譯工作中的切身體驗,揭示瞭語言的微妙之處,以及在不同語境下,詞語含義可能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強調瞭準確理解和錶達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國傢利益和國際關係時,一個翻譯的失誤,可能就會引發嚴重的後果。他通過書中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現瞭語言如何成為外交的利刃,又如何可能成為溝通的鴻溝。 《鐵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視角》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其非綫性的敘事方式。作者並非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來講述故事,而是通過迴憶和聯想,將不同時期的經曆巧妙地串聯起來。這種方式使得本書讀起來更加生動有趣,仿佛讀者正與作者一同漫步在迴憶的長廊中,時而沉浸在激烈的政治交鋒,時而品味著異域的風土人情。通過這種方式,作者也展現瞭他對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對那些曾經影響世界格局的重要事件的獨到見解。 本書還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和思想活動進行瞭深刻的描繪。作者在與當地知識界的接觸中,瞭解到他們對自由思想的渴求,以及在現實政治壓力下的艱難處境。他看到瞭他們如何在壓抑的環境中,通過文學、藝術、甚至私下交流來傳遞不同的聲音,錶達對國傢未來的思考。這些描繪,不僅豐富瞭本書的內容,也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觀察那個時代社會文化氛圍的獨特窗口。 總而言之,《鐵幕之下:一位外交官的視角》是一部充滿曆史厚重感和人文關懷的作品。它不僅僅記錄瞭一段特定的曆史時期,更通過一位外交官的個人視角,展現瞭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復雜性、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以及在權力博弈中個體命運的沉浮。本書以其細膩的筆觸、深刻的洞察和真摯的情感,為讀者呈現瞭一幅宏大而真實的時代畫捲,帶領讀者一同迴望那段被曆史塵埃掩蓋卻又至關重要的歲月,並從中汲取對當下世界的深刻啓示。它提醒我們,曆史的演進並非簡單的綫性過程,而是無數個體選擇與命運交織的復雜結果,而語言的力量,以及對真相的追求,永遠是理解世界、彌閤分歧的關鍵。

用戶評價

評分

《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上略帶曆史滄桑的字體所吸引。我一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特彆是中蘇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充滿瞭好奇。總覺得,曆史書上那些宏大的敘事,常常忽略瞭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而這本書的名字——“親曆”,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中央辦公廳翻譯組,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幾分神秘感,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在幕後默默付齣,卻又身處核心的翻譯人員。他們在那些至關重要的會議、會談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那些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的 diplomatics discourse,背後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和考量?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準確傳達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深意,又是如何在這種高強度的、充滿政治敏感性的工作中,保持專業性和客觀性的。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開那段曆史的另一層麵紗,讓我看到那些書本上看不到的真實圖景,感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個體的掙紮與奉獻。

評分

我一直對“幕後英雄”的故事情有獨鍾,因為我總覺得,那些在曆史大事件中默默付齣的普通人,他們的經曆纔更能觸動人心。這本書的書名《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恰恰擊中瞭我的這一點。中央辦公廳,光是這個名字就透著一股莊重和神秘,而翻譯組,更是隱藏在幕後的關鍵角色。我想象著,在那些舉世矚目的會晤和談判中,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不為人知,卻又不可或缺。他們是如何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架起橋梁的?在那些充滿政治博弈的場閤,他們是如何精確地把握每一個詞的含義,確保信息的無誤傳遞?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鮮活的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應對壓力,如何在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中保持清醒,是否會有因為語言的障礙或者文化理解的差異而産生的趣事或者睏境?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窺見那段復雜的中蘇關係背後,那些具體而生動的人事,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進程。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新中國成立後那段跌宕起伏的中蘇關係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教科書上的描述,或者新聞報道中的片段,似乎總是隔靴搔癢,無法觸及到事件最真實的核心。《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特彆的期待。它沒有選擇從宏觀的政治層麵去解讀,而是聚焦於一個具體的工作群體——中央辦公廳翻譯組,並且將時間鎖定在十年的關鍵時期。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將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展現那段曆史。我想知道,作為翻譯組的成員,他們是如何理解當時的中蘇兩國領導人的講話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是否會遇到讓他們感到睏惑或者需要反復斟酌的詞句?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充滿意識形態鬥爭的年代,翻譯人員是如何在保持政治敏感性的同時,又做到客觀公正地傳達信息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故事和細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那段錯綜復雜的關係,並且從那些親曆者的視角,感受到曆史的重量和溫度。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讓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迴那個時代的讀物,而《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這本書,聽名字就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它似乎不像那些通覽式的曆史著作,而是聚焦於一個具體的小群體,一個特殊的職能部門,這反而更容易讓人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真實感。我一直覺得,翻譯工作,尤其是政治翻譯,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政治理念的傳遞。在處理中蘇關係這樣重大的國際事務時,翻譯人員的每一個字都可能關係到兩國關係的走嚮。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展現齣翻譯工作中的具體案例,比如,在某個關鍵的外交場閤,因為一個詞語的翻譯,引發瞭怎樣的討論,或者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渴望瞭解,在那些緊張的談判桌旁,翻譯組的成員們是怎樣保持冷靜和專業的,他們是否會和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有過直接的接觸?這本書,我期待它能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段波瀾壯闊的中蘇關係史,並且通過那些具體的、細緻的描寫,去感受曆史的脈搏。

評分

我曾無數次想象,那些在中央辦公廳工作的人員,他們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一種氛圍?尤其是在那個特殊年代,信息傳遞的準確性、保密性都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十年”跨度,讓我對這段時期中蘇關係的演變有瞭更深切的期待。從最初的蜜月期,到後來的摩擦與分歧,再到關係的變化,這其中必然經曆瞭無數次的溝通與博弈。而作為翻譯組的成員,他們無疑是第一綫的親曆者。我好奇的不僅僅是翻譯工作本身,更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他們是如何理解和消化這些政治性極強的對話的?是否會有因為對某個詞語的理解差異,而導緻信息的偏差?書中是否會觸及到他們個人的情感和思考?畢竟,在國傢大事麵前,個人的情感和立場往往需要被壓抑。我對那些發生在翻譯室裏的“小故事”尤為感興趣,比如,當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詞匯齣現時,翻譯人員是如何應對的?他們是如何在保證準確性的前提下,傳達齣原文的語氣和情感的?我相信,通過他們的眼睛,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政治氣候的微妙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個體命運的影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