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6) |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10-01 |
| 作者:閻明復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68.00 | 頁數:440 | 印次: 1 |
| ISBN號:978730021986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中蘇關係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辦公廳成立的翻譯組負責中央領導的俄文翻譯工作。作者作為翻譯組組長,親曆瞭中蘇關係史上許多重大的曆史事件,見證瞭中蘇兩黨、兩國由友好到破裂的全過程,披露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有關國際共運和中蘇關係的珍貴史料。全書資料翔實、細節生動、情感飽滿,兼具史料性、思想性、可讀性,是研究中蘇關係、國際共運史、黨史國史等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閻明復(193l一),遼寜海城人,1931年11月齣生於北平。戰亂年月從小隨父母不斷遷徙。抗戰時期,在重慶巴蜀小學、南開中學讀書。1947年,到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學習。新中國成立後,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從事翻譯工作,1957年調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組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67年被關進秦城監獄。
1975年恢復工作後,曆任中共中央編譯局毛澤東著作編譯室定稿員,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副總編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兼統戰部部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1年,任民政部副部長。1997年至今,曆任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會長、榮譽會長。
1.中央辦公廳翻譯組十年
2.在全總工作期間我見證的中蘇關係
3.1952年隨劉少奇參加蘇共十九大
4.隨李富春赴蘇商談“二五”計劃
5.彭真率團訪問蘇東六國
6.1957年形勢與伏羅希洛夫訪華
7.隨毛澤東赴蘇參加莫斯科會議和十月革命慶典
8.二十世紀國際共運史的一樁公案
9.1958年隨陳雲參加經互會會議
10.1958年炮擊金門與葛羅米柯秘密訪華
11.憶1958年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四次會談
12.隨周恩來齣席蘇共二十一大追記
13.赫魯曉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反應
14.1959年赫魯曉夫訪華的前前後後
15.隨康生參加華約首腦會議
16.1960年世界工聯北京會議親曆記
17.隨彭真參加布加勒斯特會議
18.1960年莫斯科會議補記
19.跟隨周恩來參加蘇共第二十二次代錶大會
20.跟隨周恩來參加蘇共第二十二次代錶大會
21.20世紀中葉國際共運公開論戰的序幕
——隨團參加東歐四國黨代錶大會
22.中蘇關於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總路綫之爭
23.1963年7月中蘇兩黨會談補記
24.1964年羅共調停中蘇關係始末
25.憶周總理1964年訪蘇
26.60年代中蘇兩黨關係是如何中斷的
27.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的評論
28.鄧小平與反對蘇共“老子黨”作風的鬥爭
29.中辦翻譯組成員眼中的楊尚昆
30.聽阿爾希波夫談中蘇關係
31.蘇聯官方對中蘇關係惡化的看法
32.中蘇關係破裂原因再研討
《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上略帶曆史滄桑的字體所吸引。我一直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特彆是中蘇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充滿瞭好奇。總覺得,曆史書上那些宏大的敘事,常常忽略瞭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而這本書的名字——“親曆”,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中央辦公廳翻譯組,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幾分神秘感,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在幕後默默付齣,卻又身處核心的翻譯人員。他們在那些至關重要的會議、會談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那些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的 diplomatics discourse,背後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細節和考量?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準確傳達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深意,又是如何在這種高強度的、充滿政治敏感性的工作中,保持專業性和客觀性的。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開那段曆史的另一層麵紗,讓我看到那些書本上看不到的真實圖景,感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個體的掙紮與奉獻。
評分我一直對“幕後英雄”的故事情有獨鍾,因為我總覺得,那些在曆史大事件中默默付齣的普通人,他們的經曆纔更能觸動人心。這本書的書名《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恰恰擊中瞭我的這一點。中央辦公廳,光是這個名字就透著一股莊重和神秘,而翻譯組,更是隱藏在幕後的關鍵角色。我想象著,在那些舉世矚目的會晤和談判中,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不為人知,卻又不可或缺。他們是如何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架起橋梁的?在那些充滿政治博弈的場閤,他們是如何精確地把握每一個詞的含義,確保信息的無誤傳遞?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鮮活的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應對壓力,如何在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中保持清醒,是否會有因為語言的障礙或者文化理解的差異而産生的趣事或者睏境?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窺見那段復雜的中蘇關係背後,那些具體而生動的人事,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進程。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新中國成立後那段跌宕起伏的中蘇關係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教科書上的描述,或者新聞報道中的片段,似乎總是隔靴搔癢,無法觸及到事件最真實的核心。《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特彆的期待。它沒有選擇從宏觀的政治層麵去解讀,而是聚焦於一個具體的工作群體——中央辦公廳翻譯組,並且將時間鎖定在十年的關鍵時期。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將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展現那段曆史。我想知道,作為翻譯組的成員,他們是如何理解當時的中蘇兩國領導人的講話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是否會遇到讓他們感到睏惑或者需要反復斟酌的詞句?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充滿意識形態鬥爭的年代,翻譯人員是如何在保持政治敏感性的同時,又做到客觀公正地傳達信息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故事和細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那段錯綜復雜的關係,並且從那些親曆者的視角,感受到曆史的重量和溫度。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讓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迴那個時代的讀物,而《親曆中蘇關係: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的十年(1957-196)》這本書,聽名字就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它似乎不像那些通覽式的曆史著作,而是聚焦於一個具體的小群體,一個特殊的職能部門,這反而更容易讓人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真實感。我一直覺得,翻譯工作,尤其是政治翻譯,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政治理念的傳遞。在處理中蘇關係這樣重大的國際事務時,翻譯人員的每一個字都可能關係到兩國關係的走嚮。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展現齣翻譯工作中的具體案例,比如,在某個關鍵的外交場閤,因為一個詞語的翻譯,引發瞭怎樣的討論,或者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渴望瞭解,在那些緊張的談判桌旁,翻譯組的成員們是怎樣保持冷靜和專業的,他們是否會和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有過直接的接觸?這本書,我期待它能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段波瀾壯闊的中蘇關係史,並且通過那些具體的、細緻的描寫,去感受曆史的脈搏。
評分我曾無數次想象,那些在中央辦公廳工作的人員,他們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一種氛圍?尤其是在那個特殊年代,信息傳遞的準確性、保密性都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十年”跨度,讓我對這段時期中蘇關係的演變有瞭更深切的期待。從最初的蜜月期,到後來的摩擦與分歧,再到關係的變化,這其中必然經曆瞭無數次的溝通與博弈。而作為翻譯組的成員,他們無疑是第一綫的親曆者。我好奇的不僅僅是翻譯工作本身,更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他們是如何理解和消化這些政治性極強的對話的?是否會有因為對某個詞語的理解差異,而導緻信息的偏差?書中是否會觸及到他們個人的情感和思考?畢竟,在國傢大事麵前,個人的情感和立場往往需要被壓抑。我對那些發生在翻譯室裏的“小故事”尤為感興趣,比如,當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詞匯齣現時,翻譯人員是如何應對的?他們是如何在保證準確性的前提下,傳達齣原文的語氣和情感的?我相信,通過他們的眼睛,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政治氣候的微妙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個體命運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