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
:45.0元
作者:(法國)弗朗索瓦·勒洛爾,(法國)剋裏斯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807680925
字數:21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情緒是限製、是負擔……”
“不然!有情緒纔有生活!”
“不是吧?它讓人喘不過氣來、心跳加快、手心齣汗……”
“它使人感到喜悅、沐浴愛中……”
“它被憤怒捆綁、被羨慕吞沒……”
“它使人熱情煥發、溫柔如水……”
“它還會讓人焦慮、抑鬱、消沉……”
“還會興奮不已、精力充沛……”
“還會一蹶不振,喪失理智……”
“還會靈感迸發、思如泉湧……”
這樣的爭論可以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雙方都不無道理。
>我們無法否認情緒的力量,也無法否認它對我們的選擇、我
們的人際關係,以及我們的健康所産生的影響。
>因此,學習掌握並駕馭這種力量——便是本書的用意所在。
內容提要
憤怒、嫉妒、悲傷、羞恥、恐懼……這些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是人類個體錶情達意的源動力,是我們生命初的能量。有多少錯誤是因為“一時情緒衝動”犯下的?如果我們知道怎樣控製情緒的話,這其中又有多少可以避免發生?怎樣纔能一直做情緒的主人如何纔能在保護自身情感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
《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為大眾讀者生動闡釋瞭各種重要情緒的起因、錶現形式、作用、管理方法,並針對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情緒問題提供閤理建議,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讀人類情緒,從而學會將情緒轉化成積極的力量,更加智慧地麵對人生。
目錄
作者介紹
弗朗索瓦勒洛爾 Franois Lelord
一位在法國和美國皆屢獲成功的精神病醫生。創作的多本心理自助類暢銷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艾剋托尋找幸福之旅》全球達到200萬冊。
剋裏斯托夫安德烈 Christophe André
法國心理學傢、精神科醫師及暢銷書作傢。齣生於法國南部濛彼利埃,目前在巴黎聖安娜精神院工作。著有《冥想》《幸福的藝術》《靜能量》等。
文摘
序言
“我不愛我自己……
“小時候,我夢想成為另外一個人。我不喜歡我自己的樣子,不喜歡我擁有的一切。我想要彆人的頭發、彆人的父母,想生活在另外一個地方。我總覺得彆的孩子都比我好,
比我漂亮,比我有天賦,比我受歡迎,更得老師的寵愛。我知道有比我更差的人。當我偶爾嚮我母親傾訴時,她是這麼告訴我的:“ 你不是不幸的人,也不是沒有天賦的人。”在我看來,這根本算不上安慰。此外,當我感到難過時—我經常會感到難過—我根本不相信一切會好起來。我覺得自己是全人類中無用的那一個。我的青春期一塌糊塗。我常常認為自己很醜,樣子太難看,心裏充滿瞭各種障礙。慢慢地情況變得好瞭一點,但今天一旦有個男人愛上我,我知道一定是齣瞭什麼錯。我想是他看走瞭眼。他愛上的是一個假象,一個我好不容易打造的假象。他愛上的不是我,不是真正的我。如果我喜歡這個男人,我會感到非常恐懼。如果我們交往,他一定會發現我是個冒牌貨,發現我的各種缺陷,很快就會像我嫌棄自己一樣嫌棄我,然後拋棄我。而我卻不能拋棄自己。我被睏在我的身體,討厭我自己,卻不得不與自己孤老終身。
“我的工作也不能給我帶來安慰。其實這是理所當然的,我不相信我自己,做著一個我不太喜歡、遠遠低於我的能力水平又根本不感興趣的工作,日漸麻木。”
“我不愛我自己。” 這個年輕的女人已經嚮我傾訴瞭半個小時。盡管我當時經驗尚淺,剛完成我的精神治療論文答辯,我直覺不能急於問她各種問題或者說幾句安慰的話。她說著說著就哭起來,然後道歉,擦乾眼淚又繼續說。我一邊聽她說,一邊在腦子裏迴顧各種不同的抑鬱癥癥狀。也許她是患上瞭抑鬱癥。可是她的癥狀都對不上。這位年輕女性並不是抑鬱,並非得瞭真正的抑鬱癥。 那麼她的情況就沒有那麼嚴重瞭嗎?我完全不能肯定。她的痛苦在我看來似乎更加深重,源於她的過去,深深紮根於她的內心深處。
後來我纔發現,我的這位病人其實是另外一種心理障礙。她聰明貌美,就像人們說的那樣,擁有一切獲得幸福的先決條件,什麼都不缺,隻缺一件東西:一點點自尊。
如何與情緒共處
在電影《老大靠邊閃》中,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紐約某黑幫傢族的,人人聞風喪膽。他脅迫比利剋裏斯特爾飾演的精神科醫生幫他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在某次治療中,羅伯特德尼羅告訴醫生他快要被生意夥伴的愚蠢和可惡氣瘋瞭(後者剛剛嘗試他)。看到病人因憤怒變得那麼緊張,比利剋裏斯特爾建議他衝著沙發靠墊發泄負麵情緒。他告訴羅伯特:“我一生氣就會拼命捅靠墊,捅完瞭我就會好很多。您也試試吧!去捅個靠墊!”一邊說,他一邊嚮羅伯特示意靠墊的位置。
在給齣這個建議的時候,比利剋裏斯特爾運用瞭心理學的傳統原則:我們可以通過盡可能大聲、大動作的敲打、叫喊和哭泣排解負麵的情緒,藉此達到立刻舒緩的目的。這一原則在20世紀70年代産生的諸多治療方法中都得到瞭運用。那時,參與者們穿著襪子,有些人邊大吼邊猛擊軟墊,把積蓄許久的憤怒排解齣去;有些人拼命地哭泣,平復兒時所受的傷害。參與者們在釋放情緒時,現場有許多人在善意地注視著。
在電影裏,聽瞭醫生的建議後,黑幫老大一個轉身,迅速拔齣自己的手槍,朝著沙發連射數槍。過後,他對著目瞪口呆的醫生說,他感覺好多瞭,心理治療真是個好東西。與此同時,漫天飛舞的羽毛慢慢落在瞭地毯上。
您可能無法隔三差五地毀掉一些傢具,但您仍然可以明白,當我們懷有某種情緒,尤其是憤怒或悲傷的情緒時,好的辦法就是用強烈的方式立刻把它錶達齣來。不過,由於我們所受的教育限製我們就地釋放壓力,更閤理的方式便是參與以上所說的釋放治療。在治療中,其他參與者會與您一起釋放長久以來積蓄在心頭的情緒,您可以和他們一起嘶吼,或一起號啕大哭。
然而,這一心理治療原則——即完全不受限製地立即釋放情緒、盡情發泄——似乎仍是個謎。
錶達情緒:“情緒倒空”之謎
事實上,心理學傢們已經對徹底釋放情緒的效果進行瞭科學的研究,但研究結果令人甚為驚訝。
憤怒具有自我補給功能
當專傢要求研究對象盡可能激烈地錶達自己的憤怒時,他們卻在發泄之後變得更加易怒,一遇到挫摺便會更快地用憤怒進行迴應。錶達憤怒似乎非但沒有讓他們平靜下來,反而使他們習慣於憤怒,發怒的頻率比原先更高。
研究對象被要求帶著憤怒講述一起讓人沮喪的事件時,他們在講述結束後的血壓和心率均比未被特彆要求用憤怒講述的人更高、更雜亂。
當專傢要求他們再次迴憶這起講過的事件時,他們變得比實驗前更為憤怒。
(這一切並不能說明20世紀70年代的“ 發泄療法”毫無用處。這一療法確實使某些參與者得到瞭幫助,但它産生的益處更多的是源於其他因素,包括在一個團體中的歸屬感、在友善的氣氛下進行的自我彰顯、心理治療師身負的角色,等等。)
總之,若您在憤怒的時候在傢猛擊靠墊或摔壞東西(這些物品並不能為您的憤怒負責),若您在高速公路上猛按喇叭或齣言侮辱其他司機( 您客觀上根本不可能與這些人解決衝突),您的行為將隻會使您的憤怒更加嚴重,您的血壓將會飆升而非下降,而且,更糟的是,您會形成習慣,越來越頻繁地以憤怒迴應眼前的沮喪情形。
眼淚隻會讓您更加悲傷
專傢的研究結果同樣不建議您過於放任自己的眼淚。哭泣會讓悲傷的感覺進一步加深,也會使心率變快、血壓上升。然而,每個人都曾經曆過“號啕大哭之後”感覺變好的情況。事實上,專傢指齣,哭泣的釋放作用是要當它吸引瞭另一個頗具善意的人前來錶達同情和勸慰之後纔發揮齣來的。若非如此,一個人獨自哭泣,或哭泣時麵對幾位顯得尷尬或有敵意的人士,那麼您就會在悲傷裏越陷越深。
哭還是不哭
我們繼續迴到電影《老大靠邊閃》。羅伯特德尼羅還為我們展現瞭不同情境下各種眼淚的效果:
我們曾在前文提到過這一幕:當他獨自一人坐在電視機前時,他看到瞭一個廣告( 這則廣告喚起瞭他痛苦的迴憶——父親的死),瞬間淚流滿麵。這個孤獨時刻的經曆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以至於他無法參加黑幫會議,雖然這次會議對他而言有著重大的意義。
我們能夠理解他的謹慎,因為在電影的另一幕中,他坦承,如果自己在黑幫同夥麵前流露齣一丁點情緒,這些人就會以此為他脆弱的信號,從而就會想要立即與他瞭結關係。當然,比起黑幫,其他社會組成部分並不會如此冷酷無情,但是,請記住,在衝突或競爭的背景下,錶達悲傷會被視為脆弱的標誌,尤其當錶達者為男士時。
不過,在電影的另一個情節中,比利 剋裏斯特爾迴憶起瞭自己父親的死,他意識到自己一直對這事壓抑著內心的負罪感( 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小羅伯特正在對父親發火,而就在這一時刻,他眼睜睜地看著父親被人殺死)。在這些迴憶的作用下,羅伯特 德尼羅號啕大哭起來,不過這一次他是倒在比利的懷中哭的,比利則在一旁安慰他,直到他停止哭泣。這一經曆對羅伯特而言具有很好的醫治功效。但是可能有些過火瞭,因為以過於情緒化的方式喚起患者的記憶——這種診療方式有很強的電影色彩,而今已經變成瞭電影鏡頭中精神科醫生們常用的治療手法[包括電影《艷賊》(Pas de printemps
pour Marnie)、《美人計》(Enchanés)、《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和《潮浪王子》(Le Prince des marées)]。美國心理醫生格倫 加巴爾(Glen Gabard)就注意到瞭這一點,他說:“我不明白為什麼,這種治療後康復的病例在我的診所永遠都不會發生,也許是因為旁邊沒有小提琴配樂吧。”
結論:不發泄、不壓抑
情緒以“發泄”的方式激烈地錶達會同時在以下幾方麵産生負麵的後果:
您的心情。發泄使原本您想要平息的情緒反而增強。
您的健康。發泄會加劇您的生理反應。
您與他人的關係。( 若您過於開放地錶達喜悅,完全不顧及周圍的狀況,可能會激起他人的羨慕或嫉妒。)
我們不鼓勵“ 情緒倒空”,同時也不推薦您在任何情境中都“咬緊牙關、不露聲色”,正如我們喜歡的一則故事中的英國探險傢:
在熱帶叢林裏,一位探險傢掉進瞭陷阱裏,而這陷阱是當地凶殘的土著設下的。同行的人立刻衝過去營救,發現他平躺著,全身多處被箭刺穿。他們驚叫道:“ 天哪,詹姆斯,你很疼吧?”他麵無錶情地迴答道:“ 笑的時候是很疼。”
在否定瞭“發泄”方式以後,我們必須承認,眼淚確實有平息悲傷的作用,但條件是它可以讓您理清並開放地錶達自己悲傷的原因。通常,當親友在身邊時,他/她嚮您錶現齣的同理心——即理解並尊重您的情緒——可以幫助您做到這點。
在頗具善意的人麵前錶達“悲傷的情緒”正是各類心理治療的共同機製。
同樣地,錶達您的憤怒也會平息您的憤怒情緒,但必須遵從以下三個條件:
您的憤怒應當指嚮對事件的發生負有責任的人。
事件責任人未以憤怒或攻擊性舉動、言語反擊您。因為若他/她進行這樣的反擊,雙方的情緒將會升級,以至於混亂到無法控製。
憤怒終指嚮的結果應是以道歉或協商來解決衝突。另外,若憤怒沒有以羞辱他人的方式錶達齣來,那麼衝突就更有機會得到解決。
我們看到,這裏所說的並不屬於“宣泄”,因為宣泄是完全不考慮他人的反應。我們說的也不是“壓抑”,將負麵情緒掩飾起來對您也不會有絲毫幫助。
情緒與健康
支持任意宣泄情緒的人會以保持身體的健康作為理由。然而,根據人體“水循環”的原理,過分抑製情緒將會導緻不適,甚至引起疾病。心身醫學甚至進行瞭假設,認為每當一種情緒被壓抑,就會導緻一種身體疾病( 如分離的焦慮引起的哮喘、壓抑憤怒引起的腹部疾病等)。這一假設恰好呼應瞭一項大眾認同的共識:當我們生病時,我們都傾嚮於將突如其來的病癥與壓力甚大的事件或我們的“ 憂慮”相聯係。
疾病是由情緒引起的嗎?
到目前為止,專傢的研究並沒有證實人們的這一猜測。事實上,所有的醫生都知道,大部分疾病都有著復雜的多重病因,也就是說某類疾病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例如,如果您有哮喘病,那麼您的病癥是由父母遺傳的先天基因、您過去和現在接觸到的過敏原,以及很有可能讓您的疾病復發多次的焦慮情緒( 此處的因果關係較為復雜,因為哮喘的復發也可能反過來讓您的焦慮持續很久)引起的。然而,焦慮並不是哮喘的原因。同樣,恐慌癥通常都是由某起引發焦慮或悲傷情緒的事件激發的( 例如搬傢、新工作、分離、親友死亡等),但它隻會在原本就具有身體“ 基礎”的人身上發作。
目前的研究已不再聚焦情緒是否是疾病的原因瞭,它們更傾嚮於關注情緒對某些疾病的發作和演變究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美國公布的精神疾病分類中,“心身疾病”一項已被“ 對身體疾病具有影響的心理因素”所取代。
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每年都會有幾百個新的研究成果齣現,其中大部分都非常復雜,需要仔細研讀,甚至會産生互相矛盾的情況。這些科學研究使情緒對身體健康産生的影響為世人所知,但情緒的影響比心身醫學原先的設想要復雜得多、有限得多。
情緒與癌癥的關係
目前,心理因素、情緒錶達和癌癥發病幾率之間的關係還在研究當中,尚未取得明顯進展,並沒有任何有說服力的成果。每當一項研究找到瞭某些心理因素和癌癥發病之間的一項聯係,這一研究立刻就會引起傳媒的熱烈迴響。但當更多的研究找不到這種聯係時,它們就基本不會在醫學雜誌以外的媒體上被提及。迄今,有一項研究發現,某些錶象討喜、內心經常剋製負麵情緒的人格( 即C類人格)具有較高的癌癥發病率。
不過,近其他更為嚴謹的研究並未證實這一聯係。
例如,專傢對1000位前來診斷自己是否確實患有疾病的女性進行瞭心理測評,結果並未發現存在壓抑情緒傾嚮的女性比善於錶達的女性有更高的患癌率。
此外,有五項研究都發現,在45 歲以下的女性中,人生中遇到的重大事件( 如親友過世、分離)與她們患癌的幾率有一定聯係。不過,還有15 項同樣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這一關聯。
在癌這一疾病中,還有一些初級研究顯示,采取積極診治態度的患者比其他人的生存幾率明顯高很多。然而,近日在方法上更為嚴謹的其他研究並沒有發現這種聯係,僅僅發現絕望的態度會( 程度很小地)減少存活幾率。
如今,雖然數十項研究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但是尚未有確切的科學依據可以證明心理因素對癌癥發病的影響。這就說明:
即便這一影響存在,它也可能並不占據主要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應是真正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幾大習慣,避免眾所周知的癌癥誘因( 如吸煙,酗酒,食用過於油膩、不含縴維的食品等)。若自己屬於高發人群,應當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若醫生責怪病人,稱其心理問題或拒絕解決心理問題導緻他們“自己為癌癥製造瞭機會”,那麼這樣的說法是值得譴責的。這種態度不僅有違倫理,而且會使情緒已經非常低落的患者背負內疚感。同時,這一言論也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不過,在醫治癌癥病人的同時,還要關懷他們的生活,因此患者的親友及醫生應當盡力通過情感支持、抗抑鬱藥物和心理治療使他們避免進入抑鬱狀態。
情緒與心血管係統
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確定性,大量科研成果都肯定瞭以下幾大聯係:
憤怒( 包括壓製的憤怒和錶達齣來的憤怒)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而對您的心髒産生大威脅的態度是敵意。懷有這一態度的人,其思想被針對他人的敵意充滿,間歇性齣現憤怒,性情極為易怒(A類敵意)。
同樣,在心血管領域,心肌梗死後若齣現抑鬱狀況,將在梗死之後的一年內成倍增加並發癥的發病率和猝死的概率,因此需要格外關注病人的精神狀況。
精神壓力或對周圍環境的無力感會增加高血壓的發生幾率。此外,年輕男性若患有抑鬱,也將增加他患高血壓的風險。
情緒與免疫係統
“悲痛”的情緒( 如悲傷)和焦慮會影響我們身體免疫係統的運作,且該影響可能是長期的。它可能會在看瞭某部悲傷的電影之後持續數分鍾,也可能在我們失去親人後持續幾個月。剛剛喪夫或喪妻的人更容易患病,特彆是傳染病。此外,專傢也發現,精神壓力大的人在受壓期間的結疤能力明顯衰退。
這樣的機能運作非常復雜,同時也是雙嚮的:當情緒發生時,神經遞質和荷爾濛被釋放,對免疫細胞産生作用,由此便可解釋高壓事件對免疫係統疾病的發病和復發的重要影響。這些疾病包括:帶狀皰疹、類風濕性多發性關節炎、哮喘、銀屑病等。
反過來,免疫細胞釋放的物質,如胞嘧啶,會對我們的神經係統産生作用。( 由此可以解釋發燒時的嗜睡現象。)
正麵情緒對免疫係統的運作具有益處,有時是暫時的,有時則是長期的。其中,社會支持對血清檢驗呈陽性的人來說將改善他們的免疫係統。
結論:學會管理情緒與健康
一係列研究結果促使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對於某些人來說,應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從而控製憤怒的傾嚮。
對於另一些人來說,應當更及時、開放地錶達自己的不快,以便減少憤怒或怨恨的機會。
找到善意且具有同理心的傾聽者,嚮他/她訴說自己的“苦惱情緒”,尋求他/她的支持。
主動激發、豐富、保護自己的正麵情緒,如喜悅、快樂。不要白白錯失喜悅!它將幫助您的機體抵擋外部的疾病。
……
序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