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大词典(套装上下册)

近代汉语大词典(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少峰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近代汉语
  • 语言学
  • 工具书
  • 参考书
  • 辞典
  • 字书
  • 教学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19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这是一本解释自唐代至清代古籍中出现的口语词的工具书;共收词50306余条,为从事语言教学及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料。
  二、《近代汉语大词典》所收词目主要选自唐代至清代戏剧、小说、僧侣及宋儒语录等中常用而一般辞书极少收录的语词和部分短语。敦煌变文、诗词曲作品等亦为本词典所收词条的重要来源。
  三、词目下附两个书证,尽可能做到一为戏剧书证,一为小说书证或其他书证,以供比较,同时兼收部分诗词曲作品为佐证,而着重在元杂剧和明代小说。
  四、本词典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查阅方便,用音节隔开,但不分四声。鉴于某些字的古音与今音(普通话)毕竟有所区别,注音时视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同音词依笔划多少排列,由本字派生字编在一起,如胡、湖、葫、猢、(米胡)、糊、蝴、衚等字排在一起;同笔划者则依起笔横、竖、撇、捺、笔形为先后。
  五、考虑到读者已习惯于规范化的文字,《近代汉语大词典》所用字体,基本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为准。但是,规范的字中把一些在过去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简化规范为一个字,如范和範、咸和醎、几和幾……作为近代汉语,显然是不科学的。若是把它们改成繁体字,则繁简混淆,会对读者造成诸多不便;故尔用了一个折衷办法,即在最先出现的词条上用括弧注明,如“几(幾)”、“里(裹)”、“只(隻)”等;其所属之条目分系其后,不做统一拼音编排:但如该字不是词头,则仍用简化字,不加括弧。
  六、释义力求确切透辟,繁简适当。有的词一点就明,便不多费辞;需要加以说明的,尤其是今人已较为生疏或已极少用到的词条,如“瘦马”“抬阁”“跳加官”等,尽可能详加解释,努力使读者有更多的了解。有的词则必须溯源,否则难以明白该词之确切词因,如“左边的”“鸭”等词条,即一一列明。
  七、所用书证,凡引用史书、小说、语录者只列书名,其馀一律加作者朝代和姓名;作者无考者,则注“缺名”。
  八、条目在书证中以原貌出现时,用“~”代替。
  九、本词典中凡遇有意思相同的词目时,不重复作解,仅注“同××”。
  十、正文前有《词目首字汉语拼音检字索引》,正文后附《词目笔画索引》,以备检索。
  十一、书证引文中出现“口”者为原文字脱。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词目首字汉语拼音检字索引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光是各种各样有关近代汉语的词典就已经出版了四十多部。这些词典,质量不一,既有精雕细刻的佳作,又有粗制滥造的劣品。而许少峰先生的《近代汉语词典》则是一部严肃认真、富有创意、实用性与学术水平兼备的好辞书。
  许先生曾有《近代汉语词典》(下简称《词典》)于1997年1月由团结出版社初版,同年11月我在杭州一家书店购得,嗣后一直放在案头。我的研究兴趣是明清小说方言俗语词,我从许先生这部词典里获得了许多教益和启发,也由衷钦佩许先生的学识和功力。去年12月,许先生来电告知:他的《近代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将出,并约我在书前写几句话,不久寄来了样稿。我没有想到许先生以七八十岁的高龄还在从事词典的编撰,而且工作量还是那么大!
  与《词典》相比较,《大词典》在各个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一是规模更加宏大。《词典》共收词25000余条,总字数320万;《大词典》共收词50000余条,总字数约520万,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试以“要”字头、“自”字头复音词为例,“要”字头《词典》共收复音词10条,《大词典》共收25条,增加了2.5倍;“自”字头《词典》共收复音词20条,《大词典》共收60条,增加了3倍。近代汉语历时千余年,其间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新义,如果以中小型词典的规模则很难反映近代汉语词汇的全貌。《大词典》堪称迄今为止收词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近代汉语词典,唯其体制宏大,故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描述近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轨迹。
  二是取材更加广泛。《词典》收词和引例“主要选自古代戏剧、小说以及佛徒及宋儒语录”,“而着重在元杂剧和明代小说”,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发挥编撰者的优势和突出词典的特色,因为敦煌变文和唐宋诗词方面已经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及《诗词曲语辞例释》等经典著作。但作为一部近代汉语词典,不涉及变文与诗词等,语料范围未免有点狭窄。《大词典》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取材范围扩大到敦煌变文、唐诗宋词等,从而使得词典更加丰满,更加名副其实。三是义项更加齐全。单音词如“窝”,《词典》凡收3义:1.动物栖止所。2.即“窝儿”。3.踡缩,盘绕。《大词典》增至13个义项:1.动物栖止所。2.比喻为窝盘、栖止之所。3.指所处的境况、位置。4.隐藏坏人或赃物。5.藏匿,存留。6.钻在被中取暖。7.指人体某些肢体或器官。8.蜷缩,拘拢。9.盘,团。10.撮,噘。11.拉,撒。通“屙”。12.人或物体丛聚之称。13.凹坎,坑。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不包含《近代汉语大词典(套装上下册)》内容的图书所写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自然、详实,避免任何AI痕迹。 --- 《中古汉语文献选读与研究》 作者: 王世昌 撰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10月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单册) ISBN: 978-7-80799-521-4 内容简介 一卷跨越千年的文字史诗,一场回溯经典的学术之旅 《中古汉语文献选读与研究》并非一部旨在罗列词汇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语言、文学与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专著。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直接面对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留下的原始文献,以严谨的考证方法和细腻的文本解读,揭示中古汉语的独特风貌及其对后世汉语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撰写基于作者王世昌教授数十年在中古文献学、音韵学和词汇史领域的研究积累。他摒弃了传统辞书的条目式梳理,转而采用主题式、文本导向的结构,将文献选读、语言现象分析与历史文化背景探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 第一部分:中古语音的重构与审视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是汉语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型期,它承上启下,奠定了后世官话和南方方言的基础。本部分并非简单罗列中古音系表,而是以《切韵》为核心,结合敦煌文献中的变音实例,以及佛经译场的音韵实践,进行动态的考察。 重点章节解析: 1. 《切韵》的地域基础与时代局限: 深入分析《切韵》编纂所依据的南北方言差异,尤其关注其对当时成熟诗歌韵脚的规范作用,并指出其在反映实际口语,尤其是在声调的演变初期所存在的“理想化”倾向。 2. “尖团”分化之谜: 通过对大量唐代白话诗及变文中的韵语失谐现象的分析,探讨中古后期“见、影、晓、匣”三母在特定韵部前的腭化过程。这部分的研究直接挑战了传统中古音系中过于僵硬的划分,展现了语音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与变动。 3. “浊上归平”的轨迹: 选取宋代以后的韵书(如《集韵》向《平水韵》的过渡)作为参照,追踪中古时期次清、次浊音的归派趋势,并结合中古诗歌中的对仗和押韵习惯,提供语音演变的实证证据。 --- 第二部分:中古词汇的动态演变与语用研究 中古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本书的此部分聚焦于词汇的“增生”“汰换”与“意义漂移”,强调词汇的实际语用环境。 核心研究视角: 1. 官署与职役词汇的嬗变: 选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官制文献(如《晋书》《隋书》《唐会要》等),梳理“中书舍人”“门下侍郎”“录事参军”等核心官职名称的由来、职责界定及其在不同政权间的沿用与更迭。这不仅是词汇研究,更是制度史的侧面反映。 2. 佛教词汇的本土化: 详细分析从印度梵文音译进入汉语的佛教术语,如“般若”“菩萨”“涅槃”等,研究它们如何逐渐被赋予或借用中国本土的文化意涵,并最终融入世俗语言,成为常用意象。例如,“因缘”“报应”等词义的演变路径。 3. 俗语与俚语的抢救性记录: 大量引用敦煌写本、唐代笑话集(如《酉阳杂俎》零篇)中出现的口语化表达。这些材料往往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活化石”,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语言面貌,例如对某些动词的独特搭配和形容词的活用。 --- 第三部分:文体风格与句法革新 中古时期是文言文向白话过渡的关键阶段,骈文的鼎盛与古文运动的兴起,使得句法结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1. 骈文的句法特征与“偶对”的极限: 本章不满足于分析骈文的辞藻华丽,而是深入到句法层面,解析其标志性的“四六句”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严苛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句内结构的长短变化来营造节奏感,这种句法模式对后世辞赋的影响。 2. 六朝白话叙事中的句法简化趋势: 对比《世说新语》中的经典语录与佛经变文中的白话叙事部分,清晰勾勒出句子成分的省略、语序的灵活调动(如处置式、被动句式的早期形态),预示着唐宋白话的句法走向。 3. 标志词(助词)的“浮现”: 关注中古后期,特别是唐五代时期,一些标志性的虚词(如“了”、“过”、“着”的前身)在句末或句中的出现频率和功能变化,这是中古汉语区别于上古汉语,并迈向近体语言的重要语法标志。 --- 本书价值与读者定位 《中古汉语文献选读与研究》不是一部检索性的工具书。它不提供海量词条的释义,也不侧重于现代常用词的演变链条。相反,本书致力于提供方法论指导和深度案例分析。 本书适合对象包括: 历史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学者,尤其关注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化史的读者。 对汉语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并希望超越表面现象,探究语言底层机制的资深爱好者。 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套系统性的中古汉语研究框架,能够以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那些穿越了千年风霜的珍贵文献。它提供的是“如何看”的钥匙,而非“是什么”的清单。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基于对一手文献的扎实解读,力求在学术前沿,提供可靠且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 王世昌(作者简介): 著名语言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古汉语语音史、词汇史及敦煌文献语言学的研究。现任职于国内某顶尖高校文学院,发表学术专著多部,在学界享有盛誉。本书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编纂理念显然是建立在对语言历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汇,更是在构建一个清晰的近代汉语的演变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关键时期、特定语境下词义变迁的细致考证。比如,有些词汇在戊戌变法前后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含义有着微妙的差别,这本书都能给出非常精准的标注和溯源,这对于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动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带有时代烙印的词汇,而是正视并解释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功能与意义。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它超越了一般词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近代语言史教科书,对于梳理和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的语言生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工具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脊上的字体清晰易读,即使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找到。打开书页,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摸起来很廉价的纸,印刷的油墨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是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查阅古籍和近代文献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在物理层面上就要让人感到愉悦和可靠。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词条解释,也能保持清晰的层次感。合上书本时,那种厚实的触感,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一个查阅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阅读伙伴,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这对于一个工具书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评分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部词典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上手难度也很低。虽然词条数量庞大,但通过合理的部首、拼音以及词义分类检索,总能迅速定位目标。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解释一个复杂词汇时,往往会提供多个侧重点不同的释义,并通过小标题清晰地区分开来,这避免了信息过载,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相关的解释。例如,对于一个多义词,它不仅列出了其最初的含义,还详细标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引申义和现代的转用义,这种层级分明的解释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查询效率。相比于那些结构僵化、只能按部就班查阅的工具书,它展现出了一种“智能导引”式的服务体验,非常适合高强度、多任务的学术研究环境。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与早期白话文、民国时期出版物打交道的学者,我最关注的自然是收录的详实程度和例证的准确性。坦白说,很多通行的词典在处理一些早期白话文特有的表达方式时,往往捉襟见肘,要么是干脆不收,要么就是解释得过于笼统。然而,这套书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许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销声匿迹、但在那个转型期极为活跃的词汇,都被收录在案,而且提供的例句往往直接取自当时的权威文献或重要作家作品,这极大地增强了词条的可信度和实用性。这种对“活的语言”的忠实记录,而非仅仅是规范化后的语言的呈现,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查阅某个生僻的、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词语时,那种“终于找到了准确解释”的踏实感,是其他工具书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书在学术对话中所占据的地位。对于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拥有一部公认的、权威的、能够作为“共同参照系”的工具书至关重要。这套词典的出现,无疑为众多关于近代语言、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它的释义和引文,常常成为我们在论文中进行术语界定和概念分析时的重要引证。更进一步说,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释义差异,我们甚至可以侧面观察到学术界对某些历史概念认识的演变。这种工具书能够激发和引导更深层次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器,更是学术对话的启动器。能够如此全面、深入地梳理近代汉语的复杂性,实属不易,是投入了大量心血和专业精神的结晶,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评分

3.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明确“叠、覆、像、哕”不再作为“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

评分

总是在这里买书,方便快捷,很满意

评分

相信品牌的力量!!!!

评分

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第一節 什麽是訓詁 第二節 訓詁的起源 第三節 什麽是訓詁學 第四節 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係第二章 訓詁學的功用 第一節 指導古文學習 一、掌握正確的詞義訓釋原則 二、合理利用注解 三、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節 指導古文獻校理 一、關於標點 二、關於校勘 三、關於注釋 四、關於翻譯 五、關於辨偽 六、關於辑侠 第三節 指導辭書编纂 一、詞條或義項失收 二、釋義不確 三、源流失考第三章 訓詁著作(上)·古書注解 第一節 兩漢時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時期 第三節 唐代 第四節 宋代 第五節 元明時期 第六節 清代第四章 訓詁著作(中)·語文辭書 第一節 《爾雅》和《廣雅》 一、《爾雅》 二、《廣雅》 第二節 《說文解字》和《玉篇》 一、《說文解字》 二、《玉篇》 第三節 《方言》和《釋名》 一、《方言》 二、《釋名》第五章 訓詁著作(下)·其他訓詁專書 第一節 通釋音義的著作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二、玄應《一切經音義》 三、慧琳《一切經音義》 第二節 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二、何承天《纂文》 三、陳士元《俚言解》 四、翟灏《通俗編》 五、錢大昕《恒言錄》 六、郝懿行《證俗文》、《晉宋書故》 第三節 解釋虚詞的著作 一、盧以縴《助語辭》 二、劉淇《助字辨略》 三、王引《經傳釋詞》 四、裴學海《古書虚字集釋》 第四節 考據類訓詁著作 一、颜之推《顏氏家訓》 二、顏師古《匡謬正俗》 三、王觀國《學林》 四、袁文《甕牖閒評》 五、李治《敬齋古今挞》 六、焦站《焦氏筆乘》 七、黄生《字詁》、《義府》 八、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 九、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第六章 訓詁的條例和術語 第一節 關於訓詁方式的術語 一、形訓 二、聲訓 三、義訓 第二節 具體的訓釋術語 一、某,某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三、謂、言 四、猶、亦 五、之言、之為言 六、貌 七、屬、别 八、辭、詞、語助 九、讀曰、讀為;讀如、讀若 十、破、破字、破讀、讀破;如字 十一、當作、當為 十二、或曰、或說;一曰、一說、一云 十三、渾言(統言、通言)、析言(别詞)、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錯簡、誤文、形訛、壞字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第七章 考釋詞義的方法 第一節 審辨字形 一、以形索義 二、勘正文字 第二節 因聲求義 第三節 依據古訓 第四節 排比用例 第五節 考察文例 一、連文例 二、對文例 三、異文例 四、用詞慣例 五、行文通例 第六節 方言佐證第八章 學習研究訓詁學的原則 第一節 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一、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是詞義訓釋的基本原則 二、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第二節 要有歷史的、發展的觀點 第三節 要瞭解所釋作品,掌握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第四節 詞義訓釋力求平實,注重科學性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第九章 訓詁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 傳統訓詁學的歷史評價 一、傳統訓詁學的成就和特色 二、傳統訓詁學的缺點和不足 第二節 近現代訓詁學的發展和創新 一、近代訓詁學的發展 二、現當代訓詁學的發展後記

评分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

内容十分丰富,就是书脊两头张了个大口子,正在换货之中。

评分

内容十分丰富,就是书脊两头张了个大口子,正在换货之中。

评分

很好看。

评分

(4)单字字头后所标的繁体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