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的编纂理念显然是建立在对语言历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汇,更是在构建一个清晰的近代汉语的演变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关键时期、特定语境下词义变迁的细致考证。比如,有些词汇在戊戌变法前后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含义有着微妙的差别,这本书都能给出非常精准的标注和溯源,这对于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动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带有时代烙印的词汇,而是正视并解释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功能与意义。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它超越了一般词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近代语言史教科书,对于梳理和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的语言生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工具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脊上的字体清晰易读,即使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找到。打开书页,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摸起来很廉价的纸,印刷的油墨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是对于我这种需要频繁查阅古籍和近代文献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在物理层面上就要让人感到愉悦和可靠。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词条解释,也能保持清晰的层次感。合上书本时,那种厚实的触感,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一个查阅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阅读伙伴,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这对于一个工具书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评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部词典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上手难度也很低。虽然词条数量庞大,但通过合理的部首、拼音以及词义分类检索,总能迅速定位目标。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解释一个复杂词汇时,往往会提供多个侧重点不同的释义,并通过小标题清晰地区分开来,这避免了信息过载,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相关的解释。例如,对于一个多义词,它不仅列出了其最初的含义,还详细标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引申义和现代的转用义,这种层级分明的解释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查询效率。相比于那些结构僵化、只能按部就班查阅的工具书,它展现出了一种“智能导引”式的服务体验,非常适合高强度、多任务的学术研究环境。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与早期白话文、民国时期出版物打交道的学者,我最关注的自然是收录的详实程度和例证的准确性。坦白说,很多通行的词典在处理一些早期白话文特有的表达方式时,往往捉襟见肘,要么是干脆不收,要么就是解释得过于笼统。然而,这套书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许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销声匿迹、但在那个转型期极为活跃的词汇,都被收录在案,而且提供的例句往往直接取自当时的权威文献或重要作家作品,这极大地增强了词条的可信度和实用性。这种对“活的语言”的忠实记录,而非仅仅是规范化后的语言的呈现,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查阅某个生僻的、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词语时,那种“终于找到了准确解释”的踏实感,是其他工具书难以比拟的。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书在学术对话中所占据的地位。对于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拥有一部公认的、权威的、能够作为“共同参照系”的工具书至关重要。这套词典的出现,无疑为众多关于近代语言、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它的释义和引文,常常成为我们在论文中进行术语界定和概念分析时的重要引证。更进一步说,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释义差异,我们甚至可以侧面观察到学术界对某些历史概念认识的演变。这种工具书能够激发和引导更深层次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器,更是学术对话的启动器。能够如此全面、深入地梳理近代汉语的复杂性,实属不易,是投入了大量心血和专业精神的结晶,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评分3.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明确“叠、覆、像、哕”不再作为“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
评分总是在这里买书,方便快捷,很满意
评分相信品牌的力量!!!!
评分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第一節 什麽是訓詁 第二節 訓詁的起源 第三節 什麽是訓詁學 第四節 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係第二章 訓詁學的功用 第一節 指導古文學習 一、掌握正確的詞義訓釋原則 二、合理利用注解 三、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節 指導古文獻校理 一、關於標點 二、關於校勘 三、關於注釋 四、關於翻譯 五、關於辨偽 六、關於辑侠 第三節 指導辭書编纂 一、詞條或義項失收 二、釋義不確 三、源流失考第三章 訓詁著作(上)·古書注解 第一節 兩漢時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時期 第三節 唐代 第四節 宋代 第五節 元明時期 第六節 清代第四章 訓詁著作(中)·語文辭書 第一節 《爾雅》和《廣雅》 一、《爾雅》 二、《廣雅》 第二節 《說文解字》和《玉篇》 一、《說文解字》 二、《玉篇》 第三節 《方言》和《釋名》 一、《方言》 二、《釋名》第五章 訓詁著作(下)·其他訓詁專書 第一節 通釋音義的著作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二、玄應《一切經音義》 三、慧琳《一切經音義》 第二節 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二、何承天《纂文》 三、陳士元《俚言解》 四、翟灏《通俗編》 五、錢大昕《恒言錄》 六、郝懿行《證俗文》、《晉宋書故》 第三節 解釋虚詞的著作 一、盧以縴《助語辭》 二、劉淇《助字辨略》 三、王引《經傳釋詞》 四、裴學海《古書虚字集釋》 第四節 考據類訓詁著作 一、颜之推《顏氏家訓》 二、顏師古《匡謬正俗》 三、王觀國《學林》 四、袁文《甕牖閒評》 五、李治《敬齋古今挞》 六、焦站《焦氏筆乘》 七、黄生《字詁》、《義府》 八、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 九、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第六章 訓詁的條例和術語 第一節 關於訓詁方式的術語 一、形訓 二、聲訓 三、義訓 第二節 具體的訓釋術語 一、某,某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三、謂、言 四、猶、亦 五、之言、之為言 六、貌 七、屬、别 八、辭、詞、語助 九、讀曰、讀為;讀如、讀若 十、破、破字、破讀、讀破;如字 十一、當作、當為 十二、或曰、或說;一曰、一說、一云 十三、渾言(統言、通言)、析言(别詞)、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錯簡、誤文、形訛、壞字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第七章 考釋詞義的方法 第一節 審辨字形 一、以形索義 二、勘正文字 第二節 因聲求義 第三節 依據古訓 第四節 排比用例 第五節 考察文例 一、連文例 二、對文例 三、異文例 四、用詞慣例 五、行文通例 第六節 方言佐證第八章 學習研究訓詁學的原則 第一節 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一、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是詞義訓釋的基本原則 二、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第二節 要有歷史的、發展的觀點 第三節 要瞭解所釋作品,掌握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第四節 詞義訓釋力求平實,注重科學性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第九章 訓詁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 傳統訓詁學的歷史評價 一、傳統訓詁學的成就和特色 二、傳統訓詁學的缺點和不足 第二節 近現代訓詁學的發展和創新 一、近代訓詁學的發展 二、現當代訓詁學的發展後記
评分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内容十分丰富,就是书脊两头张了个大口子,正在换货之中。
评分内容十分丰富,就是书脊两头张了个大口子,正在换货之中。
评分很好看。
评分(4)单字字头后所标的繁体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