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年谱长编

莫友芝年谱长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剑 著
图书标签:
  • 莫友芝
  • 年谱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民国史
  • 近现代史
  • 谱牒
  • 家族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22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0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莫友芝年谱长编》是一位给人以丰富遐想空间、值得深入研究的学者和诗人。莫友芝(1811-l871),字子偬,白号鄙亭,又号紫泉、弭叟,贵州独山人。其父莫与俦选翰林院庶吉士,且受教于纪昀、阮元等汉学宗师,友芝幼承庭训,很早便以学问淹博、并与郑珍合撰《遵义府志》而名震西南;友芝多才多艺,目录学和书法尤令人称道(《合亭知见传本书目》宣统元年始出,即售到每部六两,民国二年,每部更非十六金重价不可得;他独标高格、颇带金石意趣的书法,亦为世所宝贵)。游幕江表十年,友芝与政坛、学界诸大老交往密切,曾奉曾国藩、李鸿章之命,寻访劫火后文汇、文宗两阁四库全书及其它古籍,对图书文化建设卓有贡献。友芝去世后,曾国藩曾捧香亲吊,备极哀荣。

目录

前言
凡例
谱前莫与俦年谱简编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一岁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八岁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十四岁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75),二十岁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二十一岁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二十四岁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三十岁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三十一岁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三十二岁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三十三岁
嘉庆二年丁巳(1797),三十五岁
嘉庆三年戊午(1798),三十六岁
嘉庆四年己未(1799),三十七岁
嘉庆六年辛酉(1801),三十九岁
嘉庆七年壬戌(1802),四十岁
嘉庆八年癸亥(1803),四十一岁
嘉庆九年甲子(1804),四十二岁
嘉庆十年乙丑(1805),四十三岁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四十四岁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四十五岁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四十六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四十七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四十八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四十九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五十五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五十六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五十七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五十九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六十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六十一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六十三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六十四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六十五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六十六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六十七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六十九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七十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七十二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七十五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七十六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七十七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七十八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七十九岁

正谱莫友芝年谱长编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一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二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三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四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五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六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七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八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九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十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十一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十二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十三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十四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十五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十六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十七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十八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十九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二十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二十一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二十二岁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二十三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二十四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二十五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二十六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二十七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二十八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二十九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三十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三十一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三十二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三十三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三十四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三十五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三十六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三十七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三十八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三十九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四十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四十一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四十二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四十三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四十四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四十五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四十六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四十七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四十八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四十九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五十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五十一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五十二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五十三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五十四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五十五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五十六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五十七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五十八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五十九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六十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六十一岁一

谱后,莫绳孙年谱简编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一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三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四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五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六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八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十五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十六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十七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十八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十九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二十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二十一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二十二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二十三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二十四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十五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二十六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二十七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十八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二十九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三十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三十一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三十二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三十三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三十四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三十五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三十六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三十七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三十八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三十九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四十岁

附录
人物小传
人物索引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偬,自号邵亭,又号紫泉、弭叟,贵州独山人。其父莫与俦选翰林院庶吉士,且受教于纪昀、阮元等汉学宗师,友芝幼承庭训,很早便以学问淹博、并与郑珍合撰《遵义府志》而名震西南;友芝多才多艺,目录学和书法尤令人称道(《即亭知见传本书目》宣统元年始出,即售到每部六两,民国二年,每部更非十六金重价不可得;他独标高格、颇带金石意趣的书法,亦为世所宝贵)。游幕江表十年,友芝与政坛、学界诸大老交往密切,曾奉曾国藩、李鸿章之命,寻访劫火后文汇、文宗两阁四库全书及其它古籍,对图书文化建设卓有贡献。友芝去世后,曾国藩曾捧香亲吊,备极哀荣。……这是一位给人以丰富遐想空间、值得深入研究的学者和诗人。
  然而,莫友芝生前所刊著作极少,与自身行历、志趣关系密切的诗文著作只有一部《合亭诗钞》六卷。卒后其子莫绳孙又陆续刻成《合亭遗诗》八卷和《即亭遗文》八卷。但他传世的各类稿钞本多达百种,中间蕴藏的能够彰面目、显性情的大量文字因各种原因并没有吸收到上述著作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的《影山草堂学吟稿》三卷外集一卷,其中正集三卷收录三百余首诗,均为莫友芝道光二十二年之前所作,对了解莫友芝早期行踪和心态极为重要(《鄙亭诗钞》和《邵亭遣诗》所收为道光二十四年之后作品),外集一卷是编订《鄙亭诗钞》时删落的作品,同样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由于莫友芝编订自己诗集时认为它们并不成熟,统统予以删落,因此它们很难得到面世的机会。莫绳孙编订《邵亭遗诗》时,出于孝道的考虑,自然不敢收入先君不欲传世的作品,于是仅就咸丰二年以后诗作编订成集,由于为尊者讳和其它师长的意见复删落数十首诗作。《鄙亭遣文》的收录更不完备,仅以稿钞本所载的数量而言,《邵亭遣文》所收不足半敷。至于比诗文更能准确反映莫友芝个人真实信息的十几册日记和数百封书信,由于收藏地分散和隐秘,鲜见有人提及。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遗憾。这种情况丰富了我们想象的同时,也增添了我们的错误。不妨聊毕敷例为证。
《清代文人与学术史论集》 导言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学界对清代学术、文化及社会生活研究的若干重要成果,旨在通过对不同侧面史料的深入挖掘与细致梳理,勾勒出清代复杂而多元的学术图景。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近代转型的前夜,其间的学术思潮跌宕起伏,文人群体活跃交错,是探究近世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不可或缺的钥匙。本书所收诸文,或聚焦特定学派的理论建构与传承脉络,或剖析特定地域文化圈的形成与影响,或考察特定文人群体的交往网络与知识生产机制,力求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审视之间取得平衡,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清代学术研究参照系。 第一部分:经学与义理的重塑——乾嘉学派的深层结构研究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乾嘉时期以考据为主要特征的汉学思潮,但并非停留在对“朴学”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义理诉求与思想张力。 一章:训诂实践中的“微言大义”:从段玉裁到王引之的语义学转向 本章以两代大学者段玉裁与王引之的《说文解字注》和《说文韵诠》为核心文本,对比分析二者在字义考证与音韵梳理上的异同。研究指出,汉学家的“求实”并非全然排斥义理,而是在对古音、古义的精确定位中,试图重建一种更为可靠的“古道”。这种重建过程,本身即是对宋明理学义理阐释体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修正与回归。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处理《诗》、《书》中的核心概念,以及这种处理如何影响了后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 第二章:乾嘉学派的地域性与知识网络:以扬州学派的兴衰为中心 清代学术的发展往往带有显著的地域色彩。扬州,作为漕运与盐业的中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本章梳理了以阮元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贡献,特别是其在藏书、刻书、以及组织学术会议(如“问梅精舍”)方面的活动。通过考察扬州学派的成员构成(包括士人、幕僚、地方官僚等),揭示了清代学术活动并非纯粹的“象牙塔”活动,而是与地方经济、政治权力紧密交织的知识场域。同时,也分析了扬州学派在嘉庆中后期遭遇的困境与转型,探讨了学术中心转移的深层动因。 第三章:对“疑古”思潮的反思:乾嘉学派内部的保守与激进 “疑古”思潮是乾嘉学派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这种“疑”是针对性的。本章辨析了乾嘉学者在质疑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时的论据与尺度。一方面,他们对先秦典籍的考证趋于严谨;另一方面,对于儒家经典的权威性本身,他们大多持维护态度。通过分析戴震对程朱学派“性理”说的批判,展示了乾嘉学人对“天理”与“人欲”关系的新诠释,揭示了汉学内部存在的保守与激进的两面性。 第二部分:边缘的风景与思想的碰撞——道咸时期的学术流变 随着清朝国势日衰,学术风气开始从乾嘉的沉静转向道咸时期的关注现实、经世致用。 第四章: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从黄梨洲到龚自珍的学术谱系 本章追溯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源头,并着重分析了在道光年间,该思潮如何从对制度、水利、盐政等具体问题的关注,上升为一种系统性的学术主张。龚自珍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其诗歌、散文乃至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均体现了学术对现实关切的深化。研究者试图厘清,经世思想与考据学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一种在时代压力下的继承与改造。 第五章:皖派与浙派的再审视:学术谱系中的知识代际传承 本章通过对比皖派(以刘逢禄、陈澧为代表)与浙派(如王引之家族)的学术流派特征,探讨了知识在代际间传递时的变异与坚守。重点分析了皖派在对《春秋》、《仪礼》等典籍的独特解释,以及他们在面对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冲击时,学术立场所展现出的迟疑与转向。这种对具体学派内部差异的细致考察,有助于我们避免将清代学术简单地划分为“考据”与“经世”两大阵营。 第三章: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清代文人群像 本部分转向考察清代文人群体的社会生活形态及其文化生产的地理基础。 第六章:幕府生涯与学术资源的整合:论幕僚在知识传播中的中介作用 清代,特别是中后期,幕僚制度为大量未获科举功名的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依附权力的途径。本章通过个案研究(如对某一著名幕僚群体活动的考察),分析了幕府如何成为重要的学术资源集散地。幕僚通过处理地方政务、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如修志、重刻典籍),实际上加速了不同地域学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出仕即入世”的知识分子身份。 第七章:园林、书斋与文人社交:空间对创作主体性的形塑 清代文人对私密性空间(书斋、园林、别业)的营造,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结合营造学、文化地理学的方法,分析了特定空间(如江南私家园林)在文人交往、诗文唱和、乃至学术讨论中的功能。空间不仅是承载活动的背景,更是知识分子构建自我形象、实践其审美理想的物质载体。通过分析特定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文人集会的记录,可以窥见其精神气质的投射。 结语 本书所探讨的清代学术,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转型的复杂场域。从乾嘉汉学对义理的精微重建,到道咸时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再到知识分子在特定社会空间中的活动,无不揭示出清代文化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与深刻思考。这些历史研究,不仅是对既往学术成就的梳理,更是对理解近代中国知识体系如何形成的关键路径的探索。本书的诸多论断,均建立在对清代原始文献的反复推敲与辨析之上,旨在为学界提供更具细节支撑与更富思辨性的研究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莫友芝年谱长编》我真是爱不释手,翻阅起来简直像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扉页,莫友芝先生那张老照片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详尽的史料考证,那些引用的文献、笔记、书信,都带着原汁原味的时代气息。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莫友芝先生在书斋里伏案疾书的身影,听到他在学术探讨中激昂的论辩。作者在梳理莫友芝先生生平事迹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思潮,都进行了细致的勾勒。这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更是深入理解了那个时代。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对某本古籍的收藏、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都展现了他深邃的学识和独立的人格。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他与同时代文人交往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往来书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友情和激烈的思想碰撞,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编纂之精细,考证之严谨,绝对是学术研究的典范,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清末民初学术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库。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学术空白。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学术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莫友芝先生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于一身的大家充满敬意。《莫友芝年谱长编》的出现,让我得以在一个更为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下去审视他的人生轨迹。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史料搜集和梳理上的巨大投入。那些散落在各地、尘封已久的史料,经过作者的精心挖掘和整理,如今得以集中呈现,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所打动,比如莫友芝先生在生活困顿时期如何坚持学术研究,他对待友人、对待学术的态度,都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但却字字珠玑,没有丝毫的浮夸。它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将一位学者的生命故事徐徐展开。读完之后,我对莫友芝先生的了解远不止停留在他的著作,更是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近现代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颇感兴趣,而《莫友芝年谱长编》则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为惊喜的一本。它的厚重感就不说了,单是目录的细致程度就足以让人惊叹。我并非专攻莫友芝先生的研究,但阅读过程中,我却被一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年表,而是将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与莫友芝先生的活动、思想、著述紧密结合。例如,在描述他某一年参与某项重要的文献整理时,书中会详细介绍该文献的来龙去脉,以及莫友芝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贡献。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让读者在了解个体生平的同时,也能窥见更宏大的学术图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莫友芝先生学术思想的梳理,不同于一些流于表面的介绍,这里深入剖析了他对经学、史学、金石学等领域的见解,并探讨了这些见解是如何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反响的。书中的配图也很用心,一些珍贵的照片、手稿的出现,让文字的生命力更加凸显。对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乐趣。

评分

初拿到《莫友芝年谱长编》时,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该有多厚的考据啊!而当我真正翻阅起来,这种预感得到了完全的证实,甚至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体量虽然庞大,但绝非堆砌材料的空洞之作。相反,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和有条理的方式,将莫友芝先生的一生分解成无数个细微的节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学术争议的处理方式,作者会引用不同的史料,呈现不同的观点,然后进行客观的分析,既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又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读完书中关于莫友芝先生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学术困境的描述,我深感其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他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琐事到学术成就,无一不包。对于任何一个真心想了解莫友芝先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学者,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莫友芝年谱长编》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对莫友芝先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从书的结构到文字的表述,都透露出一种对学问的敬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莫友芝先生晚年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尽管他晚年境况不佳,但其学术热情依然不减,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着实令人动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年谱,更是一部关于学术传承、文化坚守的生动教材。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术操守。书中引用的材料非常广泛,从官方史籍到私人信件,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又不失个体生活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莫友芝先生与其他学者互动关系的描写,通过这些互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当时学术界的生态和思想的交流。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史料的堆积,它更在于勾勒出一位伟大灵魂的完整肖像。

评分

这一系列的书已出了五本,相当不错!

评分

争议大:“《长编》采铜于山的精神、精审的提炼考辨、独特的结构体例,具有学术范式意义。”(西师**文系 张兵);“……大致说来,有体例紊乱、名字混淆,不通史法、标准驳杂,读书无识、卤莽灭裂,昧于文理、破句频出,不明书仪、句读多误,取舍不当、误会书旨等诸多疏失。”(东方早报)

评分

争议大:“《长编》采铜于山的精神、精审的提炼考辨、独特的结构体例,具有学术范式意义。”(西师**文系 张兵);“……大致说来,有体例紊乱、名字混淆,不通史法、标准驳杂,读书无识、卤莽灭裂,昧于文理、破句频出,不明书仪、句读多误,取舍不当、误会书旨等诸多疏失。”(东方早报)

评分

送货快,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这一系列的书已出了五本,相当不错!

评分

对于这本书,学界已有评价,看来学术还是得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不然即使“著作”出版了,也会引来非议呀!

评分

评分

质量很不错 对得起价格

评分

很多日记内容,很划算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