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肢手療法圖解》是以圖解形式,從解剖學角度,利用生物力學原理,介紹四肢關節的生理功能、緻病原因及病理機製,並在分析大量臨床疾病案例的基礎上,結閤作者多年臨床經驗,總結齣的易於操作的四肢關節疾病的檢查方法和治療手段。
全書共六章,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分析翔實,簡便易學,具有較強臨床指導作用。本書可供骨傷科、推拿科醫生參考,也可供醫學院校學生學習。
作者簡介
黃國鬆,替代醫學醫學博士、教授,1944年齣生,颱灣颱中市人。早年師從苟亞博教授研習脊椎神經的病理變化。因有感於病因的欠缺,遂於1990年開始將經絡學說中的經筋係統結閤脊椎神經一同研究。 1992年又將四肢結構與生物力學一同結閤研究。 1993年增加人體結構工程與動態力學對脊椎神經造成的影響再評估。1995年增加血液流變學對結構工程的影響進行復閤研究。1995年從大量的臨床病案中總結齣髒腑器官與經筋通道的互補影響,並開始以經筋理論指導臨床實踐診療疾病。擅長以徒手治療軟組織傷病及疑難雜病,療效顯著。著有《經筋手療法圖解》、《脊椎手療法圖解》等書,學生遍布美國、瑞典、新加坡、俄羅斯等10餘個國傢和地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肩關節
第一節 肩關節的解剖與結構
一、肩關節的解剖
二、肩關節的結構
第二節 檢查方式與治療手法
一、肩肱關節功能受限
二、胸鎖關節功能受限
三、肩鎖關節功能受限
四、喙鎖關節功能受限
五、肩胛胸壁間關節功能受限
第二章 肘關節
第一節 肘關節的結構與解剖
一、構成肘關節的結構
二、維持肘關節穩定的軟組織
三、肘關節的神經支配
四、肘關節的運動
五、肘關節的組成
第二節 檢查方式與治療手法
一、肱尺關節功能受限
二、肱橈關節功能受限
三、橈尺近側關節功能受限
四、肱骨外上髁炎
五、肱骨內上髁炎
第三章 腕關節與手
第一節 腕關節的結構與解剖
一、構成腕關節的結構
二、維持腕關節穩定的軟組織與神經支配
三、腕關節的組成
第二節 手掌部的結構與解剖
一、構成手掌部的結構
二、維持手部穩定的軟組織
三、手關節的組成
四、掌指關節
五、指間關節
第三節 檢查方式與治療手法
一、橈腕關節功能受限
二、橈尺遠側關節功能受限
三、手部的關節功能受限
第四章 髖關節
第一節 髖關節的結構與解剖
一、構成髖關節的結構
二、髖部肌肉及神經
第二節 髖關節
一、髖關節的組成
二、維持髖關節穩定的軟組織
三、髖關節的神經支配
四、髖關節的運動
第三節 檢查方式與治療手法
一、髖關節外展的功能受限
二、髖關節內收的功能受限
三、髖關節屈麯的功能受限
四、髖關節伸直的功能受限
五、髖關節內鏇的功能受限
六、髖關節外鏇的功能受限
七、髖關節的脫位
第五章 膝關節
第一節 膝關節的結構與解剖
一、構成膝部的結構
二、維持膝關節完整的組織
三、膝關節的神經支配
四、膝關節的運動
五、膝關節的組成
第二節 檢查方式與治療手法
一、膝關節屈麯受限
二、膝關節伸直受限
三、膝關節內鏇受限
四、膝關節外鏇受限
五、膝外翻
六、膝內翻
七、膝過伸
八、腓骨上端嚮前後方嚮移位
第六章 踝關節與足
第一節 踝部的結構與解剖
一、構成踝部的結構
二、維持踝部穩定的軟組織
三、足踝部的神經支配
四、足踝部的運動
五、踝關節的組成
第二節 檢查方式與治療手法
一、踝關節背伸受限
二、踝關節蹠屈受限
三、踝關節內收受限
四、踝關節外展受限
五、踝關節內翻受限
六、踝關節外翻受限
七、踝關節脫位
八、蹠趾關節脫位
精彩書摘
(四)肩關節的運動
肩關節的運動分前屈、後伸、外展、內收、外鏇和內鏇。使肩關節運動的肌肉主要為肩部肌肉,並由上臂肌肉協助,肩關節正常運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肩部必須相當穩定,另外肱骨頭必須與關節盂密切相接,前者需要良好的肩胛部肌肉,如外展減弱,常由於斜方肌或前鋸肌損傷引起,而並非三角肌或岡上肌損傷;後者需要肌腱帽完整,以防肱骨頭半脫位。
1.前屈
參加者有三角肌前部縴維、胸大肌鎖骨部、喙肱肌及肱二頭肌。當上臂越過胸前壁時,三角肌前部縴維尤為重要。胸大肌鎖骨部隻協助前屈至水平位置,如上臂超過頭部,則起後伸作用,胸大肌胸肋部隻當上臂處於過度後伸位置時,纔起到前屈作用。
2.後伸
主要有三角肌後部縴維及背闊肌,當上臂在屈麯位及休息位之間,胸大肌胸肋部起共同作用,大圓肌及肱三頭肌長頭亦稍能後伸,但其作用不如內收強。
3.外展
參加者隻有三角肌中部縴維及岡上肌,前者雖是強而有力的外展肌,但需岡上肌協助,否則最初外展時,肱骨頭將上升,頂在喙肩弓之下,而在外展90度以後,肱骨頭容易嚮下半脫位,上臂外展時,尚同時伴有肩胛骨外鏇,故外展可超過90度,外展時,三角肌中部縴維作用最大,如同時伴有上臂內、外鏇,則其後、前部縴維分彆起作用,上臂外鏇外展較內鏇外展更為有力,因在前者,肱二頭肌長頭亦協助外展。
前言/序言
“不知生理,焉知病理。”“不會病理,怎會處理?!”這是我一生教書的座右銘。
本校黃國鬆教授編著的“四肢手療法”,其內容很豐富,其解說很明瞭。
本書作者不惜篇幅在生理方麵多做闡述進而又在病理說瞭原由,使生理和病理能連貫,這是本書精華的部分。
在知道病理以後,作者又詳盡地用圖錶或照片示範錶演處理(treatment)的過程,使處理更顯得有根有據,易懂易學,是本書精彩的部分。這是一本好書,難得一見的好書,樂以為序。
《四肢手療法圖解》內容概述 本書是一本麵嚮廣大讀者,特彆是對中醫養生、康復保健感興趣人群的實用指南。它係統地介紹瞭四肢與手部的經絡、穴位知識,以及如何通過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手部療法來調理身體、緩解不適、促進健康。全書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精美的插圖與詳細的文字說明,力求讓讀者能夠輕鬆掌握手部療法的精髓,將其融入日常生活,成為自我保健的得力助手。 第一章:四肢與手部解剖生理基礎 在深入探討手部療法之前,有必要對四肢與手部的基本解剖和生理知識有所瞭解。本章將從宏觀到微觀,為您勾勒齣四肢與手部的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等基本結構,並簡要介紹其在人體運動、感覺和代謝中的重要作用。 骨骼係統: 詳細介紹上肢(肩胛帶、上臂、前臂、手部)和下肢(髖帶、大腿、小腿、足部)的骨骼構成,包括長骨、短骨、不規則骨的特點,以及關節的類型和功能。特彆會強調手部骨骼的精細結構,如腕骨、掌骨、指骨,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完成精細的抓握、活動。 肌肉係統: 闡述四肢和手部肌肉的分類,如屈肌、伸肌、內收肌、外展肌等,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收縮和舒張産生運動。會重點介紹手部精細肌肉群的功能,以及它們對日常活動的重要性。 神經係統: 介紹支配四肢和手部的神經係統,包括中樞神經係統(大腦、脊髓)和周圍神經係統(腦神經、脊神經)。詳細講解主要神經乾(如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坐骨神經、股神經等)的走嚮和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傳遞感覺和運動指令。 血管係統: 闡述四肢和手部的動脈、靜脈分布,以及血液循環在維持組織營養、氧供和廢物清除中的作用。 經絡學說概述: 引入中醫經絡學說的基本概念,解釋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溝通髒腑與體錶,以及手部與四肢在經絡係統中的重要地位。介紹手部與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關聯,特彆是陰陽經脈在手部的起始、終止或循行。 第二章:四肢手部常見不適與中醫辨證 本章將重點關注四肢和手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齣現的各種不適癥狀,並從中醫的視角進行辨證分析。通過理解癥狀背後的病因病機,讀者將能更好地運用手部療法進行針對性調理。 四肢疼痛與麻木: 詳細分析由風寒濕邪侵襲、氣血不通、肝腎虧虛、跌打損傷等原因引起的肩頸疼痛、肘部疼痛、腕部疼痛、手指麻木、指關節僵硬、腰腿疼痛、膝關節疼痛、踝部疼痛、足部腫脹等。 四肢僵硬與活動受限: 探討因年老體衰、勞損過度、外傷後遺癥、關節炎等引起的四肢關節僵硬、屈伸不利、活動範圍減小等情況。 手部特有不適: 關注手部常見的腱鞘炎、腕管綜閤徵、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雷諾氏現象、凍瘡等,並從中醫角度分析其發生原因。 其他相關不適: 簡要提及一些與四肢手部功能相關的其他不適,如睡眠障礙、頭暈目眩、疲勞乏力等,並解釋它們可能與四肢手部經絡氣血的關聯。 中醫辨證要點: 介紹中醫辨證的基本原則,如望、聞、問、切。針對四肢手部不適,重點講解如何通過舌苔、脈象、癥狀錶現來區分寒熱、虛實、錶裏、陰陽,從而為後續的治療提供方嚮。例如,區分風寒濕痹證、氣血瘀滯證、肝腎陰虛證等。 第三章:四肢手部關鍵穴位詳解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將精選介紹與四肢、手部健康密切相關的關鍵穴位。每個穴位都將配以清晰的解剖定位圖,詳細說明其主治功能、取穴方法、操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 上肢與手部穴位: 手三陽經與手三陰經穴位: 重點介紹位於手部的陽溪、閤榖、外關、中渚、少衝、少澤、太淵、魚際、列缺、太溪、尺澤、麯池、少海、天井、肩髃、肩貞、臑會、麯陵、天井、極泉、雲門、中府等重要穴位,並解釋它們在中醫理論中的作用,如通經活絡、緩解疼痛、改善麻木、調理髒腑功能。 腕部特有穴位: 詳細介紹內關、大陵、中衝(心包經)等對緩解腕部疼痛、心悸、胸悶等有特效的穴位。 手指穴位: 介紹位於手指尖端或指甲旁的重要穴位,如少商、二間、三間、商陽、二白、少府、勞宮等,以及它們在急救、緩解局部不適方麵的作用。 下肢與足部穴位: 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穴位: 介紹位於足部的足三裏、陽陵泉、陰陵泉、太衝、湧泉、三陰交、血海、承山、昆侖、太溪、復溜、申脈、丘墟、厲兌、隱白、大鍾、築賓、骨會等重要穴位,並闡述它們在調理脾胃、肝腎、疏通經絡、緩解下肢酸痛、腫脹、麻木等方麵的功效。 足部特有穴位: 重點介紹位於足底、足側的重要穴位,如湧泉(激發陽氣、強壯腎功能)、太衝(疏肝解鬱)、隱白(止血調經)等。 腳趾穴位: 介紹位於腳趾端的穴位,如大敦、行間、厲兌、至陰、至陽等,以及它們在緩解頭痛、腹瀉、婦科疾病等方麵的作用。 四肢關節周圍穴位: 介紹肩髃、麯池、外關、陽陵泉、膝眼、足三裏等常用於緩解四肢關節疼痛、腫脹的穴位。 穴位圖示與定位: 每個穴位都會配以精確的解剖學圖示,並輔以骨度定位法或簡易體錶標誌法,確保讀者能夠準確找到穴位。 第四章:四肢手部常見病癥的綠色療法 本章將結閤前兩章的知識,係統介紹如何運用四肢手部療法來調理常見的四肢手部病癥。這裏強調的是“綠色療法”,即非藥物、非手術的自然療法。 針對四肢疼痛與麻木: 推拿按摩手法: 詳細講解針對不同原因(如風寒濕痹、氣血瘀滯)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點、按、揉、推、拿、拍等,並示範如何作用於特定穴位和病變區域。例如,針對肩頸疼痛的頸部推拿,針對腕管綜閤徵的手部舒展和穴位按壓。 穴位刺激法: 介紹艾灸、拔罐、颳痧等方法在四肢手部病癥中的應用。例如,用艾灸溫通經絡,驅散寒濕;用拔罐活血化瘀,緩解肌肉緊張;用颳痧疏通經絡,排除邪氣。 運動療法: 推薦適閤不同病癥的四肢關節屈伸、鏇轉等被動和主動運動,以增強關節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 針對四肢僵硬與活動受限: 關節鬆動術: 介紹一些簡單的關節鬆動技巧,幫助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度。 拉伸練習: 提供針對不同部位肌肉的拉伸方法,緩解肌肉緊張,改善關節活動範圍。 瑜伽或太極動作: 引入一些溫和的瑜伽體式或太極拳動作,以全身協調的方式改善四肢的柔韌性和力量。 針對手部特有不適: 腱鞘炎的調理: 介紹針對手部屈肌和伸肌的按摩放鬆方法,以及對特定穴位的按揉。 腕管綜閤徵的緩解: 詳細講解手部放鬆、腕部伸展以及對正中神經循行區域的溫和按摩。 關節炎的輔助調理: 介紹溫熱療法(如熱水浸泡)、穴位按摩(如三陰交、血海)等,以緩解關節疼痛和炎癥。 綜閤調理方案: 針對一些復雜或多發性病癥,提供包含多種療法相結閤的綜閤調理方案。 第五章:四肢手部日常保健與養生 本章將重點從預防和保健的角度齣發,指導讀者如何將四肢手部療法融入日常生活,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目的。 日常手部保健操: 設計一套簡單易學、適閤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四肢手部保健操,包括手指操、手腕操、手臂操、腿部伸展操等,每天堅持幾分鍾,即可有效預防四肢疲勞、僵硬。 手指的按摩與反射區: 介紹手部不同區域對應身體不同髒腑的反射區理論,以及如何通過手指的按摩來刺激這些反射區,達到調理全身的效果。例如,按摩拇指對應肺部,按摩食指對應大腸。 足部反射區按摩: 藉鑒足部反射區療法的原理,介紹如何通過按摩足部特定區域來調理身體各個髒腑和器官。 季節性與時令性保健: 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提供相應的四肢手部保健建議。例如,鼕季注重保暖,夏季注意防暑,春鞦季注意養生。 食療與藥膳建議: 簡要介紹一些有助於四肢健康、補益氣血、強筋健骨的食物和藥膳,如黑豆、枸杞、核桃、雞湯等。 生活習慣的調整: 強調規律作息、適度運動、避免久坐久站、正確使用電子産品等對維護四肢手部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與四肢手部: 探討積極的心態、良好的情緒對身體整體健康,包括四肢手部功能的影響。 第六章:圖解演示與實踐指導 本章將以大量精美的插圖和清晰的文字說明,分步驟地演示本書介紹的各種推拿按摩手法、穴位刺激方法以及保健操。 詳細的動作分解: 對每一個推拿手法、按摩動作、保健操步驟進行分解,配以真人演示或骨骼肌肉模型圖,讓讀者一目瞭然。 穴位定位圖: 每個穴位的定位圖將更加清晰,結閤體錶標誌,便於讀者自我定位。 常見誤區的提示: 指齣在進行手部療法時可能齣現的常見誤區,以及如何避免。 循序漸進的練習建議: 鼓勵讀者從簡單的手法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逐步掌握更復雜的技巧。 自我療法的要點總結: 總結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療法,包括力度、頻率、時長等方麵的建議。 附錄: 四肢手部穴位速查錶: 方便讀者快速查找特定穴位的相關信息。 常用術語解釋: 對中醫和本書中涉及的一些專業術語進行解釋。 參考文獻(可選): 列齣本書參考的相關中醫典籍或研究文獻。 本書的編寫力求通俗易懂,圖文並茂,旨在將深奧的中醫理論轉化為人人可學的實用技能。通過閱讀和實踐《四肢手療法圖解》,讀者不僅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身體,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更能有效緩解四肢手部的不適,提升生活質量,擁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