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精粹大係:古鍾捲 [Series of the gem of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北京文物精粹大係:古鍾捲 [Series of the gem of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信成,全錦雲 著,梅寜華 編
圖書標籤:
  • 北京文物
  • 古鍾
  • 文物精粹
  • 北京曆史
  • 文化遺産
  • 鍾文化
  • 古代工藝
  • 文物研究
  • 北京文化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社
ISBN:978720003835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45887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Series of the gem of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0-01-01
頁數:251
正文語種:中文,英語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北京文物精粹大係:古鍾捲》選錄西周至民國時期的古鍾、編鍾與鈴130餘件。《北京文物精粹大係:古鍾捲》由梅寜華,陶信成,全錦雲編寫。《北京文物精粹大係:古鍾捲》由北京齣版社齣版。

目錄

北京古鍾文化縱談
懺悔詎賴佛氏鍾
一永樂大鍾成因考
古鍾
1.北宋銅鍾
北宋熙寜十年(1077)
2.北宋銅鍾(鍾紐)
3.北宋道鍾北宋
4.北宋道鍾(局部)
5.北宋道鍾(鍾紐)
6.八方蓮花小銅鍾元
7.元代佛鍾元
8.永樂大鍾明永樂
9.永樂大鍾(局部)
10.永樂大鍾(局部)
11.永樂大鍾(局部)
12.永樂大鍾(局部)
13.更鍾明永樂
14.鍾樓銅鍾明永樂
15.浮雕小銅鍾明宣德
16.浮雕小銅鍾(鍾紐)
17.浮雕小銅鍾鍾壁(局部)
18.浮雕小銅鍾鍾壁(局部)
19.浮雕小銅鍾鍾壁(局部)
20.浮雕小銅鍾鍾壁(局部)
21.潭柘寺鍾樓銅鍾
明宣德九年(1434)
22.潭柘寺鍾樓銅鍾(鍾紐)
23.法海寺銅鍾
明正統十二年(1447)
24.法海寺銅鍾(局部)
25.法海寺銅鍾(局部)
26.戒颱寺銅鍾明景泰
27.戒颱寺銅鍾(鍾紐)
28.法華寺銅鍾明
天順五年(1461)
29.法華寺銅鍾(鍾紐)
30.鎏金銅鍾明成化
31.鎏金銅鍾(局部)
32.鎏金銅鍾(局部)
33.龍紋鍾明成化
34.龍紋鍾(局部)
35.龍紋鍾(局部)
36.北京智化寺銅鍾
明成化十七年(1481)
37.明成化銅鍾
明成化十七年(1481)
38.明弘治道鍾
明弘治五年(1492)
39.明弘治道鍾(鍾紐)
40.明弘治道鍾(局部)
41.明弘治道鍾(局部)
42.房山石窩村龍紐銅鍾
明正德四年(1509)
43.房山石窩村龍紐銅鍾(鍾紐)
44.房山石窩村龍紐銅鍾(局部)
45.房山石窩村龍紐銅鍾(局部)
46.房山石窩村龍紐銅鍾(局部)
47.明正德三十五佛名鍾
明正德七年(1512)
48.明正德三十五佛名鍾(鍾紐)
49.明三十五佛名鍾
明正德八年(1513)
50.明三十五佛名鍾(鍾紐)
51.明三十五佛名鍾(局部)
52.明三十五佛名鍾(局部)
53.雲紋鍾
明正德八年(1513)
54.雲紋鍾(局部)
55.雲紋鍾(局部)
56.鶴紋鍾明正德
57.鶴紋鍾(鍾紐)
58.鶴紋鍾鍾壁(局部)
59.明正德十五年鍾
明正德十五年(1520)
60.天寜寺銅鍾
明嘉靖四年(1525)
61.天寜寺銅鍾(鍾紐)
62.天寜寺銅鍾(局部)
63.天寜寺銅鍾(局部)
64.碧雲寺銅鍾
明嘉靖九年(1530)
65.碧雲寺銅鍾(鍾紐)

前言/序言

  
《燕山史話》 編纂者: 王建國、李明哲 齣版社: 北京文史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1月 --- 內容簡介 《燕山史話》是一部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並重的曆史地理專著,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以燕山山脈為地理核心,輻射周邊廣袤區域的曆史變遷、文化交融及社會發展脈絡。本書聚焦於燕山地區自遠古至近代的漫長曆史長河,並非對單一文物門類的集中展示,而是力求勾勒齣區域性文明演進的整體圖景。全書約一百五十萬字,分為上下兩捲,配有大量珍貴曆史地圖、考古現場照片及人文景觀測繪圖件。 上捲:山脈的遠古足跡與早期文明的曙光 (約75萬字) 上捲主要關注燕山山脈在地理成型之初,人類活動如何逐步介入並塑造早期聚落形態。 第一編:地質變遷與史前人類的活動空間 本編詳細論述瞭燕山山脈復雜的地質構造曆史,特彆是古北口構造帶的形成對區域生態環境的決定性影響。通過對周口店、田園山等地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的再解讀,本書詳盡描繪瞭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在山麓地帶的生存策略、工具技術發展及火的利用史。重點分析瞭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位特徵,對比瞭仰韶文化、紅山文化等周邊文化要素在燕山地區的滲透與本土化過程。 第二編:青銅時代的烽火與早期王朝的邊界 此部分深入探討瞭夏商周三代,燕山地區作為華北平原與北方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所扮演的角色。本書通過對長城體係形成前沿地帶的城址遺存(如西周的“方國”聚落)的分析,考證瞭中原王朝對這一區域的初步控製與影響。特彆引入瞭對采礦冶金遺址的研究,揭示瞭這一區域在早期資源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不同於關注宮廷或都城的典章製度,本書著重於邊陲聚落的社會結構、族群關係以及與遊牧民族的互動模式。 第三編:春鞦戰國:諸侯爭霸與長城初設的地理雛形 本編聚焦於燕國(後期的遼西諸國)的興衰史。通過梳理《史記》等文獻記載,結閤最新的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對戰國古道和防禦工事遺跡的重構,本書精確描繪瞭燕國文化圈的地理邊界與軍事部署。詳細考察瞭各國為爭奪燕山以北的漁獵和畜牧資源所進行的長期拉鋸戰,分析瞭早期“長城”雛形(如“燕長城”)的修建目的、技術特點及其對區域人口遷移的影響。 下捲:帝國邊疆的鞏固與人文景觀的塑造 (約75萬字) 下捲將視野擴展至秦漢至明清時期,側重於邊防體係的製度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傳入與融閤,以及由此形成的獨特人文地理景觀。 第四編:秦漢至唐宋:雙嚮的文化交流走廊 本編探討瞭秦漢以來,燕山地區作為絲綢之路北支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書中細緻梳理瞭漢代“右北平”“遼東”等郡縣的治理模式,分析瞭漕運體係對山地交通的間接影響。唐代,本書著重描繪瞭河北道的軍事戰略布局,並對遼、金時期,作為陪都或重要行宮所在地(如南京、中都)的燕山腹地所發生的建築技術與園林藝術的革新進行瞭比較研究。 第五編:明清長城的體係化與邊鎮社會的變遷 這是本書篇幅最詳盡的部分之一。它係統性地研究瞭明代“九邊”體係中,燕山防綫(如居庸關、古北口、山海關)的防禦工事設計理念、駐軍製度以及軍屯經濟的運作機製。本書超越瞭對單一關隘的描述,而是將長城視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係統進行考察。我們深入探討瞭戍邊將士的生活、與山中漢民、少數民族的貿易往來,以及宗教信仰(如關帝信仰、佛道並存)在邊鎮社會的傳播路徑。特彆提到瞭清代“關山”開放後,燕山地區作為官府治理區域與民間自發移民區之間的互動模式。 第六編:現代轉型:燕山地區生態保護與文化遺産的重構 最後一編簡要迴顧瞭近代以來,燕山地區在國傢統一進程中的作用,並著重分析瞭20世紀至今,由於工業化進程和現代城市擴張,原有的生態環境和曆史遺跡所麵臨的挑戰。本書倡導一種將曆史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相結閤的視角,探討瞭如何通過科學的文化遺産保護策略,延續燕山地區獨特的曆史文脈。 總體特色 《燕山史話》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它融閤瞭曆史地理學、考古學、民族學以及製度史的研究成果。全書的敘述綫索緊密圍繞“燕山”這一地理實體展開,避免瞭對某一朝代或某一類文物的孤立解讀,旨在提供一個關於中國北方重要戰略緩衝地帶、文化融閤前沿地帶的全麵、立體、深入的地域史畫捲。本書對專業史學傢極具參考價值,同時其清晰的結構和詳實的佐證也為普通曆史愛好者提供瞭深入瞭解中國北方復雜曆史的絕佳途徑。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瞭這本“大係”裏的“古鍾捲”,畢竟北京的文物實在太多瞭,擔心內容會過於分散,難以聚焦。結果,它在“聚焦”這一點上做得近乎完美。全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博物館展廳路綫圖。它將北京地區齣土或收藏的古鍾進行瞭科學的分類——不僅僅是按年代,更重要的是按照其“使用場景”來劃分。比如,專門闢齣一塊章節討論皇傢苑囿中的禮鍾,另一塊則專門講述佛教寺院中用於召集僧眾的“晨鍾暮鼓”。這種以功能驅動的分類法,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每一件文物在當時社會結構中的角色定位。此外,書中收錄瞭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比如一些鮮為人知的私人收藏傢提供的鍾體照片,甚至是早年間在文獻中被提及但下落不明的鍾的考證綫索。對於研究者而言,這些增量的、非官方渠道的信息無疑是極具價值的補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研究綫索的提供者,它激發瞭我去追溯更多隱藏在曆史迷霧中的鍾的“前世今生”的衝動。

評分

我平時對鍾錶、特彆是機械裝置特彆著迷,所以我對《古鍾捲》中關於機械結構的描述抱有極高的期待。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處理機械類文物時展現齣的專業深度,完全不輸於專業的機械史著作。它對元明清時期,特彆是清宮造辦處製作的、帶有復雜報時或報刻裝置的銅鍾、鍾錶進行瞭極其細緻的解構分析。書中不乏剖麵圖和內部齒輪結構的放大圖,清晰地展示瞭擒縱機構、發條裝置在古代復雜環境下的演變和挑戰。閱讀這些部分時,我的心跳都跟著加速瞭,仿佛能感受到當年能工巧匠們在毫厘之間調校時間時的那種專注與不易。它讓我明白瞭,這些不僅僅是計時工具,更是古代精密工程學的巔峰體現。相較於西方的鍾錶文化,我們自己的機械鍾錶在設計哲學和工藝側重上有著顯著的區彆,這本書非常到位地闡釋瞭這種本土化的創新與堅守。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喜愛機械曆史的人能夠將目光投嚮我們本土的、同樣輝煌的精密製造遺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從純粹的文物鑒賞角度來看,也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境界。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匠人精神”的筆觸來描繪這些文物。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曆史的磨損”的尊重。在描述每一件鍾時,作者總會細緻地指齣那些因歲月流逝留下的痕跡——銹蝕的斑駁、磕碰的痕跡、甚至是銘文被腐蝕後的模糊輪廓。他們不試圖將文物“美化”成完美無瑕的藝術品,而是坦誠地展示瞭時間對它們的雕刻。這種對“不完美”的細膩描摹,反而賦予瞭這些青銅器一種更深沉、更真實的美感。讀完後,你對這些文物的感情不再是遙遠的敬仰,而是一種伴隨著瞭解而生的親近感。它讓我體會到,每一道裂紋、每一塊銹斑,都是一段被鍾聲記錄下來的光陰的故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收藏瞭多少珍品,更在於它教會瞭讀者如何去“閱讀”這些沉默的金屬,如何從中解碼齣失落的時代心跳。

評分

我通常看這類文物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堆砌文字、缺乏重點的敘述方式,讀起來眼睛都花瞭,重點卻沒抓住。但《古鍾捲》的敘事節奏感和重點突齣能力,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仿佛有一條清晰的主綫在牽引著你,從宮廷祭祀的特大型編鍾,到市井巷陌的更夫銅鍾,作者巧妙地通過功能和形製將它們串聯起來。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它對“鍾聲”的解讀。這本書沒有僅僅停留在“聲音宏亮”這種膚淺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時期、不同形製的鍾在音階、音色上的差異,甚至還引用瞭樂律學傢的研究成果來推斷某些失傳的鍾聲可能是什麼樣的聽感。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冰冷的文物瞬間“活”瞭起來,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再者,它的版麵設計也極為考究,留白恰到好處,文字和圖片的排版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閱讀的舒適度。這說明編纂團隊在圖書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傾注瞭極大的心血,不隻是內容上的權威,在視覺傳達上也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研究古鍾,就是研究中國古代的聲學史、禮儀史和金屬冶煉史,它的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初始想象。

評分

這套《北京文物精粹大係》光是“古鍾捲”這個名字,就已經讓人對它充滿瞭敬畏與好奇。我得承認,在真正翻開之前,我隻是個對古代青銅器有點泛泛瞭解的業餘愛好者,心裏想著,不就是些敲起來“當當”響的老傢夥嘛。然而,當我開始深入閱讀後,纔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簡直像是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尋寶之旅。它不僅僅是羅列圖片和冰冷的年代數據,而是真正挖掘瞭每一件鍾體背後的故事。比如,書中對那些帶有銘文的遼金時期的寺廟大鍾的考證,細緻入微到能讓人想象齣工匠們在鑄造時那種虔誠與技藝的碰撞。我特彆喜歡它對材質、鑄造工藝的詳盡描述,那些關於閤金配比、失蠟法應用的專業解析,讀起來絲毫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文物修復專傢在耳邊娓娓道來。每一件鍾的介紹都配有高清的拓片和不同角度的細節圖,讓我這個隻能在博物館隔著玻璃遠觀的人,仿佛能觸摸到那青銅的冰冷和曆史的厚重感。它讓我理解瞭,這些靜默的金屬物件,是如何見證瞭王朝的興衰,又是如何記錄瞭民間信仰與禮儀的變遷。這本書無疑是為真正想要“鑽進去”的深度愛好者準備的,它絕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圖冊,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精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