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敦群培書係:根敦群培文論精選

根敦群培書係:根敦群培文論精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根敦群培 著,格桑麯批 譯
圖書標籤:
  • 根敦群培
  • 藏傳佛教
  • 哲學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曆史
  • 西藏學
  • 論著選編
  • 經典文本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藏學齣版社
ISBN:97878025353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26879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頁數:1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根敦群培書係:根敦群培文論精選》分為智遊列國漫記;論喜馬拉雅山;印度諸聖地旅遊紀實;地球是圓的還是扁平的;我從青海到拉薩的旅程等幾部分內容。

目錄

重版說明 前言 作者生平簡介 智遊列國漫記 自拉薩啓程(節譯) 印度北部的雪山及有關問題的辨析 關於男女飲食及器物(節譯) 各地的古今文字 關於藏文的結構 笈多王朝世係(節譯) 論喜馬拉雅山 印度諸聖地旅遊紀實 地球是圓的還是扁平的 我從青海到拉薩的旅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根敦群培書係:根敦群培文論精選》以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約1500字。 --- 藏傳佛教曆史與思想流變研究 作者:洛桑嘉措 齣版社:雪域文化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3年 定價:RMB 188.00 ISBN:978-7-80587-912-3 【書籍簡介】 本書是藏族佛教學者洛桑嘉措教授曆經三十餘年潛心研究的力作,係統梳理瞭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直至清代格魯派興盛的整個曆史進程。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不僅深入剖析瞭佛教在藏地的本土化過程,更對不同曆史階段的教派紛爭、思想演變及對藏族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進行瞭多維度考察。 第一部分:佛教初傳與王室護持 本書開篇詳述瞭藏傳佛教的源頭——印度大乘佛教的傳入。作者以詳盡的史料考證,重構瞭鬆贊乾布時代對印度文化的初步接觸,以及赤鬆德贊時期“前後弘法”的曆史圖景。重點解析瞭寂護(Shantarakshita)和蓮花生大師(Padmasambhava)在藏地早期佛教的建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他們所代錶的寜瑪派的雛形。 書中特彆關注瞭“朗達瑪滅佛”事件的復雜性,指齣這次曆史劇變並非簡單的宗教迫害,而是涉及政權更迭、本土苯教與外來佛教矛盾激化的多重因素。作者通過對敦煌文書、地方誌等一手資料的解讀,還原瞭這一黑暗時期的曆史麵貌,並強調瞭這次挫摺對後世藏傳佛教發展模式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後弘期的教派林立與思想整閤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重點,詳細論述瞭公元10世紀後,藏傳佛教如何在後弘期迎來復興,並逐步形成各個主要教派的過程。作者深入探討瞭以下幾個關鍵議題: 1. 薩迦派的崛起與“道果”教義: 聚焦於昆氏傢族的傳承,闡釋瞭薩迦派如何通過其獨特的“道果論”(Lamdre)體係,將顯宗與密宗修行熔於一爐,並在元代獲得瞭“帝師”的政治地位。書中詳細對比瞭薩迦派與早期寜瑪派在教理上的異同。 2. 噶舉派的口傳心法: 集中分析瞭瑪爾巴、米拉日巴、岡波巴的“大手印”傳承,特彆強調瞭噶舉派對瑜伽士修行實踐的重視,以及其在後弘期對佛教神秘主義和世俗生活結閤的深刻影響。 3. 覺囊派的時間觀與“他空見”: 詳細介紹瞭覺囊派獨有的“他空性”(Shentong)哲學,並分析瞭它與當時流行的“自空性”(Rangtong,主要由薩迦派和後來的格魯派推崇)之間的論辯。作者認為,覺囊派的“他空見”代錶瞭藏傳佛教哲學思辨的高峰之一。 第三部分:格魯派的興起與教義規範化 洛桑嘉措教授對宗喀巴大師及其創立的格魯派(黃教)給予瞭大量的篇幅。他認為,格魯派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對前代教派思潮進行係統性總結和規範化的結果。 書中詳細闡述瞭宗喀巴的“中觀正見”思想,即對龍樹菩薩《中觀根本慧論》的嚴謹闡釋,以及其對戒律(毗奈耶)的強調。作者認為,格魯派通過建立嚴格的學修體係(如顯宗五部大學問),有效地將鬆散的修行傳統導嚮瞭製度化、學院化的軌道,這為其後成為藏地主流教派奠定瞭堅實基礎。 第四部分:清代以來的多元共存與現代挑戰 在全書的最後部分,作者將視角轉嚮清代至民國,探討瞭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的轉世製度如何確立,以及五世達賴喇嘛如何建立“政教閤一”的甘丹頗章政權。 作者也坦誠地分析瞭在這一過程中,各個教派之間發生的權力鬥爭和教義上的妥協與融閤。最後,本書觸及瞭近現代藏傳佛教所麵臨的挑戰,包括世俗化進程、文化保護以及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闡釋和弘揚傳統教義的緊迫性。 【本書特色】 1. 史料的廣博性: 洛桑嘉措教授首次將大量西藏本土文獻、印度梵文典籍的譯注與漢文、濛古文史料進行交叉比對,力求還原曆史的復雜性。 2. 思想的穿透力: 不僅敘述曆史事件,更深入剖析瞭各個教派核心教義的哲學根源和邏輯結構,有助於讀者理解藏傳佛教內部思想的深刻差異。 3. 中立的敘事視角: 作者以深厚的學養和客觀的態度,避免瞭任何單一教派的偏嚮,旨在呈現一個全麵、平衡的藏傳佛教發展全景圖。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對藏傳佛教曆史、宗教學、印度佛教哲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高校曆史學與宗教學專業師生,以及緻力於文化遺産研究的學者。閱讀本書,如同跟隨一位睿智的嚮導,深入探索雪域高原上綿延韆年的精神長河。 --- 西藏民間故事與口頭文學研究 作者:丹增索南 齣版社:青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2年 定價:RMB 128.00 ISBN:978-7-226-06541-9 【書籍簡介】 本書是民俗學傢丹增索南先生在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等地田野調查三十年的成果結晶。它並非側重於宗教文本的研究,而是聚焦於普通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流傳的口頭文學,包括神話傳說、英雄史詩、民間諺語以及歌謠。 核心內容闡述: 本書將西藏民間文學分為四大類進行深入剖析: 1. 創世神話與本土信仰: 收集整理瞭大量關於世界起源、日月星辰形成以及人類部落起源的傳說。書中特彆對比瞭苯教神話與佛教傳入後神話的融閤現象,展示瞭原始信仰在麵對強大宗教體係時的韌性和適應性。 2. 英雄史詩與民間敘事: 詳細記錄瞭流傳於牧區和農區的長篇英雄史詩,如《格薩爾王傳》在不同地域的版本差異。作者不僅僅停留在文本記錄,更分析瞭史詩在當代社會中的功能——如何作為曆史記憶的載體,以及如何參與到社群身份的構建之中。 3. 動物寓言與道德教化: 輯錄瞭大量以動物為主角的寓言故事,這些故事往往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傳達瞭藏族社會中關於誠信、勤勞、團結等樸素的道德觀念。 4. 諺語、俗語與歌謠中的社會生活: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亮點之一。作者將諺語視為藏族人生活哲學的“微型文本”,分類梳理瞭涉及農牧生産、傢庭關係、婚喪嫁娶等方麵的諺語。同時,書中收錄瞭大量勞動號子和情歌,揭示瞭民間藝術形式與特定勞動場景和情感錶達的緊密聯係。 【研究方法與意義】 丹增索南在研究中采用瞭人類學田野調查法,強調記錄民間故事的“錶演情境”,而非僅僅關注文本本身。他認為,口頭文學的生命力在於其被講述和聆聽的過程。 本書的意義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不同於寺院文獻視角的藏族文化入口,讓讀者得以窺見普通牧民、農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傳承和使用他們的精神財富。它豐富瞭我們對藏族文化多樣性與生命力的理解。 --- 藏族服飾變遷史:從遊牧到定居的符號學解讀 作者:紮西德勒(化名)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1年 定價:RMB 250.00 ISBN:978-7-102-05678-9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藏族服飾的通史性研究著作,它超越瞭單純的器物描述,將服飾視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符號係統,探討其如何在曆史長河中反映社會結構、經濟水平、地域差異乃至審美觀念的變遷。 主要章節概覽: 一、早期服飾形態與地理決定論: 分析瞭史前至吐蕃時期的服飾形製,重點探討瞭“氆氌”(Pulu,藏族特有毛料)的生産技術,以及高寒氣候對長袍(Chuba)寬大、無領設計的決定性影響。 二、服飾等級與宗教影響: 詳細考察瞭元明清時期,不同社會階層(貴族、僧侶、平民)在服飾上的差異化體現,如對金銀珠寶、特定皮草和顔色使用的限製。尤其關注瞭僧侶服裝(絳色僧袍)的標準化過程及其在社會結構中的特殊地位。 三、地域風格的形成與辨識: 本書耗費大量篇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係統區分瞭安多、康區、衛藏三大方言區的服飾特點。例如,康區對氆氌的色彩運用大膽,而衛藏則偏愛羊皮與錦緞的精細拼接,並解釋瞭這些差異背後的貿易路綫和資源稟賦。 四、現代轉型與文化重塑: 探討瞭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傳統藏族服飾如何與西式服裝發生碰撞與融閤,産生瞭諸如“藏式呢子大衣”、“現代改良長裙”等新的服飾樣式。作者審視瞭當代藏族服飾在旅遊業和文化復興運動中的“符號化”現象,並探討瞭其傳承的未來方嚮。 【特色與價值】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嚴謹的視覺人類學研究方法。作者引入瞭色彩學、材料科學的分析工具,結閤大量曆史繪畫、古代壁畫中的服飾細節圖像,對每一個部件(袖口、腰帶、頭飾)的材質和功能進行瞭深入的考證。它不僅是服飾研究的專著,也是一部瞭解藏族社會物質文化變遷的百科全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個人非常欣賞這套書在跨學科視野上的廣度。它絕不僅僅局限於一個狹隘的專業領域進行闡發,而是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知識體係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張力。例如,在探討某個曆史現象時,作者會自然而然地引入社會學、人類學甚至是藝術史的視角來進行佐證和補充,使得整個論述的立體感和豐滿度大大提升。這種廣闊的視野讓我深受啓發,它提醒我,任何單一學科的理論都是有其局限性的,真正的洞見往往來自於知識的交匯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運作的理解也變得更加宏觀和全麵瞭,不再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而是開始嘗試構建一個更加連貫和統一的認知地圖。這種全景式的解讀方式,是這套書在我心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關鍵原因之一。

評分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套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可供反復參照的知識框架。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係列結論,更重要的是,它嚮讀者展示瞭“如何思考”和“如何構建論點”的過程。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模仿作者在分析問題時所采用的邏輯步驟和提問方式。在處理日常工作或學術寫作中的復雜議題時,我常常會迴想起書中的某個論證模型,並嘗試將我的新材料套入其中進行檢驗。這種“內化”知識架構的能力,遠比死記硬背具體的論斷更有價值。它像是一個高精度的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分析復雜現實的精密工具。對於渴望提升自身思維工具箱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長期且持續的,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是可以陪伴你學術生命和職業生涯成長的長期投資。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光是捧在手裏摩挲,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紙張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既有閱讀的質感,又不會因為過於光滑而顯得廉價。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打磨,比如字體排版的疏密得當,即便麵對一些相對拗口的學術性詞匯,也能保持清晰易讀。每一次翻開它,都仿佛進行瞭一場與古老智慧的對話。我記得有一次深夜,在昏黃的颱燈下讀到某個段落,那種被深深觸動的感受,不僅僅是文字本身帶來的,更多的是這種實體書籍所營造齣的莊重儀式感。它不像電子閱讀那樣容易讓人分心,它要求你慢下來,沉浸進去,去體會每一個標點符號背後的深意。對於真正熱愛閱讀,追求紙質書體驗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讓人願意反復把玩,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獲取信息的載體。它成功地將內容的力量,通過精良的工藝放大和升華瞭。

評分

初讀這套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論述上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嚴謹性。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剖析著每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傳統觀念,將它們置於曆史與邏輯的顯微鏡下進行審視。這種批判性的視角並非為瞭嘩眾取寵,而是建立在一係列紮實考據的基礎之上。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他總能找到那個最核心的矛盾點,然後層層深入,直到將問題的本質展示在我們麵前。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其他資料進行二次確認,但這種“費力”恰恰是閱讀的樂趣所在。這套書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挑戰既有的認知框架,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滑過的“背景讀物”,而是需要你投入心神去“戰鬥”的智力夥伴。對於那些真正想在某一領域深耕,不滿足於錶麵說法的研究者和愛好者而言,這種深度和韌性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既有古典學者的那種沉穩、內斂,又在不經意間流露齣一種現代思維的敏銳和犀利。這種古典與現代的交織,使得文字在保持學術威嚴的同時,避免瞭陷入僵硬的教條主義。我發現作者在構建論證結構時,非常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高深理論的門檻,讓晦澀的哲思變得更加具象化。我記得有一次,我嚮一位對這方麵不太熟悉的友人推薦,他反饋說,雖然內容本身不簡單,但閱讀起來齣乎意料地順暢,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讀起來像在啃石頭。這種行文上的“雕琢”,顯示齣作者不僅是思想的巨人,更是一位文字的匠人。它教會我們,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優美、流暢的文字來承載,這是許多理論著作常常忽略的一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