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帆,甄锐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中国抗战
  • 装甲战
  • 军事历史
  • 中日战争
  • 钢铁洪流
  • 战争纪实
  • 军事科技
  • 历史研究
  • 武器装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指文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555
商品编码:10148994607
品牌:指文图书(ZVENBOOK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开本:16
用纸:105g铜版纸
页数:5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 作者 徐帆、甄锐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12-20 页数 520页 纸张 105g铜版纸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是一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讲述了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爆发的装甲部队作战经过。于上半年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则为大家呈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发生的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财经大学法学系毕业。中国抗日战争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军史与武器装备、模型制作及民国时期中国国术发展史等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甄锐,1978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军事及装备史学者,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撰稿人。著有《抗战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图鉴1924-1945》、《丹青难写是精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陆军单兵装备详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国抗日战争题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场景,代表作为《血战台儿庄之告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炮啸岳麓》、《重庆大轰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人物》、《手艺》曾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制作了专题记录片。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穿越70年的战火记忆,解读二战中神秘的东方战场。本书两名作者辗转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等地,考证大量史料。深度解析1918-1945年间中日两国装甲兵史,重现了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事迹。  
大多数人认为在抗日战争及二战中,中国装甲部队的发展远不及欧洲战场。殊不知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前线的士兵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明了各类武器,与敌人誓死顽抗。  
本书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全民族抗战中,流血牺牲的中国装甲兵英烈的回忆,将这份民族的尊严与信仰世代传承下去。 插图Illustrations 目录Catalog 第*章 中日战争(1938)  
第*节 浴火重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二节 日本陆军战车的再发展  
第三节 徐州会战  
第四节 兰封会战  
第五节 广州战役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远东战场(1939)  
第*节 1939年春《日本东京的战车大博览会》  
第二节 日本陆军骑兵的装甲机械化演变  
第三节 中国境内的各伪军装甲部队  
第四节 “国中之国”——驻华国外租界内的装甲部队  
第五节 日本关东军第*战车团  
第六节 惊涛中成长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七节 中日桂南会战  
第八节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装甲兵团之整编  
第九节 日本陆军机甲(装甲)兵教育及管理机构  
 
第三章 中日战争·敌后战场(1938-1944)  
第*节 华北地区的日军装甲部队  
第二节 1939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三节 1941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四节1943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五节 1944年华北地区肃宁县解放战  
 
第四章 日本装甲部队的战时发展(1939-1942)  
第*节 日本陆军战车师团的诞生  
第二节 战车第三师团(泷兵团)  
第三节 日军炮兵的机械化·自走炮(自行火炮)的开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滇缅路战役(1942)  
第*节 勃固地区战斗  
第二节 日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  
第四节 同古保卫战  
第五节 叶达西及南阳车站地区作战  
第六节 仁安羌大捷  
第七节 棠吉之战  
第八节 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作战  
第九节 陆军第四十八师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1943-1945)  
第*节 豫湘桂会战/大陆打通作战  
第二节 平汉线作战/豫中会战  
第三节 豫西灵宝作战  
第四节 抗战末期的陆军机械化学校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场(1943-1944)  
第*节 中国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中国驻印军战车训练班)  
第二节 中国驻印军战车营  
第三节 日本缅甸方面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四节 孟关、瓦鲁班之战  
第五节 加包河谷之战  
第六节 孟拱地区战斗  
第七节 萨迪亚整训  
第八节 英帕尔地区作战  
 
第八章 胜利1945(1944-1945)  
第*节 第二期缅北反攻作战  
第二节 豫西鄂北会战(老河口作战)  
第三节 中国战区受降  
 
第九章 新疆地区装甲战史(1930-1945)  
第*节 新疆内战  
第二节 新疆省军钢甲车队/战车队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新兵营)  
第四节 新疆地区曾经装备和使用过的部分坦克装甲车辆概述  
 
附录抗战期间中日两军装甲兵制服赏析 精彩书摘Excerpt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鄙人主笔,甄锐兄副笔(《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坦克装甲车辆图鉴》之作者)的首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及第二部《钢铁抗泛关注,也得到了近代军事史学界各位前辈及老师们的指点和好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系列丛书均以特别的多线程叙述风格,其上部详细地描写了从1918年至1937年12月,中日两国军队在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属于铁道兵的装甲列车(铁甲车)上的发展、编制、沿革、装备、参战情况等,极大程度地弥补了国内这一方面的历史空白。该系列的下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中,由于在此段时间线内中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全面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蔓延至全球,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已经不再是中日两国间的局部战事,中日两军装甲部队的角逐也扩展到了除中国领土以外的缅甸及印度地区(不包含美日太平洋战场),使得下部的内容较上部来说,更为丰实。而且,在下部中,除详细描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装甲作战之外,笔者还特别注入了大量在其他史料中很少提及的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对侵华日军的各战车部队、铁道装甲列车部队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华外国租界和各路日伪军装甲部队等等鲜为人知的内容。  
笔者编著该系列丛书的初衷,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在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日两军尤其是中国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都已完成。在本系列首部出版后,即引起了热衷此题材的众多读者的广军队因为军事工业技术落后于西方列强,其装甲部队的发展及作战都远不及欧洲战场。加之文献资料匮乏,而被不明觉厉者耻笑或忽略,长久以来也未被学界所重视,更没有进行过系统且完整的梳理,导致被现今许多书籍或文章所误读和曲解,而互联网上更是充斥着大量不着边际的谣传。但笔者和合著作者等人始终认为,欧洲战场虽然丰富多彩,但始终没有自己祖国土地上发生的全民族抵抗侵略的战争来得熟悉与真切。更加无法忍受的是那些在此次全民族抗战中流血牺牲的中国装甲兵英烈们的丰功伟绩被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被后人所误解或遗忘。  
因此,本系列丛书的作者们辗转于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等地收集各种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较为严谨而深入的考证,以求尽量贴近真实历史。在编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系列丛书期间,幸得笔者们的各位亲朋好友(尤其是徐帆及甄锐两位作者的夫人,杨扬女士和孟庆锐女士)及指文图书虎贲工作室创作团队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该丛书能够得以顺利地出版,展示给世人。也因此结识了众多同样对抗战题材有着无限探究热情的同行们,如冯杰、胡博、霍安治、谭飞程、胡卓然等师友。其中要特别感谢本系列丛书的副笔、合著作者之一的甄锐兄,在为此书稿进行辛苦校对的同时,还精心为本系列丛书绘制了大量插图;以及台湾的张之维先生(著有《抗战陆军武备图志》、《国共内战时期国军美制、日制装备》等)为此系列丛书提供的个人收藏照片资料。而在编著该系列丛书下部时,笔者更是有幸诚邀到了国内对坦克装甲车辆有较深研究的钟卜先生提供了其中关于日军对“维克斯”水陆坦克对比测试、*一次入缅作战(叶达西作战及全线撤退部分)及T-26、CV35、雷诺ZB、UE坦克部分资料内容,力求集合国内对此题材有深入研究的同行们共同协力,向所有读者们呈现出一篇完整的中日装甲兵全史。 阅读方法Reading Method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关于发票 本司提供正规发票,您可以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公司抬头请同时备注好
纳税人识别号。   

《铁血长河:中国装甲部队的黎明与浴血》 引言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撕裂了华夏大地,中华民族迎来了全面抗战的烽火岁月。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中国军队以落后于时代的装备,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然而,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诗中,有一支鲜为人知、却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力量——中国装甲部队。它们在那个机械化极为落后的年代,如同初生的巨兽,在日寇的钢铁洪流面前,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道钢铁防线,以有限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浴血奋战。 本书《铁血长河:中国装甲部队的黎明与浴血》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装甲兵在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中的发展历程、作战部署、战斗英姿以及历史贡献。我们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陆战分析,而是从装备的引进与国产化、部队的组建与训练、战略战术的演变、以及在各个重要战场上的具体表现等多个维度,立体地展现中国装甲部队在抗战中的艰辛与辉煌。 第一章:战前孕育——曙光初现的装甲力量(1920s-1937)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提及装甲力量,多数人可能想到的是近代中国军队装备的少数缴获或购自列强的装甲车辆。然而,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如何在前瞻性军事思想的引领下,开始接触、研究并尝试引进装甲车辆。 这一时期,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改革,特别是中央军的整编,为装甲部队的萌芽提供了土壤。我们将详细介绍当时中国军政高层对装甲兵种的认知程度,以及为了建设这一新兴兵种所做的早期努力,包括派遣军事留学生、争取国际援助、以及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进行的一些初步的车辆改装尝试。我们会聚焦于那些早期引进的装甲侦察车、轻型坦克以及装甲汽车,分析它们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在国民政府眼中是否具备成为未来战争关键力量的潜力。 第二章:战火初燃——抗战初期装甲部队的艰难组建(1937-1939) 1937年,战火迅速蔓延,中国军队仓促应战,装备上的巨大劣势暴露无遗。然而,就在战火纷飞之中,中国装甲部队的雏形开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诞生。本书将详细剖析中央军嫡系部队如何利用有限的缴获、进口以及部分改制的装甲车辆,组建起中国最早的装甲兵团。 我们将重点关注“战车部队”的早期组织架构,例如“战车队”、“战车营”等单位的组建过程。我们会分析当时的训练条件、人员素质以及装备的维护保养难题。尽管数量稀少、性能落后,但这些早期装甲力量已经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早期关键战役中,以其独特的火力与机动性,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为后方部队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我们将通过史料,尽可能还原这些装甲部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真实战斗场景,展现其英勇无畏的精神。 第三章:外援与国产——装甲装备的多元化发展(1939-1941) 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军队意识到单纯依靠缴获和少量进口难以支撑大规模的装甲力量建设。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装甲部队装备来源的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我们将详述中国如何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来自苏联、英国、美国等国的军事援助,获得了一批数量更多、性能更优良的装甲车辆。我们会详细介绍这些援助装备的具体型号,例如早期苏联的T-26坦克、英国的维克斯坦克等,分析它们在当时的性能参数以及对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本书也将关注中国本土的装甲车辆制造与改装能力。尽管基础薄弱,但一些兵工厂和技术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尝试对缴获或进口的车辆进行维修、改进,甚至进行一些初步的国产化尝试。我们将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国产装甲车辆的研发历程,哪怕它们最终未能大规模投入使用,也代表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决心。 第四章:砥砺前行——装甲部队的战术革新与实战演练(1941-1943) 在获得一定数量的装甲装备后,中国军队开始逐步探索和发展适合自身情况的装甲战术。本书将着重分析在这一时期,中国装甲部队在战术理论和实战运用上的发展。 我们将探讨装甲兵与步兵、炮兵、空军等兵种的协同作战问题,分析当时的战术手册和训练大纲。我们会深入研究中国军队如何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对装甲部队的运用进行调整,例如如何利用其火力优势支援步兵进攻,如何利用其机动性进行侧翼迂回,以及如何应对日军装甲部队的威胁。我们将通过分析几次重要的战役,例如中条山战役、豫湘桂会战等,详细梳理中国装甲部队在这些战役中的具体部署、战斗过程以及战术得失。 第五章:浴血奋战——装甲部队在重要战役中的闪光点(1944-1945) 在抗战的最后阶段,尽管面临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的巨大压力,中国装甲部队依然在多个战场上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战术表现。本书将聚焦于1944年至1945年间,中国装甲部队在一些关键性战役中的辉煌篇章。 例如,我们将详细叙述中国装甲部队在收复失地、巩固防线中的作用,分析它们如何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共同打击日寇。我们会特别关注那些战术亮点,例如如何运用装甲兵力实现局部优势,如何通过精确打击削弱敌军士气,以及如何以劣势装备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例。 第六章:浴血淬炼——装甲兵的精神传承与历史意义 《铁血长河:中国装甲部队的黎明与浴血》的最后一章,将是对中国装甲部队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的升华。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装备和战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装甲部队服役的普通士兵、基层军官以及指挥员的个人经历和故事。 我们会通过历史档案、口述史料等,展现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克服装备落后、训练不足、伤亡惨重等困难,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将探寻那些在装甲部队服役的先辈们所拥有的坚韧、勇敢、牺牲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同时,本书将系统性地总结中国装甲部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它们不仅是抵御外侮的钢铁力量,更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队开始迈入机械化时代,为新中国装甲兵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铁血长河:中国装甲部队的黎明与浴血》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与希望的历史叙事。它填补了中国抗战史研究中对装甲兵力关注的空白,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真实、感人至深的中国装甲部队的抗战画卷。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付出,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无数关于战争的画面,以及对那个时代机械化战争萌芽的强烈好奇。尤其吸引我的是“装甲兵全史”这几个字,这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战役的罗列,而是对一个兵种从诞生、发展到实战应用的全面梳理。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收集和整理关于那个时期中日两国装甲力量的详尽资料。对于中国军队而言,那个年代的装甲部队可谓是星星之火,从早期从苏联、德国引进的零散装备,到后来在滇缅战场上国民党军获得的盟军援助,再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根据地因陋就简,土法炼钢的尝试,这些不同背景下的装甲力量的发展脉络,如果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那将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史诗。而对于日军,他们作为二战初期在亚洲拥有较为成熟装甲力量的国家,其在中国战场上的装甲运用、战术创新以及装备的演变,同样是研究的重点。这本书能否深入到每个型号坦克的性能参数,分析其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表现,甚至披露一些战前设计理念和战后装备评估的细节?我非常期待那些关于装甲部队的训练、后勤保障、兵种协同的论述,这些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却又常常被忽略。

评分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直接和有冲击力的感觉,预示着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中最具威慑力的兵种——装甲兵——在中日两国对抗中的一部全景式叙事。我立刻被这个主题所吸引,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一场全面战争的理解,绝对不能忽视陆地上最主要的火力投送和突破单位。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军事史,特别是装甲战有着深刻研究的专家。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呈现,在中日战争这样一个极其不对称的对抗背景下,装甲兵是如何被引入、被使用,以及它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1938年这个时间点,中国当时的装甲力量还十分薄弱,可能是从零开始摸索,而日军已经有了一定的装甲作战经验。那么,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种巨大的装备和技术鸿沟?它会如何展现中国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如何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装甲部队?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有对当时两国主要坦克型号的性能对比,对战术战法的分析,甚至是关于装甲部队的指挥、训练、后勤等方面的细致论述。

评分

这款书名的命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种硬核、史实性的军事历史著作。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从字面意思来看,它似乎要将那个时期在中日两国装甲兵领域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脑海中勾勒出的可能是一本厚重的、充满图表和技术细节的大部头。我首先想到的是,书中会如何界定“装甲兵”这个概念,是仅仅指装备坦克的部队,还是会包含侦察装甲车、装甲运兵车等更广泛的范畴? 1938年到1945年,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关键,它几乎涵盖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延伸至太平洋战争的后期。我想象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在战争早期,中国军队在装甲力量上的巨大劣势,以及日军凭借其相对先进的装甲装备,在中国战场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随后,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是如何逐步获得和发展自己的装甲能力的,例如通过购买、接受援助,甚至可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自主研发或改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标志性的坦克战役进行深度剖析,比如那些可能被大众熟知的、但涉及到装甲兵关键作用的战斗,以及那些鲜为人知却极具战略意义的装甲对抗。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军事史,尤其是太平洋战场上的陆战部分非常感兴趣。对于“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这个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国难当头,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抵抗,而在这场生死较量中,钢铁洪流——坦克装甲车辆——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段历史的。是以中国军队的角度为主,还是会更均衡地呈现中日双方在装甲兵发展、装备、战术运用上的具体情况?1938年到1945年这个时间跨度,正好涵盖了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也包括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的转折。我想象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当时中国陆军从几乎没有装甲力量,到逐步引进、改造,甚至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组织起有效的装甲作战的艰难历程。那些关于中国军队如何利用有限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上与日军作战的细节,一定非常震撼人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战役,或者对一些著名战役进行新的解读,特别是那些涉及装甲兵关键作用的战斗。同时,作为“全史”,我希望它也能深入剖析日军在中国的装甲兵战术思想、装备性能以及他们在华作战中的实战经验,对比分析双方的优劣,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那场战争的残酷与复杂。

评分

看到“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这样一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钢铁巨兽在战火中较量的宏大叙事。我首先联想到的是,这本书必然会深入探讨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装甲兵这个兵种在中日两国军队中的发展轨迹和实战运用。对于1938年到1945年这个时间段,我理解它涵盖了抗战的全程,从正面战场上的激烈争夺,到敌后战场的游击与反击,再到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的复杂演变。我想象书中会细致地描绘当时中国装甲力量的匮乏,以及如何在中国人民顽强抵抗的精神支撑下,一步步地引进、改造、甚至是自行研发出有限的装甲装备。同时,作为“全史”,它也必然会深入分析日军在华的装甲兵战术、装备性能及其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那些关于装甲兵部队的组织建制、训练模式、以及在后勤保障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