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敦煌:民間結社研究》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內容簡介
敦煌藏經洞保存瞭大量的社會史資料,尤其對於民間結社問題,敦煌資料幾乎見所未見。《敦煌:民間結社研究》以此類資料為基礎,對唐宋時期敦煌地區的民間結社做瞭多方麵的探討,給我們描繪瞭一個前所不知的民眾理性與自治的社會圖景。《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從多個角度對當時的民間結論進行瞭細緻深入的分析,論題涉及民間結社進行瞭細緻深入的分析,論題涉及民族性的討論,對於如今理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問題提供瞭十分珍貴的新如。
作者簡介
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專治隋唐史和敦煌吐魯番學,著有《漢唐文化與高昌曆史》、《唐高宗的真相》、《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等。
目錄
序
導言
第一編 結構功能研究篇
第一章 敦煌民間結社的組織結構
一 社人大會地位最高
二 社條為社內行為的最高準則
三 社人平等原則
四 社務公開原則
第二章 敦煌民間結社的功能
一 一般概況
二 結社抗災
三 民間社倉
四 附論:隋唐時期的社倉製度
第三章 唐朝政府的民間結社政策
一 官社與私社
二 禁斷與利用私社
三 私社閤法化
第四章 敦煌民間結社的分布
一 階層分布
二 空間分布
三 社人集閤地一覽錶
第五章 民間結社與社會秩序
一 民間結社諸功能
二 社內組織與社人地位
三 結社與社會互動
四 政府的相關政策
第六章 民間結社與佛教寺院的關係
一 研究迴顧
二 關鍵資料
三 契約關係
第二編 文本研究篇
第七章 社條
一 基本資料
二 社條稱謂
三 社條的結構與內容
四 社條的製定與修訂
五 社條的地位與作用
第八章 社條文樣
一 基本資料
二 文樣的功能
三 文樣所反映的思想觀念
第九章 社狀社牒
一 基本資料
二 投社狀及其文樣
三 社內集體聲明
四 日常事務處理
第十章 轉帖
一 轉帖的一般種類
二 轉帖的相關規則
三 作為處罰依據的轉帖
四 轉帖的傳遞順序
五 轉帖的廣泛運用
第十一章 帳曆
一 納贈曆
二 社內帳務
第三編 類型研究篇
第十二章 成熟的敦煌民間結社
一 結社種類多樣化
二 規模與時限的多樣化
三 多樣化之下的一緻性
第十三章 唐宋時期敦煌的官人結社
一 敦煌結社的民間性質
二 從《辛未年三月八日瀋傢納贈曆》說起
三 結社與贈納
四 官人社與傳統政治思維
第十四章 婦女結社
一 資料與研究概況
二 女人結社的具體功能
三 女人社的經濟問題
四 性彆界限的意義
第十五章 渠人社
一 基本資料
二 渠人與官府
三 渠人與渠社
四 渠人溯源
第十六章 親情社與兄弟社
一 基本資料
二 成員構成
三 親戚結社及其意義
附論 唐代西域的民間結社
一 西州民間結社
二 西州官社
三 安西的民間結社
附錄一 兩部重要的敦煌結社資料匯編
附錄二 郝春文《中古時期社邑研究》
附錄三 敦煌民間結社研究論著目錄
附錄四 敦煌民間結社文獻資料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編 結構功能研究篇
第二章 敦煌民間結社的功能
敦煌的結社活動,根據竺沙雅章先生的總結,其功能有四:一是春鞦二社的宴會;二是吉凶慶吊;三是災難救濟;四是奉佛。因為這裏沒有涉及渠人社等,所以沒有考慮到生産互助問題,大緻可以認同。如果我們進行重新歸納,可以分為一、生産互助型,如渠人社等行業結社;二、生活互助,這是大多數結社的主要目標,體現人類利用組織力量的天性;三、精神方麵的如宗教功德結社,如燃燈社、修窟社等。如果涉及具體的結社,這三種分類方式都不能保持純粹,單一功能的結社是存在的,小型和限時的結社常常是單一功能的結社。而大型和長期的結社則多屬於復閤型功能的結社。即是說一個結社同時存在著多方麵的功能。對此,我們在各個分論中多有討論。
這裏沒有歸納的功能或許是更重要的,這就是群體歸屬的功能。人生而居於社會群體之中,社會性因此成為人性的一部分,脫離群體意味著喪失部分人性,至少會有嚴重的被拋棄感和挫敗感。追求群體中的自我,可以用多種詞匯錶達,如友誼、情誼、義氣等等,都是正麵的錶達個體對於群體的需要。同時,群體又是由個體組成,群體的存在方式必須依賴個體。
前言/序言
辛亥革命前,關於中國未來的政治體製,曾經發生過大辯論。康有為、梁啓超堅持君主立憲,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堅持民主共和。梁啓超其實並不是無條件地反對民主共和,他認為:現實的中國不具備民主共和的條件,而“民智未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他說:“數百年卵翼於專製政體之人民”,“既缺乏自治之習慣”,“又不識團體之公益”,如果實行民主共和,必然危機重重,“民無寜歲”,而最後仍歸於專製(《開明專製論》)。民主製度在中國近代屢遭挫摺,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分析個中原因,包括未來走嚮,雖眾說紛紜,但是,“民智未開”說自梁啓超以來就屹立不動,成為主張民主者必須麵對的高山峻嶺。
即是主張民主共和的孫中山,在他的言論中似乎也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人民知識不足。先生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人民知識程度之不足,固無可隱諱者也。且加以數韆年專製之毒,深中乎人。誠有比於美國黑奴及外來人民知識尤為低下也。”“而中國四萬萬之人民,由遠祖初生以來,素為專製君主之奴隸,嚮來多有不識為主人、不敢為主人、不能為主人者。”(《建國方略》)所以,革命派主張一邊革命一邊開發民智,這與後來設置的訓政期有著直接的聯係,其隱約的前提是認可“民智未開”說的。應該承認,無論是立憲派還是共和派,都在努力地探討著、推進著問題的解決。真正把“民智未開”當作憲政不能立刻執行理由的是清政府。
敦煌:民間結社研究 前言 敦煌,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名字,它承載著絲綢之路的繁華記憶,見證瞭東西方文明的輝煌交融。然而,當我們提及敦煌,人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那令人驚嘆的石窟藝術,是那些精美絕倫的壁畫與佛像。但敦煌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在這片土地上,曾湧動著無數鮮活的生命,他們以各種方式組織起來,形成瞭一個個或鬆散或緊密的社群,共同構成瞭敦煌社會肌體的毛細血管。 本書《敦煌:民間結社研究》便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敦煌地區在特定曆史時期湧現齣的形形色色的民間結社。這些結社,或許是齣於共同的信仰,或許是為瞭生計的互助,又或許是齣於對某種社會秩序的認同或反抗,它們以多樣的形式存在於敦煌的社會結構之中,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乃至於曆史的走嚮。 在以往的研究中,學界對於敦煌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政治、經濟、宗教藝術等宏大敘事上,而對於普通民眾的自組織行為,特彆是民間結社的係統性研究則相對較少。本書的寫作,正是為瞭填補這一學術空白,力求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以更為微觀的尺度,來審視敦煌這座曆史名城的社會生活圖景。 我們知道,古代社會並非鐵闆一塊,即使在強權統治下,民間社會也始終存在著一股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各種形式的群體行動和組織之中。敦煌,作為一座邊陲重鎮,在曆史的長河中曆經多次王朝更迭,民族融閤,多元文化的衝擊與碰撞,這無疑為民間結社的孕育和發展提供瞭肥沃的土壤。 本書的研究對象,並非是官方設立的組織,也非完全脫離於官方視綫的隱秘團體,而是介於二者之間,那些在民間自發形成,具有一定組織性、互助性或共同目標,並對當地社會産生一定影響的群體。它們可能是一些地方性的宗教社團,一些以血緣或地緣為紐帶的互助組織,一些為瞭抵禦自然災害或維護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群體,甚至是一些在特定曆史時期為滿足特定需求的臨時性組閤。 要深入研究這些民間結社,我們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史料的稀缺性是首要的問題。與官方文獻的係統性不同,民間結社的活動往往難以留下係統的文字記錄,其存在形式更多地體現在一些零散的史料碎片中,需要我們 painstaking 地去發掘、梳理和解讀。例如,一些碑刻、契約文書、佛經的題記、散佚的文書殘捲,甚至是一些民間故事和傳說,都可能蘊含著寶貴的綫索。 再者,如何界定“民間結社”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隨著曆史的發展,社群的形態也在不斷演變。某些在特定時期具有民間結社特徵的組織,在另一時期可能已經融入瞭官方體係,或已經不復存在。因此,本書在界定研究對象時,會遵循一定的曆史語境和組織特徵,力求分析的準確性。 本書的研究方法,將是多學科交叉的。我們將藉鑒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這些民間結社的形成機製、組織結構、活動內容、成員構成、社會功能以及它們與官方力量、主流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我們可以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來理解社群的聯係,運用符號學來解讀社群的文化錶徵,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來考察敦煌民間結社與其他地區同類組織的異同。 在研究的具體內容上,本書將涵蓋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第一部分:民間結社的孕育土壤與曆史背景 在正式展開對具體民間結社的探討之前,我們需要對敦煌地區所處的宏觀曆史環境進行梳理。這將包括: 敦煌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地位: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瞭其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也使其成為各種力量匯聚與衝突的交匯點。這種環境如何影響瞭民間社群的形成? 曆史上的政治格局與社會結構: 敦煌在不同曆史時期經曆瞭漢、魏晉、北朝、隋、唐、吐蕃、迴鶻、宋、西夏、元等多個政權的統治。各時期不同的政治體製、統治方式以及社會階層結構,對民間結社的存在和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經濟活動與民生狀況: 敦煌作為重要的經濟、貿易中心,其繁榮的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必然催生瞭各種形式的經濟組織和互助群體。同時,麵對自然災害、戰亂頻仍等問題,民眾的生存壓力如何促使他們形成自救和互助的組織? 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 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多元宗教在敦煌的傳播與融閤,形成瞭獨特的宗教生態。這些宗教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間結社的凝聚劑,又如何影響瞭結社的組織形式和精神內涵? 第二部分:敦煌民間結社的類型與特徵 在宏觀背景的鋪墊下,本書將重點對敦煌地區齣現的各類民間結社進行分類和深入剖析。可能的分類方式包括但不限於: 宗教性結社: 僧團與居士社群: 除瞭官方認可的寺院體係,敦煌佛教寺院內部或周邊是否存在由僧侶或居士自發組織的念佛會、抄經會、度亡會等,以共同修習、互助善業? 地方性宗教崇拜團體: 對於一些地方神祇、山神、水神或具有特殊意義的聖物的崇拜,是否形成瞭固定的信眾群體,並發展齣具有組織性的祭祀、祈福活動? 異域宗教的地下社群: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一些外來宗教(如摩尼教、景教等)在敦煌可能形成秘密或半公開的信徒組織,以維係其信仰傳統。 互助性與經濟性結社: 行會與同業組織: 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否存在針對特定行業(如絲織、冶煉、餐飲、客棧等)的互助組織,以維護成員的經濟利益,協調生産與銷售? 互助儲蓄與貸款組織: 在民間金融不發達的情況下,民眾可能自發形成“助會”、“閤會”等形式,以解決生産、生活中的資金需求。 災害互助組織: 麵對敦煌地區常見的風沙、乾旱、洪水等自然災害,民眾是否會組織起來,共同應對,例如集資修築水利設施,或在災荒時進行糧食互濟? 基層治理的補充: 在官方力量難以觸及的角落,是否存在一些以村落、裏坊為單位的基層互助組織,負責調解糾紛,組織公共事務,維護地方治安? 文化與技藝傳承性結社: 樂舞、說唱等藝術團體: 敦煌作為文化交匯地,各類藝術形式在此繁榮。是否存在以傳承和錶演為目的的民間藝術團體? 技藝學習與傳承組織: 一些特殊的技藝(如製陶、建築、醫學等)的傳承,是否通過非正式的師徒結社或技藝交流團體來完成? 地域與血緣性社團: 同鄉會與宗族組織: 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必然會促使同鄉或同姓氏族之間形成一定的組織,以提供鄉誼、互助和信息交流。 聚落型社群: 在一些相對獨立的聚落中,居民之間可能形成緊密的社群聯係,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維護共同利益。 第三部分:民間結社的運作機製與社會影響 在對各類結社進行描述之後,本書將進一步探討其運作的深層邏輯及其在敦煌社會中的具體作用: 組織結構與權力運作: 這些結社是如何進行領導和管理的?是否存在首領、骨乾、普通成員等不同層級?其內部的決策機製和權力分配是怎樣的? 成員構成與招募方式: 哪些人群更容易加入民間結社?其成員的社會身份、經濟地位、年齡、性彆等特徵有何規律?社群的成員是如何招募和維係的? 活動內容與實踐形式: 結社的活動具體包括哪些方麵?是定期的集會、祭祀、互助活動,還是臨時的閤作項目?其活動的具體形式和內容是如何體現其宗旨和需求的? 社群認同與文化錶徵: 這些民間結社是如何塑造其成員的社群認同感的?是否存在特定的符號、儀式、語言或習俗來強化其凝聚力? 與官方力量的互動: 民間結社在多大程度上與官方保持獨立?它們是受到官方的鼓勵、容忍,還是壓製?官方又是如何對待這些民間組織的? 對主流社會的影響: 這些民間結社的活動,對敦煌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傳承、宗教生態等方麵産生瞭哪些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它們是否構成瞭對主流社會秩序的某種補充、挑戰或製約? 曆史變遷中的命運: 隨著曆史的演進,敦煌民間結社的形態和命運也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哪些社群得以延續,哪些又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第四部分:結論與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上述研究內容進行總結,並提齣進一步的研究方嚮。我們將強調,對敦煌民間結社的研究,不僅能夠豐富我們對敦煌曆史的認識,更能為理解古代中國基層社會組織的普遍規律提供寶貴的個案經驗。通過對這些“看不見的”社會肌體的細緻考察,我們希望能更全麵、更立體地呈現敦煌這座古老城市背後,那些鮮活的生命群體如何共同編織齣瞭一幅生動的社會生活畫捲。 本書的寫作,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史料考證,以及創新的研究視角,為讀者呈現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敦煌。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不僅能感受到敦煌藝術的恢宏,更能體會到在那片土地上,普通民眾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構建起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結語 《敦煌:民間結社研究》的完成,離不開許多前輩學者的啓發和引導,也離不開相關研究機構的鼎力支持。在此,謹嚮所有為本書的問世付齣辛勞與智慧的個人和單位錶示最誠摯的感謝。願本書能夠成為促進敦煌學研究深入發展的一塊小小基石,引發更多學者的關注和探索,共同揭示敦煌曆史與文化的更多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