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图】正版 宪法(第五版) 许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法图】正版 宪法(第五版) 许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崇德 著
图书标签:
  • 宪法
  • 法学
  • 许崇德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教材
  • 第五版
  • 正版
  • 法律
  • 政治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法律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8454
商品编码:101561292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宪法(第五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

定价:32.00元

作者:许崇德,胡锦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300188454

字数:

页码:266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许崇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和主持人。担任过中国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香港法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行政法学、各国政治制度。

胡锦光,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中国宪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基本理论,违宪审查,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诉讼。
除绪论外共七章,章“宪法总论”,包括宪法的概念、本质、分类、宪法与宪政、宪法结构、宪法制定、修改、解释和违宪审查。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包括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项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第四章“国家形式”,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标志。第五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和公民的基本义务。第六章“选举制度”,包括选举制度概述、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选举的民主程序。第七章“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机构概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特别行政区机关。

目录


目 录

章 宪法总论 1………………………………………………………
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2…………………………………………………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9…………………………………………………………
第三节 宪法与宪政 12…………………………………………………………
第四节 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
第五节 宪法结构 16……………………………………………………………
第六节 宪法制定 25……………………………………………………………
第七节 宪法修改 27……………………………………………………………
第八节 宪法解释 35……………………………………………………………
第九节 违宪审查 39……………………………………………………………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60……………………………………………
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61……………………………………………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67…………………………………………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73…………………………………………

第三章 国家性质 83………………………………………………………
节 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84………………………………………………
第二节 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 88……………………………………
第三节 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94………………………………………………
第四节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97……………………

第四章 国家形式 104…………………………………………………………………
节 政权组织形式 105………………………………………………………………… 第二节 国家结构形式 118………………………………………………………………… 第三节 国家象征 127………………………………………………………………………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34…………………………………………………
节 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136………………………………………………………… 第二节 平等权 148………………………………………………………………………… 第三节 政治权利 152……………………………………………………………………… 第四节 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 159………………………………………………………
第五节 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 162………………………………………………………… 第六节 社会经济权利 165………………………………………………………………… 第七节 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 171………………………………………………………… 第八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173………………………………………………………………

第六章 选举制度 183…………………………………………………………………
节 选举制度概述 184…………………………………………………………………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89………………………………………………………… 第三节 选举的民主程序 191………………………………………………………………

第七章 国家机构 199…………………………………………………………………
节 国家机构概述 201…………………………………………………………………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0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12………………………………………………………… 第四节 国务院 214…………………………………………………………………………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218……………………………………………………………… 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19……………………………… 第七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227…………………………………………………… 第八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31…………………………………………………………
第九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34……………………………………………………… 第十节 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 240…………………………………………………………

附录Ⅰ 【问题与思考】参考答案 249…………………………………………………………
附录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51

作者介绍


许崇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建立人和主持人。担任过中国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香港法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行政法学、各国政治制度。

胡锦光,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中国宪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基本理论,违宪审查,行政法基本理论,行政诉讼。

文摘


我国古代诸多文献典籍中早已有“宪”、“宪法”、“宪章”等词汇的记载。例如,《尚 第书?说命下》:“鉴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率兴作事,慎乃宪”。《国语?晋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管子著《立政篇》中有:“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宪法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 管子著《七法篇》中有:“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韩非子著《定法》中有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周礼?秋官小宰》载:“宪表悬之,若今新布法令也。”《唐韵?集韵?韵会》曰:“悬法示人曰宪,从害省,从心,从目,观于法象,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怵于心,凛乎不可犯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之“宪法”有两重含义:一是泛指典章制度,二是法令的公布。
西方的“宪法”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拉丁文“Constitutio”的含义是组织、结构,古代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皇帝所颁布的“诏令”、“谕旨”之类的文件,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相传在公元前624年至404年之间,雅典就有过11部宪法。亚里士多德曾把古希腊许多国家的宪法辑成一册,即《一百五十八国宪法》。在欧洲中世纪封建时代,有时用它来表示封建主的意志和各种特权,有时也用它来说明个别城市和团体的法律地位。在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时规定国王和教士关系的制定法,就称为《克拉伦敦宪法》(the Constitutions of Cla rendon)。在17世纪,英王颁发给维基尼亚(virginia)公司第二次和第三次特许状时,也采用这一词。据考证,西方早谈论宪法的学者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曾说:“政体(宪法)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由以决定的‘高治权'组织。”他还说:“法律实际是,也应该是根据政体(宪法)来制定的,当然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
英国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确立了以代议制为基础、限制王权、保障民权的民 主制度,并将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和确认。英国人借用拉丁文“Constitutio”,以 “constitution”来表示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制度及规定这种新制度的法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宪法制度,随之,“constitu tion”一词传入日本。其在传入日本之初,曾有过多种译名,如“律例”、“根本律法”、 “国制”、“政规”、“朝纲”、“建国法”、“国宪”等,后来,逐渐由官方统一为“宪法”来表 示。日本也已于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清朝末年,一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看到清廷的腐败无能与西方列强日益强大之间的强烈反差,踏上去西方寻求救国救民方法的道路。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文字相近,而西方的理论、学说此时在日本已很盛行,所以,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多,他们将日本的情况及变化,甚至于西方的理论、学说、制度介绍回国内,其中包括议会、宪法、宪法学及宪政制度。如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其所著的《盛世危言》一书中,就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综上所述,“宪法”一词,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都古已有之,近代以后实际上是旧词新用。就我国而言,汉字的“宪法”一词,先在我国使用,后传入日本。日本学者及思想家用“宪法”一词来表述规定以代议制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的法律,又传回中国。 可见,近代意义的“宪法”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一种舶来品。
近代意义的宪法与古代意义的宪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近代意义的宪法不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高的地位,成为“法律的法律”,即国家的根 本法;且近代意义的宪法是人权保障法。而古代意义的宪法不过仅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已,也与保障人权没有任何关系。

序言



【中法图】正版 宪法(第五版) 许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作背景与价值 《宪法》(第五版)由我国法学泰斗许崇德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宪法学领域内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本书第五版在继承前四版精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宪法学的最新发展,深入研讨了中国宪法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深刻的宪法知识体系。 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当前我国宪法学研究在某些前沿性、理论性问题上的空白,更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精湛的分析能力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成为广大法学研究者、法律实务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关心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代表了中国宪法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是理解和掌握中国宪法精髓的权威指南。 内容特色与亮点 一、历史脉络与理论根基的深度梳理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现行宪法条文的简单解读,而是将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置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中进行考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部宪法的制定与演进,到改革开放后宪法修正案的每一次重要修改,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回溯与分析。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中国宪法发展的逻辑起点、基本脉络和内在驱动力。 同时,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宪法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它探讨了宪法的概念、本质、功能、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并结合中国国情,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的独特贡献。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梳理方式,有助于读者构建扎实的宪法学理论基础,避免陷入对宪法条文的碎片化理解。 二、核心制度与重要议题的精细解读 本书对中国宪法中的核心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包括但不限于: 国家根本制度与根本任务: 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宪法中的地位,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这是本书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本书系统梳理了宪法规定的各项公民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权、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并对其内涵、边界、保障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强调了公民基本义务的重要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 国家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详细解读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等国家机构的性质、职权、产生程序和相互关系,展现了中国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宪法监督与保障: 重点探讨了宪法解释、宪法审查(或类比的法律监督机制)、违宪审查等宪法保障机制,分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为推动我国宪法实施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改革开放与宪法: 紧密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宪法所经历的重大调整和发展,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建设等,分析了这些改革对宪法内容和实施带来的影响,展现了宪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命力。 三、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第五版尤其体现了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前沿问题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依宪治国与依法治国: 深入阐述了“依宪治国”的内涵和意义,将其置于“依法治国”的总体战略框架下进行考察。本书细致分析了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宪法来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宪法: 探讨了宪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对宪法原则的遵循和对宪法条文的完善,来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 国家安全与宪法: 关注了新时代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并深入分析了宪法在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方面的根本性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与宪法之间的衔接。 人权保障的新发展: 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理论认识,结合新的人权保障理念和实践,对宪法中关于人权保障的条款进行了更具时代性的解读。 四、学术视角的严谨与创新 许崇德教授及其团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本书中展现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每一项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理论基础上,论证过程清晰、逻辑性强。同时,本书也敢于在一些前沿性、争议性问题上提出独到的见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等制度的探索方面,本书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适用读者群体 法学专业学生: 是学习中国宪法学的经典教材或重要参考书,有助于构建扎实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为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法学研究者: 提供了丰富的前沿研究视角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是进行宪法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法律实务工作者: 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本书能帮助其更深刻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更好地运用宪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维护法治。 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 提升宪法意识,遵循宪法规定,依法履职,推进依法治国。 对中国宪法和法治建设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了解中国宪法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发展脉络,增进对中国法治建设的认识。 结语 《宪法》(第五版)是许崇德教授及其团队奉献给中国法学界的又一部力作。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时代精神的宪法学研究范本。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宪法的精髓,把握中国法治建设的脉搏,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法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感兴趣,因此,在阅读《宪法》(第五版)时,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宪法条文与具体的国家治理实践联系起来的。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关于中国宪法在实际运行中的案例分析,或者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解读,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宪法是如何在国家机关的日常运作、公民权利的保护以及社会矛盾的化解中发挥作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宪法是如何从一本“纸上的法律”变成一部“活生生的法律”,是如何真正融入到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并切实有效地保障国家发展和人民权利的。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连接,对我理解法律的生命力至关重要。

评分

我对一些国家在人权保障方面的实践颇感兴趣,尤其想了解在中国,宪法是如何具体落实和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这部《宪法》(第五版)在这方面应该有详尽的论述。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读和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这些基本权利的。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清晰的指导,理解这些抽象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被具体化,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保障措施。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阐述,希望它能提供关于人权保障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具体实践的深入见解。这对于我理解一个国家是否真正以人为本,是否能给予公民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变迁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想从法律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的发展脉络。这部《宪法》(第五版)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中国宪法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分析。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每一步的演进都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印记。我试图去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政治导向的。例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宪法在保障私有产权、鼓励创业创新等方面又有哪些新的规定和解读。我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宪法的独特性和生命力,以及它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觉得法律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条文堆砌,而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叙事。

评分

这次深入研读《宪法》(第五版),让我对国家权力运行的制约与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关注到国家机关的设立和职能,但对于权力如何被有效约束,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却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许崇德先生在这部著作中,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与运作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关注到关于权力分立、制衡以及监督机制的论述。我试图去理解,在我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下,宪法是如何构建一套相对有效的权力制约体系的。例如,人大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政府、法院之间的关系,是我特别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清晰地看到,宪法是如何通过明确各国家机关的权限、设定彼此的监督关系,来维护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和秩序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关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实际问题。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依法治国”有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知道在国家治理的宏大框架下,宪法扮演着怎样的核心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宪法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感到好奇。在接触这部《宪法》(第五版)之前,我对宪法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知道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但总觉得有些宏大而遥远,与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那么紧密。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对宪法的认识正在发生悄然的改变。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公民权利保障的部分,详细阅读了关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等相关条文的解读。我试图去理解这些权利的边界在哪里,在行使这些权利时,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法律规范,以及国家在保障这些权利方面承担的责任。这种解读让我开始意识到,宪法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法则。例如,关于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保障,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社会新闻事件,思考在这些事件中,宪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或者说,它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清晰地理解宪法精神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及我们作为公民,如何更好地维护和运用自己的宪法权利。

评分

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着强烈的关切,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部《宪法》(第五版)中,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保障,以及关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设定,都可能与公平正义息息相关。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宪法是如何在法律层面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社会提供制度性保障的。例如,关于国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规定,以及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这些都让我对宪法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宪法不仅仅是国家权力的约束,更是实现人民福祉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事务抱有关注的读者,我总是尝试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这部《宪法》(第五版)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处理涉外关系,以及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宪法依据。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宪法中关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等内容,以及这些原则是如何指导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遵守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所承担的宪法性义务的阐释。了解这些,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宪法所体现的大国担当和国际视野。

评分

在阅读《宪法》(第五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宪法不仅是一部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国家根本任务的法律,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价值理念的著作。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论述。我希望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深入学习,能够理解“法治国家”在中国语境下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与“法制国家”的区别。这涉及到对法律至上、依法治权、司法公正等一系列原则的理解。我试图去思考,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宪法是如何发挥其引领和保障作用的。例如,关于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这对我理解公权力的性质和边界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宪法所倡导的法治精神,是如何渗透到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如何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评分

拿到这本《宪法》(第五版)之前,我刚读完一本关于古代罗马法的著作,那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晦涩,充斥着大量的拉丁文原文和繁复的论证,让我一度对法律学习产生了些许畏难情绪。恰好在这时,朋友推荐了许崇德先生的这部《宪法》,听说是第五版,应该内容上会有更新和完善。我当时就想,也许这部书能让我重新找回对法学的兴趣,尤其是宪法,作为一国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拿到书后,第一感觉是它的纸张和装帧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感,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却透露着一种庄重和权威。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序言,许老先生的语言朴实而深刻,他回顾了中国宪法发展的历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宪法事业的深沉热爱和对法治精神的执着追求。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我暗自希望,这部著作不仅能让我理解宪法的条文,更能让我体会到其背后的精神内核,以及它对于一个现代国家和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石作用。我特别关注的是,第五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毕竟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回应现实的挑战和需求。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宪法,反映了该国的政治文明程度和国民的法律素养。这部《宪法》(第五版)在解读宪法条文的同时,也必然会涉及相关的法律理论和学说。我特别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拓展我的法律视野,了解一些关于宪法解释、宪法审查等方面的学理探讨。我试图去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对于宪法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哪些差异,而中国宪法的解释和适用,又有哪些独特的考量。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条文的罗列,更能提供一些对深层理论的阐释,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宪法要这样规定,以及这些规定在实践中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这种理论上的探索,对于我提升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法律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